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稚鱼和幼鱼阶段,哲罗鲑Hucho taimen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外形相似,很难区分,易导致种质混杂,有必要开发简单、易行的方法鉴定二者的种质。本研究从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基因序列中筛选出能够用于区分哲罗鲑和细鳞鲑的DNA分子标记,建立了双重PCR鉴定方法。结果表明:1-its1引物在哲罗鲑中能扩增出334 bp的条带,而在细鳞鲑中无扩增条带。为消除样本DNA降解、实验过程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的结果偏差,本研究添加12S r RNA参照引物,扩增片段为251 bp,并进行了引物比例优化。当1-its1引物和12S r RNA引物体积分别为1μL(10 pmol)和0.25μL(2.5 pmol)时,PCR扩增效果较好。哲罗鲑有2条扩增条带分别为334 bp和251 bp,细鳞鲑有1条扩增条带为251 bp。用筛选的1-its1引物和12S r RNA引物比例进行群体分析表明:1-its1引物在哲罗鲑和细鳞鲑的种质鉴定中准确率达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鲑和细鳞鲑幼鱼鉴定、加工品鉴定、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 7和0.596 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 9和0.516 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28尾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26尾,均采自乌苏里江中游。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10个位点)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探讨2个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种群的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323 0和0.339 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2 9和0.435 3;在检测到的10个基因位点中有9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及其在2种细鳞鲑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种细鳞鲑各自拥有大量的特有等位基因,而共有等位基因很少;2种细鳞鲑在4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相似度(I)为0,在其他6个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位点上的遗传距离(D)为0.011 5~2.575 9,平均为0.939 3。研究表明,2种细鳞鲑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上差异显著,亲缘关系很远,物种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遗传分化程度远达到种以上的分类水平。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对2种细鳞鲑的形态学分类结论,并对2种细鳞鲑的起源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39-45]  相似文献   

4.
摘 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7和0.596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9和0.516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将为虹鳟、山女鳟两种鱼的杂交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全人工繁育技术对野生哲罗鲑(Hueho taimen)与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进行远缘杂交.结果表明,哲罗鲑(♀)×细鳞鲑(♂)(HB,正交实验组)杂交的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仔鱼上浮率与其双亲自群繁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胚后的不同发育时期HB杂交子代的死亡率和畸形率均低于哲罗鲑自繁(HH)和细鳞鲑自繁(BB)对照组.在内源性营养时期(卵黄囊吸收早期),HB、HH和BB的仔鱼体质量分别呈负增长、正增长、零增长趋势变化;在混合营养时期(开口-转口时期),HB和BB组鱼体质量呈正增长趋势变化,HH组体质量呈负增长趋势变化;在外源性营养时期(驯化时期),HB、HH和BB的鱼体质量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无论在哪个时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长均呈正增长趋势变化.细鳞鲑(♀)×哲罗鲑(♂)(BH,反交实验组)的杂交经过2年多批次实验均未得到成活杂交子代,但在胚胎发育阶段BH的杂交受精率、发眼率均显著高于双亲(BB、HH)自繁对照组(P<0.05),但其孵化率显著低于双亲对照组(P<0.05),BH杂交子代在破膜后1~2 h内即死亡,刚破膜的仔鱼尾干中后段至尾鳍部分盘绕于卵黄囊表面不能伸展,且所有破膜仔鱼的尾干中后段均存在充血点,本研究认为,这种反交[细鳞鲑(♀)×哲罗鲑(♂)]子代不能成活的原因可能是由远缘杂交受精卵核质不相容所导致.  相似文献   

6.
团头鲂EST-SSR在厚颌鲂中的跨种扩增及杂交F1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摘要:为了研究团头鲂微卫星引物在厚颌鲂中跨种扩增的适用性,并进行其杂交F1代的鉴定。本研究筛查了90个团头鲂EST-SSR位点在厚颌鲂中的扩增效果,同时选取了26对团头鲂与厚颌鲂微卫星引物对团头鲂自交子代、厚颌鲂自交子代及其正交和反交杂交F1代共4个组合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团头鲂9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76个(84.4%)在厚颌鲂中能够稳定扩增,随机选取50个位点在厚颌鲂30尾野生个体中扩增获得了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通过10对团头鲂EST-SSR与16对厚颌鲂SSR引物在4个组合中扩增后发现,4个位点(MP01, MP03, MP24和MP26)在团头鲂自交子代中无扩增产物,2个位点(MA163和MA189)在厚颌鲂自交子代中无扩增产物,其余20个位点均能在4个组合中稳定扩增,其中9个位点可单独有效鉴定出团头鲂自交子代、厚颌鲂自交子代及包括正交和反交在内的杂交F1代,其余位点可以通过组合鉴定出杂交F1代。杂交F1代中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无法通过本研究中的微卫星鉴别。  相似文献   

7.
用大黄鱼(♀)和(鱼免)( ♂)进行属间杂交,获得了56.25%的受精率,45.24%的孵化率和0.65%的鱼苗成活率.对杂交亲本与子代进行了微卫星和AFLP标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微卫星位点(LYC0003,LYC0006,LYC0007,LYC0008)都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26个F1个体中均未出现雄鱼特有条带;4 对选择性扩增引物(E-ACC/M-CAG,E-AAC/M-CAT,E-AAC/M-CTA,E- AGC/M-CTC)共检出326个AFLP条带,143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132 条出现在子代中,94 条父本特异性条带中只有18 条出现在子代中,子代中另出现了33 条非亲条带.F1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53、0.271;F1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9、1.307,表明杂交子代与母本大黄鱼之间具有极高的遗传同质性,属异精雌核发育个体.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与鮸(♂)杂交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大黄鱼(♀)和鮸(♂)进行属间杂交,获得了56.25%的受精率,45.24%的孵化率和0.65%的鱼苗成活率。对杂交亲本与子代进行了微卫星和AFLP标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微卫星位点(LYC0003,LYC0006,LYC0007,LYC0008)都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26个F1个体中均未出现雄鱼特有条带;4 对选择性扩增引物(E-ACC/M-CAG, E-AAC/M-CAT, E-AAC/M-CTA, E-AGC/M-CTC)共检出326个AFLP条带,143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132 条出现在子代中,94 条父本特异性条带中只有18 条出现在子代中,子代中另出现了33 条非亲条带。F1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53、0.271;F1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与母本、父本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9、1.307,表明杂交子代与母本大黄鱼之间具有极高的遗传同质性,属异精雌核发育个体。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杂交后代的微卫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典型的雌雄同体型贝类,行体外受精,因此杂交育种过程中存在非目标配子污染的问题。本研究筛选10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海湾扇贝两个亲本及正反交两个F1子代群体各100个个体进行了分析。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后代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不存在外源等位基因污染情况。卡方检验表明,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即微卫星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其中对AIMS026扩增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基因型均为双亲互补型,没有出现自交后代基因型,即杂交过程中没有自身配子的污染。该研究证实了微卫星在海湾扇贝中分离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同时验证了海湾扇贝杂交过程中一系列避免异源配子污染方法的有效性,为海湾扇贝定向杂交配子隔离的可靠性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RAPD标记在合浦珠母贝家系F1代的分离方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RAPD标记在合浦珠母贝F1代全同胞家系共27个样品中的分离方式进行了研究。从21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8条引物用于扩增分析,结果共扩增出49个位点,其中正常位点47个(95.9%),异常位点2个(4.1%),即子代有扩增带而双亲无。47个正常位点中3个位点在F1中不分离(6.4%),44个位点发生分离(93.6%,即多态位点)。卡方检验表明,44个分离位点中32个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72.7%),12个位点发生偏分离(27.3%)。符合孟德尔分离位点中按11分离位点占43.8%,31分离位点占56.2%,其中,父本特有标记、母本特有标记和双亲共有标记分别占28.2%,15.6%和56.2%,父本特有标记略多于母本特有标记。根据“双假测交”理论,11分离位点是构建F1代家系的作图位点。较高的11分离位点表明,利用RAPD标记构建合浦珠母贝遗传连锁图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基因组扫描方法获得的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的遗传方式,随机选择60个候选三核苷酸微卫星标记,首先利用中华绒螯蟹F1家系双亲及其6个F1子代共8个样品进行PCR扩增验证和多态性检测,随后对多态性标记位点在80子代个体中的亲子遗传分离类型及连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2个(70.00%)位点得到清晰扩增产物,其中有5个单态微卫星位点和37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多态位点中23个位点子代基因基因型为1:1:1:1分离类型,11个位点属1:1分离类型,余下3个位点为1:2:1分离类型。37个多态位点中35个位点(94.59%)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分离比(P>0.05),scaffold430598_213690和scaffold21303_16865位点显著偏离1:1:1:1分离比。35个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的位点中,scaffold240262_150253、scaffold216209_138892、scaffold293154_172768三个标记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285640_169721和scaffold427534_212914发生连锁关系,scaffold507500_231891和scaffold92860_68250标记发生连锁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开发的候选微卫星标记适用于中华绒螯蟹亲子鉴定和遗传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引进溪红点鲑种质遗传结构状况,本研究利用溪红点鲑转录组数据设计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引物1 081对,选择其中200对进行引物合成,经过筛选鉴定共获得111个特异性好且扩增效率高的微卫星标记,用其中27个多态性标记比较分析了溪红点鲑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7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26 0~0.877 4,平均为0.673 1,其中23个位点高度多态(PIC≥0.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555 6和4.444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914 5和3.108 2;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6 2和0.26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00 2和0.621 0;平均PIC分别为0.640 9和0.555 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参数t检验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5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引进群体,表明尽管溪红点鲑养殖群体的PIC仍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但是经过多代群体自繁,已经出现等位基因严重富集的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分别有8个和4个位点尚未偏离平衡,且多数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2个群体间具有高度遗传分化(Fst=0.164 2),遗传相似系数为0.582 2,遗传距离为0.540 9,表明引进和养殖溪红点鲑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正反单对杂交子一代幼虫进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一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807和834进行扩增,正交家系和反交家系均统计了70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正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8.6%,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7.1%和21.4%。反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4.3%,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5.7%和22.9%,表明双亲的遗传物质皆传递给了F_1代,证实属间杂交成功。实验结果表明,两家系中F_1均偏向各自的母本。另外,在F_1中还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非孟德尔分离位点和非亲位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_2、F_3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_2、F_3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_2群体平均等位基因(Na)为2.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2;杂交F_3群体平均Na为2.14,平均PIC为0.370,平均Ho为0.432,杂交F_3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_2降低。F_2自繁F_3过程中,F_3群体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_2完全相同,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_2,且F_3群体在2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杂交F_3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和比较2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及其杂交种肌肉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在细鳞鲑、哲罗鲑及其杂交种肌肉中均检测到19种脂肪酸,以C_(16:0)、C_(16:1)、C_(18:1)、C_(18:2n)和C_(22:6n-3)为主,未检测到C_(12:0)、C_(22:1)、C_(22:5n-3);三种鱼的饱和脂肪酸含量(∑SFA)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差异显著(P0.05),细鳞鲑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哲罗鲑和杂交种(P0.05),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5.42±1.80)%、(38.46±1.29)%和(40.02±3.65)%,杂交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细鳞鲑和哲罗鲑(P0.05)。研究结果表明,细鳞鲑、哲罗鲑及其杂交种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淡水鱼类高,尤其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甚至高于野生群体的含量;EPA和DHA的含量取决于饲料营养水平。建议人们多食用鲑鳟鱼类。  相似文献   

17.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常用两种授精方法,即干法授精和湿法授精。为找到哪种授精方法更有效,受精率更高,更有利于生产,对两种授精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细鳞鲑、哲罗鲑干法授精较湿法授精效果好,受精率分别提高9.63%和4.46%。  相似文献   

18.
利用Genbank中大西洋鳕的7对微卫星引物,对太平洋鳕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7对引物均可较稳定地扩增出条带,它们分别是Gmo2、Gmo3、Gmo8、Gmo19、Gmo35、Gmo36、Gmo37,并且扩增出的7个位点均表现出多态性,共获得6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为4~17,大小为111~227bp。在7个位点上2种鱼的等位基因的大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Gmo37在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中扩增出的条带的长度差异最大,基本无重合部分,分别为220~290bp和144~226bp,本研究结果以期对2种鳕科鱼类遗传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牡蛎微卫星引物对三角帆蚌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桂玲 《水产学报》2006,30(1):15-20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种,它形成的珍珠具有珠质光滑细腻、色泽鲜艳等方面的优点,是淡水蚌中育珠质量最佳者,已成为最主要的淡水养殖珍珠蚌。本研究选取已发表的32对太平洋牡蛎的微卫星引物在三角帆蚌基因组DNA中进行PCR扩增,探讨太平洋牡蛎的引物用于三角帆蚌基因组微卫星分析的可能性。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筛选13对引物可在三角帆蚌基因组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占总数的4l%);其中10对引物(占总数的3l%)在洞庭湖三角帆蚌小群体中即检测到了个体间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共出现40条多态性条带。10个位点杂合度大小在0.125到0.693之间,其中7个微卫星位点(Cgi-10,Cgi-22,Cgi-24,Cgi-26。Cgi-29,Cgi-30,Cgi-32)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杂合度大于0.500,而其余3个微卫星位点(Cgi-1,Cgi-18 and Cgi-25)杂合度小于0.500,为低度多态性位点。初步的结果表明,部分太平洋牡蛎的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三角帆蚌基因组的分析,这为其它贝类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磁珠富集法,以生物素标记的(CA)10寡核苷酸为探针,构建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根据微卫星位点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随机挑选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32对引物,引物荧光标记后对24个三角帆蚌个体分别进行PCR扩增,共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20,有效等位基因数2.321 3~13.260 3。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8 2~1.000 0和0.582 5~0.946 1;PIC值0.547 2~0.919 9;其中14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本研究筛选的20个微卫星标记可作为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