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概况 河北省是全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沧州3个设区市,12个沿海县区。2004年的河北省海岸地貌资源调查表明,全省海岸线长度为487.94km,占全国2.7%。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km^2,其中潮间带面积1167.9km^2,浅海面积6455km^2,滩涂面积为961.73km^2。有海岛72个,其中滦河口诸岛36个,曹妃甸诸岛35个,人工岛1个,海岛总面积超过10km^2。全省长度在10km以上的入海河流52条,其中唐秦沿海36条,沧州沿海16条。  相似文献   

2.
以扬州市2002年、2007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解译获得了扬州市湿地资源分布图,运用转移矩阵法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2002-2013年间扬州市湿地动态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扬州市2002-2013年湿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比2002年减少13.69 km2,降幅1.1%;2013年比2007年减少43.23 km2,降幅3.3%。2013年与2002年相比,河流面积稍有减少,降幅为5.6%;滩地面积增加73.2%;库塘面积所占比重由49.84%上升到55.37%,面积增加6.2%;湖泊面积降幅29.7%,所占比重由32.83%下降到24.14%。2002、2007、2013年,各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均为库塘>湖泊>河流>滩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湖泊、滩地及库塘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而河流湿地斑块形状趋于规则且连通性较好。扬州市湿地景观整体呈破碎化趋势,湿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增加,各类型湿地呈均衡化趋势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及降雨量变化是导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滨海湿地是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宝贵自然资源。但沿海地区长期形成的"向海索地"工作思路催生了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并有大量闲置问题。近日,《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旨在引导沿海地区切实转变"向海索地"的工作思路,统筹陆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现海洋资源严格保护、有效修复、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对热  相似文献   

4.
1980-2018年扎龙湿地及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扎龙湿地及其上游乌裕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利用研究区内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8629.648629km2增加至2018年的9527.909528km2;水域面积、居工地面积和盐碱地面积分别增加45.7446、57.9358和18.4618km2;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沼泽地面积分别减少231.90232、742.33743和46.1646km2。1980-2000年研究区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的面积1035.861306km2,草地转移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845.85846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体变化不大。(2)景观格局指数不稳定,沼泽湿地面积是扎龙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乌裕尔河流域的优势景观类型,除优势景观类型外各种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景观丰富度越来越低。(3)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变化中的人均GDP、第一产业值以及城镇人口数量是导致整个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年均径流量与扎龙湿地内部草地的变化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恩生  鲍传和  万全 《水产学报》2008,32(2):229-23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湿地遥感监测与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东北地区湿地的时空变迁特点,可为东北地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分配湿地资源、制定东北地区湿地保护和利用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1975年MSS遥感图像、2013年CBERS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并根据所建立的遥感解译标志,在遥感图像中解译出东北地区湿地信息;引入马尔科夫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景观格局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东北地区湿地时空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东北地区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24 769.9 km~2、河流湿地面积减少6 753 km~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22 017.4 km~2;非湿地与湿地各类型间转化明显,其中,沼泽湿地向非湿地、人工湿地转化显著,非湿地向沼泽湿地、人工湿地转化显著;湿地重心总体向南偏西方向迁移36.5 km,其中,人工湿地重心向北偏东方向迁移354.7 km、沼泽湿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261.4 km。景观格局分析显示,东北地区湿地总体向破碎化、多样化与不规则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杜琦 《福建水产》1992,(2):54-57
三十五年来,厦门西海域筑堤围海、填海面积超过20km^2,纳潮量减少1.2亿m^2以上,引起潮流流速减少,沉积速率增加,航道缩窄、淤浅,水域环境质量下降,水产养殖生物连年发生死亡,1986-1987年还发生赤潮。筑堤围海、填海使厦门西海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有必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星海湖是干旱地区典型城市湖泊湿地,其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量极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政策影响。以星海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遥感技术解译影像,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通过水量平衡原理、FAO56Penman-Monteith法开展1996-2018年星海湖湿地湖泊及周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旨在为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星海湖土地利用格局以水域为主,建设用地、草地次之。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6.42km2(占比6.42%)增加至43.11km2(占比43.11%);区域植被面积仅在1996-2005年期间迅速增加,增加至20.68km2(占比44.35%),之后逐年减少,至18年植被总面积为9.21km2(占比19.64%)。(2)星海湖湿地生态需水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在2018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高: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13449.80×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13674.34×104m3;1996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低: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2177.11×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2314.37×104m3。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及管理,对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英霞 《齐鲁渔业》2007,24(6):54-55
1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我国海岸线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长1.4万km,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km2,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不同气温带。拥有4大类型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濒临黄、渤海,海岸线长2920km,占全国海岸线的12%,近岸海域面积约1亿亩。全省大小河流300多条,内陆水域面积875.3万亩。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渔业产量居全国第五。2004年,辽宁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10.5亿元,其中养殖业总产值达到166.5亿元,年均增长10%。;养殖产量253.4万吨,年均增长9%,养  相似文献   

11.
Cephalopods are a key component of marine food webs, providing sustenance for myriad marine species. Cephalopods are also of increasing economic importance as evidenced by the rapid rise in their global landings over recent decades. If fisheries continue on this trajectory, conflicts may transpire among cephalopod and finfish fisheries, particularly in ecosystems where cephalopods are highly valuable both directly as a landed commodity and indirectly as prey for other harvested species. We provide the first measur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cephalopods contribute to fisheries in 28 marine ecosystems, both as a commodity and an ecological support service. We also evaluate how current demands on cephalopods compare to mid‐20th century conditions. We find that cephalopod contributions to fisheries vary widely, but are substantial in many ecosystems. Commodity and supportive services provided by cephalopods contributed as much as 55% of fishery landings (tonnes) and 70% of landed values ($USD). The contribution of cephalopods as a commodity was generally greatest in the coastal ecosystems, whereas their contribution as a supportive service was highest in open ocean systems. Further, the commodity and supportive services provided by cephalopods to fisheries landings increased in most of the coastal ecosystems between the mid‐20th century (years 1960–70) and contemporary periods (years 1990–2004), indicating the rising demand for cephalopods. Current demands have no historical precedent and ecosystems in which cephalopods are highly exploited as a targeted resource and as an ecological support service should be further evaluated to prevent th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within them.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黄河流域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调查了济南段城市湿地—济西湿地公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监测分析了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济西湿地公园全年共采集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66种,平均密度为181.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10mg/L;浮游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春季、夏季、冬季均以功能群RF和PF为主,最高占比分别为62.86%、20.75%,秋季以功能群RF和SCF为主,占比分别为58.54%、12.20%;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2.50、0.71、2.3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济西湿地公园水质整体处于中营养化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WT、COND、DO、NO2--N、SS、TP、PO43-和Chl-a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对济西湿地的生态效应评估和水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zo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subarctic Pacific Ocean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ooplankton collections from the subarctic Pacific were analyzed from two periods (1956–1962 and 1980–1989). In this report, we document: 1)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winter winds and subsequent summer zo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subarctic gyre within these periods; and 2) a doubling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 similar increase in pelagic fish and squid abundance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s of time. Som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se change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养殖试验,分析5种主要经济贝类的生长、存活及其养殖区的底质、生物饵料,探讨其在天津大港滩涂的养殖适应性。结果表明,5—8月份,贝类生长较慢,死亡率较高,9—11月份则相反;试验区夏季底质浮泥层较厚,海水中饵料生物缺乏,春秋季节则相反;该滩涂适于养殖长牡蛎、毛蚶,较适于养殖菲律宾蛤仔、青蛤,不适于养殖缢蛏。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个类群。诱集后种类数增加,种类组成的更替率为41%。各类群中,除枝角类外其余15个类群在诱集前后出现的种类均发生变化;除原生动物在诱集后种类数下降外,其他类群的种类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绝大部分类群对灯光诱集较为敏感,趋光性有正有负。诱集前后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更替率为50%。诱集前优势种以桡足类为主,而诱集后有尾类的优势地位明显增强。诱集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优势度和出现频率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南沙群岛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诱集前后均呈聚集分布,各优势种对灯光反应敏感,不同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有所差异。住囊虫等大部分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较强,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增加;而驼背大眼水蚤和活泼大眼剑水蚤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下降。桡足类幼虫和小纺锤水蚤等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上升,之后又大幅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诱集后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诱集初期增幅最大,之后数量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诱集前。灯光可使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但尚未改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浮游动物对人造光反应的种间和类群间差异,是由生物自身的生理特征和不同的摄食策略决定的。诱集后游泳生物摄食强度提高,导致了诱集后期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采用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乳山对虾养殖场1000余份样品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结果显示,639例对虾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26·6%;77例蟹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8·2%;266例浮游动物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38·3%,3~9月份浮游动物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消毒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阳性率仍很高;30例贝类样品检测均为阴性;204例底泥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7·6%,22例抽滤海水样品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虾、蟹类在传播WSSV中起着重要作用,贝类、海水传播WSSV的可能性很小,浮游动物、底泥在传播WSSV中的作用和机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广西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并指导渔业生产,借助SPSS软件,分析了2013—2015年该养殖区的水温、溶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无机氮(DIN)、石油类、汞(Hg)和叶绿素-a(Chl-a)等8项水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对养殖区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综合评价水质状况。结果显示,在产卵期(5月)和高渔获期(10月)可以各提取占总方差89.9%、92.9%的前4个主成分来计算综合评价函数得分,2013—2015年各监测期水质综合得分依次是0.220、-0.211、0.759、1.028、-0.977、-0.817,分值高低反映水质污染程度。2013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II类,2014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V类,2015年产卵期水质属于I类,2015年高渔获期水质属于II类。由此可知,养殖区水质综合状况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曾出现Hg超标情况,污染较严重的是DIP、DIN和Chl-a。因此,养殖区应加强码头日常作业及沿岸工业排污口管理,同时应控制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入,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贝类养殖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