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河蟹育苗敌害生物的防治在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虽然严格要求清池和进水严密过滤,但仍不免会出现种种危害幼体的生物因子,并严重影响幼体的成活率,因此对于幼体生物敌害的防治,不能不引起重视。生物敌害主要有菱形海发藻、聚缩虫、水蜈蚣、华鳔蚤和摇纹幼虫等。一、菱...  相似文献   

2.
在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虽经严格清池和进水严密过滤,但仍会出现种种危害幼体安全的生物因子,并严重影响到幼体的成活率。河蟹幼体的生物敌害主要有菱形海发藻、聚缩虫、水蜈蚣、中华镖(氵蚤)和摇纹幼虫等,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菱形海发藻及防治 菱形海发藻属浮游硅藻类羽纹藻目。它的细胞以胶质相连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呈狭棒状,长30—116μ,宽5—6μ。  相似文献   

3.
(9)育苗期主要病害防治  在幼体培育过程中,虽然严格要求清池和进水严密过滤,但仍不免会出现种种危害幼体安全的生物因子,并严重影响到幼体的成活率,因此对于幼体生物敌害的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幼体敌害生物主要有拟阿脑虫、弧菌、丝状菌、聚缩虫、真菌类——链壶菌、菱形海发藻、华镖蚤、水蜈蚣、摇蚊幼虫、弹涂鱼等,现分述如下:  ①拟阿脑虫病  1996年春,辽宁沿海的东沟、庄河、瓦房店等地,在亲蟹的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亲蟹大批死亡的现象,给育苗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经研究发现,是亲蟹受到纤毛虫侵袭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虾、蟹、贝幼体以及海水仔鱼的生物饵料,新月菱形藻和铲状菱形藻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20∶5(n-3),杷夫藻提供的主要是22∶6(n-3),在本试验条件下既能使微藻快速生长,又能合成较多脂肪以及(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适温度因藻种而异,新月菱形藻为20℃、铲状菱形藻为15℃、杷夫藻为20℃。  相似文献   

5.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盐藻(Dunaliella SP.),是我国分离培养的海水单胞藻类中的一种,是一种嗜盐性强、并能游动的海产团藻类,也是刺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最喜食的优良饵料。每年在海参人工育苗盛期(7月中上旬-8月末),及海参幼体大量摄食的时候,由于受高温影响,各种大小类型的敌害生物开始大量繁生,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只海捕亲蟹,在1000m^3育苗水体中,采取充气,吸污,换水,倒池,分池,防治病害等措施,进行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稚蟹培育,共育出壳宽0.5~2cm的稚蟹315万只,平均1m^3水体出苗3150只,实现产值157万元,利润101万元,专家鉴定认为,单位水体育苗量和育苗总量均国居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10.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真菌感染是对虾育苗常发性疾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主要病原有:镰刀菌(Fusarium)、海壶菌(Haliphthoros sp)和链壶菌(Lagenidium sp),其中链壶菌的危害最严重,溞状幼体最敏感,其次是无节幼体和糠虾幼体,在水温26℃~32℃,染病后16h~24h,死亡率可达100%,生产试验显示制霉菌素对链壶菌的有效防治率为45%~90%;以藻抑菌的生态育苗方式,效果显著,虾苗健康,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不同期幼体变态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育苗中,不少场家出现蚤状Ⅰ期(Z_1)变蚤状Ⅱ期(Z_2)、蚤状幼体(Z)变大眼幼体(M)、大眼幼体(M)变Ⅰ期稚蟹(C_1)变态难的现象,现将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Z_1→Z_2、Z→M、M→C_1变态难的现象 不同的育苗场家现象各有不同,有的Z_1第1天不摄食,有的第2天停食,结果都是Z_1活力变弱,Z_1很难变为Z_2,最终被淘汰。有时蚤状幼体各期变态较为顺利,但蚤状幼体变大眼幼体时出现问题,有的是蚤状幼体Ⅳ、Ⅴ期死亡或脱壳  相似文献   

13.
杨州 《科学养鱼》2002,(6):42-42
鱼类的敌害生物是指一些能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在河豚的人工育苗过程中,由于室外土池饵料生物的再生能力强,通常采用土池育苗,但却极易受到敌害生物的滋扰,使育苗成活率降低、出苗量减少,甚至前功尽弃。因此,有效清除和防治敌害生物,对提高育苗成活率及出苗量是极其重要的。一、河豚苗的敌害生物刚孵化出不久的河豚苗身体接近卵圆形,仅靠细小的尾巴摆动来运动,活动能力极弱,极易遭受敌害生物的侵袭。鱼苗发塘后即早期培育阶段的敌害生物主要有水生昆虫及幼体,如水蜈蚣、田鳖虫、剑水蚤、负子虫、划蝽、大仰泳蝽、蜻蜓…  相似文献   

14.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15.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6.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扁藻与金藻类生产性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藻与金藻类是虾、蟹、贝类及其它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优质饵料,但其在生产性培养过程中常会被腹毛虫、尖鼻虫、急游虫等敌害生物污染,这些敌害生物在藻类培养液中生长、繁殖,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即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被污染后的藻液轻者不利于再扩大培养,重  相似文献   

18.
河蟹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蓄水池及其处理、亲蟹暂养、布苗方法、幼体培育一整套河蟹育苗高产技术,在576m^3水体中大眼纪估312.5kg,单位水体出苗量540g/m^3;蚤状本Z1变大眼幼体平均或活率达到28.6%,发现一种可疑病原菌。大眼纪体最适培育 10万尾/m^3。  相似文献   

19.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育苗池消毒后冲洗洁净,引入经两次沉淀、过滤、盐度为23~25‰的海水,然后施肥、充气,繁殖天然饵料。Ⅰ期蚤状幼体入池后,先投喂熟蛋黄,蚤状幼体发育至Ⅲ期以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等。育苗期温度从21℃逐渐升至24.5℃,每次升温不超过0.5℃。经常换新水入池。蚤状幼体发育至Ⅳ~Ⅴ期,分别换池各一次。出池前逐渐降温并淡化池水盐度至7‰左右。  相似文献   

20.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