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同步进行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Cu、Pb、Zn、Cd、Hg、As、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j^w)、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Sj^s)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j^o)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7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5级和4级。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范围为2~7级,平均值为4级。总体上,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石油类。厦门贝类养殖区1类区两个,属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8%。2类区共18个,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72%。其中2a类区9个,属较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36%,2b类区6个,属轻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4%;2c类区3个,属中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12%。3类区5个,属重度的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0%。厦门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类别划分的结果与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污染现状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每个月的大潮期对罗源湾内的两个主要太平洋牡蛎养殖区(下宫、迹头)海水环境中及太平洋牡蛎体内的粪大肠菌群(FCB)数量进行一周年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养殖区水体中的FCB数量在<20 ~2 400个/L之间,平均值为403个/L;海区太平洋牡蛎中的FCB数量在2.3×103 ~≥2.4×105个/kg之间,平均值为3.0×104个/kg.养殖区海水的达标率为92.3%,养殖区太平洋牡蛎的达标率均为26.1%.季节变化表现为:养殖区海水中FCB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太平洋牡蛎中FCB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罗源湾两个养殖区(下宫、迹头)的太平洋牡蛎体内的FCB污染较严重.应加强贝类产品,特别是生食贝类产品安全上市的管理,促进对陆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闽南沿海牡蛎、花蛤、缢蛏体内重金属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98-1999年福建闽南沿海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检测资料,分析了3种主要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杏林宝珠屿、马銮湾海域养殖的褶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区。不同养殖区之间养殖贝类的Cu、Pb、Cd、Zn、Hg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各种贝类中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文中还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专业组制定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养殖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闽南沿海的养殖贝类基本未受重金属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北省沿岸11种23个海洋贝类样品体内细菌学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河北省沿岸87.0%的贝类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以杂色蛤、文蛤、青蛤超标最为严重;河北省沿岸贝类样品中的细菌总数全部超标,杂色蛤、脉红螺的污染程度最严重。因此应加强对陆源污染物入海量的控制与管理,加强海水养殖和加工企业的清洁生产力度,加大对经济贝类细菌学指标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适宜贝类的养殖环境,促进贝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于2019年5—11月对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的细菌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运用异养细菌总数等级评价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海域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弧菌数量总体较低,异养细菌数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整体无明显污染迹象;水温、盐度和透明度均处于正常范围,酸碱度和溶解氧符合海水水质一、二类标准;内梅罗综合指数小于0.75,海域环境相对清洁,污染程度低。总体上,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水质较好,适宜贝类养殖。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的监测结果,对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受到轻度有机污染,粪大肠菌、无机氮和溶解氧指标达标,化学需氧量为严重污染,活性磷酸盐为中度污染;沉积物的总汞、铅、硫化物、有机质指标达标,砷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粪大肠菌群符合第三类标准;网箱密度相对最小的M04站位水质相对最好,网箱密度最大M03站位,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严重;养殖鱼类未受污染因子污染,翡翠贻贝受到石油烃、镉污染,翡翠贻贝和养殖鱼类的监测指标均达标.  相似文献   

7.
夏季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由网箱养殖区、贝类底播区、海藻养殖区和人工鱼礁区4个不同的功能区构成。根据2011年夏季(8月)海水营养盐的调查数据,分析其表层海水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西北部柘林湾近岸海域向东南部海域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同功能区中,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的高值出现在网箱养殖区,硅酸盐(SiO3-Si)的高值出现在贝类底播区,人工鱼礁区的营养盐水平均较低。单因子污染指数、污染物分担率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也表明,海洋牧场受到DIN和PO4-P污染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程度均呈现由西北海域向东南海域递减、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变化趋势。网箱养殖区受DIN和PO4-P污染最重,呈现严重富营养化,其次为贝类底播区,而人工鱼礁区和对比区受到的污染程度均较轻。  相似文献   

8.
于2020年5—11月,对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营养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2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中ρ(无机氮)分别为0.056~0.277 mg/L、0.047~0.143 mg/L,ρ(活性磷)分别为0.007~0.012 mg/L、0.002~0.019 mg/L,ρ(总磷)分别为0.010~0.057 mg/L、0.008~0.032 mg/L,个别点位的无机氮和总磷超标,其余点位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温度分别为13.4~28.3℃、13.6~24.8℃,盐度分别为2.72%~3.14%、2.92%~3.22%,p H值分别为8.0~8.4、7.9~8.3,ρ(溶解氧)分别为5.51~9.34 mg/L、5.65~8.78 mg/L,ρ(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44~1.92 mg/L、0.32~2.04 mg/L,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2处海域以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黄海海州湾海域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之一,为阐明该海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组成成分及含量水平,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应用固相吸附毒素示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方法,于2013年7—12月间,分别对黄海海州湾海域的连岛和秦山岛两个海区及海头和九里两个围塘海水中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鳍藻毒素-2(dinophysistoxin-2,DTX-2)、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进行定期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成分相同,包括OA、DTX-1和PTX-2,未检出DTX-2、YTX。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腹泻性贝类毒素含量存在空间差异性,连岛海区毒素含量普遍高于秦山岛海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的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OA和PTX-2在7—9月含量较高,DTX-1变化较小。在海头和九里围塘海水中检出OA和PTX-2,但含量极低;未检出DTX-1、DTX-2和YTX。近海养殖围塘受毒素污染较小,可选作经济实用的贝毒净化养殖区。研究填补了该海域贝类养殖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成分及变化研究空白,为加强贝类毒素污染监管,保障贝类食用安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渔业环境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海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价了海水有机污染和营养水平,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呈季节性变化,其中盐度和DIN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季节性降水有关,而DO、COD和PO4^3-的变化与浮游植物和贝类养殖有关。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域水质清洁,海水氮(N)营养盐过剩而磷(P)贫乏,属于P限制型中等富营养化海域;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As)和铅(Pb)处于无污染状态,汞(Hg)和镉(Cd)处于轻度污染,铜(cu)在部分区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a、Pb、As、锌(Zn)和铬(Cr)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中等强度。  相似文献   

11.
林永添 《水产养殖》2011,32(4):18-20
2008—2009年通过对金蛇头入海口及邻近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的监测,并对环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海水污染物中COD含量仅宁德金蛇头入海口中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二类的要求。在无机氮、磷酸盐等项目中宁德金蛇头入海口及邻近海域、对照点站位等海域均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二类的要求。而表层沉积物监测项目,宁德金蛇头入海口、邻近海域及其对照站位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第一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夏季对扎龙湿地夏季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和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期间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技术,以7个采样点的数据为基础,对各采样点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显示:扎龙地区水域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6#翁海排干和7#东升水库污生指数(佃P)最小,水质最好,其次为2#采样点,水质稍差,为轻度污染,1#、3#、4#、5#水质较前两组差,3#(扎龙湖)和5#(龙湖)样点已达到β-中污染,但根据污生指数评价标准分析,扎龙湿地整体水质属于轻污染。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双台子河渔业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台子河是辽宁省重要渔业水域之一。2002~2008年对该河段进行了7年的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各段面均超渔业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钾指数、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酚等。依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高锰酸钾指数、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酚均值分别超标1.3、3.3、1.6、4.8倍;而重金属污染较轻,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间对福州市近海养殖区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汞、砷、铅、镉、石油烃、多氯联苯、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含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养殖区内的养殖菲律宾蛤仔中的总汞、多氯联苯、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个别养殖区生物体内铅、砷、镉、石油烃的含量超标;养殖区养殖生物中的粪大肠菌群、副溶血性弧菌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5.
于2006年~2012年在海南岛东寨港、马袅港、八所港和榆林港4个典型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滴滴涕(DDTs)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DDTs残留范围为未检出-4.51 ng·g-1(湿质量),平均为1.45 ng·g-1,4个采样点w(DDTs)的区域差异不显著(P〉0.05)。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海南岛沿岸贝类体内DDTs残留水平较低。在2006年~2012年间,DDTs于2007年出现了一个相对高值,之后5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此研究结果与1985年海南岛近海贝类体内的DDTs残留量均处于100 ng·g-1水平级范围。通过对牡蛎样品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目前检测到的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推断2006年~2007年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DDTs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也未超出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其食品安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相似文献   

17.
深沪湾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1998年5月和9月深沪湾海域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深炉湾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褶牡蛎和菲律宾蛤仔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深沪湾海水中Cu、Pb、Cd、Zn、Hg等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而表层沉积物的Pb、Zn含量大部分已超标,近岸水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含量明显高于湾中心水域,湾顶水域高于湾口水域。Hg的含量是湾南部水域高于北部水域。文中还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专业组制定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2种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深沪湾的养殖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春、秋2季对江苏北部的东西连岛、车牛山岛、达山岛及平山岛4个海岛设置9条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潮间带生物127种,种类组成以藻类居首位(占35.43%),其次为软体类(占28.35%),甲壳类居第三(占16.54%)。内湾海岛共发现56种,主要种类为软体类;外海海岛92种,主要种类为藻类。优势种主要有白条地藤壶(Chthamalus withersi)、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和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该区域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4150.42g·m^-2,以软体类最高(占81.93%)。平均生物密度17642ind·m^-2,以甲壳类最高(占76.91%)。不同生境的生物量分布为外海〉内湾;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季节分布为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19.
依据GB11894—89,对测定水质总氮时空白吸光值过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纯度的K2S2O试剂,不同等级的试验用水,不同方式洗涤的玻璃器眦和不同消解时间等四项因素进行了比对试验,结果选用经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的去离子水,(1+35)HzSO。浸泡的玻璃器呷‘和纯度大于99.0%的进口K2S2O试剂及优级纯氢氧化钠试剂配成的碱性K2S2O8消解液和消解时间为30min条件下测得结果的空白吸光值为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