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海蜇的生活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概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自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体、横裂体、碟状体至幼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婧 《水产学报》2006,30(6):761-766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海蜇的人工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蜇碟状体经4个多月的室内培养达性成熟,产卵持续时间可达30~40天之久,浮浪幼虫变态为媳状幼体,一天后开口。螅状体越冬水温达5℃以下时,螅状体呈半休眠状态,投饵量为适温时的十分之一。越冬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开始出现横裂现象,12℃时开始放散碟状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9.0~10万只/米^3。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光对海蜇浮浪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产于我国沿海。近几年来,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已开展人工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浮浪幼虫至螅状幼体阶段的变态是海蜇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增殖工作的第一步是培育出大量螅状幼体。研究影响浮浪幼虫变态率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海蜇苗种人工培育中提高单位水体螅状幼体的育成量。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海蜇育苗技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3种升温变化对海蜇螅状体横裂发生时间、重复横裂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的影响,试验持续100 d。T1组为每日升温2℃;T2组为每日升温1℃;T3组为5~10℃每周缓慢升高1℃,10~15℃每4 d缓慢升高1℃,之后每2周升高2℃,并保持水温在19℃。研究结果表明,T1组释放碟状体开始时间是第8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771个;T2组放碟开始时间是第13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19~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117个;T3组第1次放碟时间是第53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4~15℃,第1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433个,第2次放碟时间是第74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7℃,第2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010个,第3次放碟时间是第88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9℃,第3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496个,3次横裂生殖累计放碟数量共计2939个,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升温变化对海蜇横裂生殖发生时间、螅状体横裂生殖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海蜇育苗生产中,人为控制升温条件既可实时可控地获...  相似文献   

9.
不同环境对海蜇螅状幼体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海蜇螅状体生长及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有利于海蜇螅状体足囊繁殖,2组实验中螅状幼体出现横裂的个数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有增长趋势。2组实验最后的横裂率分别达到83.33%和87.50%;形成4-6个碟状体的螅状幼体在Ⅰ、Ⅱ组中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Ⅰ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集中在4—6天,Ⅱ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多为2~4天。横裂释放完毕之后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体再生的触手数目可基本确定为8个,由8触手到16触手的转变过程中长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四种大型水母横裂生殖的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 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月水母100%.未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为100%,同时探讨了这4种大型水母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