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山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Ecopath模型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象山港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捕捞等多重因素胁迫下的结构和功能现状,实现象山港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本研究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通过模型系统分析了象山港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模型包含了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25个功能组,大体涵盖了象山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生态系统表达能流路径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分别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其中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中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00~3.62级。系统总能流为2 210 t·km-2·a-1,主要分布在Ⅰ~Ⅳ营养级上。流量中来自碎屑的比例为38%,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营养级Ⅰ和Ⅱ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未能流入更高的营养层次。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3.8%;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1.52;系统连接指数(CI)为0.342;系统杂食性指数(SOI)为0.18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较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马孟磊  陈作志  徐姗楠  张俊  于文明 《水产学报》2020,44(10):1685-1694
陆坡是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特征,能量和物质交换活跃。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系统状况,实验根据2015—2016年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6.5)软件构建了由22个功能组组成的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通道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总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1.00~4.47,海豚占据了最高的生态位。关键度指数(KSI)分析表明,中型浮游动物、鸢乌贼为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能量来源于碎屑的比例为52%。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整合营养级,来源于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转化效率分别为21.26%和22.39%,系统平均转化效率21.94%。研究表明,南海陆坡海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年和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2个时期的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含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系统总流量比2000年秋季有所下降,碎屑链的重要性略有降低;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2个时期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再循环率较低,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近海辐射沙脊群的生态功能、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根据2018—2019年在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进行的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通过构建Ecopath生态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混合营养效应、能流途径和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等。研究发现,该海域27个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31,主要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营养级范围在3.0~4.0之间,顶级捕食者如鮸(Miichthys miiuy)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等鱼类的营养级在4.0以上。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生态转化效率是14.93%,略高于邻近海域,表明该生态系统对能量的总体利用率较高,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较高的生产力。碎屑和浮游植物均是该海域主要的营养来源,其中牧食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均高于碎屑食物链。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流量(TST)较高(8 950 t·km-2·a-1),表明该生态系统的总体规模较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从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参数等生态指标来看,该海域生态系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I: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相似文献   

6.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淀山湖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08-2009年间对淀山湖湖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结果,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1软件构建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初步分析了淀山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中涉及水鸟、鱼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21个功能组分,基本涵盖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生态系统总流量为4 098.50 t·km-2·a-1.从混合营养效应分析来看,渔业捕捞会对该生态系统的鱼类功能组产生负效应.生态网络分析显示,淀山湖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 3.92,水鸟占据了营养层的最高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5级,各营养级之间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7%.淀山湖生态系统的整体再循环率较低,能量利用效率有待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参数:系统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和能量循环指数FCI分别为2.80、0.19和0.0189,表明淀山湖生态系统目前仍然处于幼态化生态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7.
根据 2017 年和 2018 年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 利用 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了獐子岛海域 Ecopath 模型, 分析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 评估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生态容量。结果显示: (1)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 1~4.365, 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营养级为 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魟鳐类功能组, 营养级为 4.365。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 6.268%, 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 7.698%, 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总系统转化效率为 6.923%, 低于 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 0.219, 系统杂食性指数为 0.174, 系统 Finn 循环指数为 7.790, 系统 Finn 平均路径长度为 2.674, 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2)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虾夷扇贝的生态容量为 36.805 t/km2 , 是现存量的 17.5 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獐子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 0.26), 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 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认为虾夷扇贝增殖量尚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主要根据从2005年1月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至11月在嵊泗人工鱼礁海区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捕食食物链途径为主,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8。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3.8%,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3.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3.6%。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Ⅰ: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6年和2009年对五里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这两个时期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净水渔业前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括大型、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植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营养网络分析表明,增殖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扩大了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规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生态系统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转换效率,滤食性生物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组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也有所增加。该系统各功能组间的联系加强且系统趋向稳定,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是位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经济活动区域,渔业资源捕捞和航道运输等行为改变了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评估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需要计算该生态系统各功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研究通过Ecopath with Ecosim(EwE 6.4)软件,利用2012年大亚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将大亚湾生态系统划分为18个功能组和1个碎屑组,整体了解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总体特征和各食物网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营养级范围在1~3.29级之间。食物链通道主要有2条,一条为牧食食物链,另一条为碎屑食物链。大亚湾生态系统营养级转换效率较低,生态系统总转换效率仅为8%。大亚湾生态系统总流量为6 249.573 t·(km~2·年)~(-1),系统总生产量为2 827.584 t·(km~2·年)~(-1),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 468.36 t·(km~2·年)~(-1),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2.185,Finn循环指数(FCI)和平均能流路径(MPL)分别为4.8%和3.53,联结指数(CI)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OI)分别为0.324和0.174。综上,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单,稳定性较差,系统处于幼期阶段,亟须加强捕捞限制和资源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种植 -养殖耦合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养殖容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数据,构建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系统特征,并估算了该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生态通道模型由14个功能群构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05。系统内各营养级间的平均能流效率为6.9%,其中7.2%来自碎屑,6.6%来自于初级生产者,能流转化效率低的原因在于系统大部分能量回流至碎屑,表明系统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的特征统计学参数: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8.021,结合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43)、Finn'循环指数(FCI=0.26)和能流平均路径(MPL=2.139),综合表明该生态系统尚处于发育初期。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本研究定义养殖生态容量为不显著改变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或能流通量时的最大现存量。结果表明,系统中尼罗罗非鱼、草鱼、鲢和鳙的养殖生态容量分别为5.82t/hm2、1.81t/hm2、2.62t/hm2和4.76t/hm2。研究还分析了ECOPATH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Ecopath模型的北部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 构建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LIM-MCMC (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模型, 对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深入研究海州湾生态系统以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在包含18个功能群的海州湾生态系统中, 共形成196条能量流动路径, 可将其划分为4个能量等级, 即0.00~1.00 t/(km2·a), 1.00~10.00 t/(km2·a), 10.00~100.00 t/(km2·a)和>100.00 t/(km2·a)。在0.00~1.00 t/(km2·a)区间内主要为高营养层次功能群, 共包括155条能量流动路径, 表明食物网中弱能量流动路径占总路径数的绝大部分比例, 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0~10.00 t/(km2·a)区间内包含21条能量流动路径, 在将能量由低营养级传递到高营养级过程中起到重要枢纽作用。在10.00~100.00 t/(km2·a)和>100.00 t/(km2·a)区间内分别包括12条和8条能量流动路径, 均为低营养层次功能群, 为生态系统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在海州湾生态系统中, 低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呼吸消耗量与流入碎屑量远高于高营养级。整体能流分布为低营养级值大, 越往顶级越小, 呈典型的金字塔型能量流动。根据生态系统成熟度理论, 海州湾生态系统属于成熟的生态系统,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红  李春新  印春生  储鸣 《水产学报》2011,35(7):1030-1036
为评估象山港海域电厂温排水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 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 个状态变量。利用2010年10月象山港其中一个温度区的围隔生态实验数据成功地进行了模型的验证,确定了相关参数的量值,并用该参数同时模拟3个不同温度区围隔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进而得出温度对围隔浮游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影响的结论。结果表明,象山港电厂温排水加剧了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Ecopath模型的巢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和掌握巢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参数,结合2007—2010年巢湖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1软件构建了巢湖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模型。模型由16个功能组组成,包括初级生产者、主要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等。结果显示,巢湖生态系统食物网主要由4个整合营养级构成,系统规模总流量、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都较大,分别为41 003.08、17 937.42和4 486.67 t/(km2·a);能量流动主要发生在Ⅱ、Ⅲ营养级间;参照Odum的生态系统成熟程度判定指标发现,巢湖生态系统高的生产量和呼吸比值(TPP/TR)和净初级生产量(NPP),以及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Finn's循环指数(FCI)和Finn's平均路径长度(FMPL)都表明:巢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参数远没有达到成熟生态系统的标准,且劣于富营养化的太湖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发现,导致巢湖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原因是浮游植物生物量、生产量过高,被生态系统利用的效率极低,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食物网趋于简单、能量流动不畅。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9年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 (EwE 6.6)软件构建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系统分析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结构特征,估算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态容量。Ecopath模型由16个功能组组成,基本涵盖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结果发现,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0~3.978,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处于最高营养级;生态系统总转换效率为10.6%,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转换效率为10.8%,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1%;生态系统总流量为2 596.108 t/(km2·a),其中44%来自碎屑;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454,连接指数为0.402,系统杂食指数为0.211,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8.860%和2.980。结果表明,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结构较简单。根据模型计算得出,仿刺参的生态容量为131 t/km2,是现存量的6.55倍,具有较大的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1980s蓝藻水华等环境干扰期间武汉东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依据1980s武汉东湖生态环境及鱼类资源的调查数据构建东湖湖泊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定量分析东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能量流动特征。该生态系统模型由大型鲌类、其他肉食性鱼类、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杂食性鱼类、其他小型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虾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大型沉水植物和碎屑等14个生物组分构成,基本覆盖整个东湖生态系统食物网。Ecopath模型结果表明,武汉东湖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整合营养级构成,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浮游植物的营养转换效率很低。系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47,说明系统在该时期的组分简单,抵抗能力弱;系统的循环指数为3.541%,远小于10%,说明系统整体的再循环能力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Finn’s循环指数(FCI)、Finn’s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ML)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OI)分别为3.802 2、0.3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