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由于忽视对中国明对虾种群自然状态下遗传多样性的监测,缺乏对种质资源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管理,造成黄、渤海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目前,随着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中国明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  相似文献   

2.
茅绍廉 《海洋渔业》1984,6(2):54-57
<正> 渤海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由于资源量变动剧烈,1982年的捕捞量曾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养殖对虾的产量迅速增长,出现了对虾捕捞与养殖生产并驾齐驱的局面,使对虾养殖生产在我国对虾渔业中开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对虾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大型虾类,排卵量在59万粒以上,卵子在海水中孵化、变态和发育成长。对虾产卵场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虾卵及幼体的成活、生长,是决定对虾世代数量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我们从1969年开始就对渤海河口对虾主要产卵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象山是全国的优良港湾,也是浙江省重点的海水增养殖基地;1981年起已受到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直观,为了使象山港及早成繁殖场使中国对虾形成自然种群,1982年开始至1984年三年内已人工放流中国对虾(幼虾和虾苗)一千二百六十多万尾,试放结果每年回捕率达到5~8%,三年共捕捞成虾二十五吨多、实践证明了象山港内能繁殖、生长中国对虾,并起到了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欢  刘军 《水产科学》1995,14(2):3-7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即东方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盛产于黄、渤海区,为我国北方一大宗的水产品,但该种对虾在南方很少发现,为扩大南方养殖品种,我们自1976年3月将中国对虾南移到闽南的厦门地区生长繁殖,通过连续三年(1976~1978)人工育苗、养成和越冬的实践,完成了它整个生命周期,已使北方这一优良对虾品种在闽南地区世代繁衍下来,如今已繁殖了第三代。中国对虾南移的实践意义中国对虾南移养殖,不仅扩大了南方对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SPF对虾种群选育的技术要点,是根据不同的生活期采用不同容量的水槽或水池及不同的放养密度对各家系隔离;建立特定病原检疫技术,在养成和孵化前定时进行严格的病原测试,用以监测对虾养成和成熟过程中的SPF状态。SPF对虾的主要贡献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稳定保持一个或几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无特定病原的对虾种群,向对虾养殖企业提供SPF亲虾和SPF苗种或高健康苗种。  相似文献   

9.
张义清 《科学养鱼》1995,(11):20-21
对北方沿海地区培育与使用中国对虾早繁苗的几点异议自对虾育苗获得成功以来,对虾养殖业以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近几年基本解决了亲虾越冬与繁殖技术,从而使育苗与出苗时间大大提前。基于一般理解,早繁苗的使用,会延长生长期,提高对虾体长,增加...  相似文献   

10.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是原产于中南美洲,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一起被世界公认为三大优良养殖对虾品种.由于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快、繁殖季节长、营养要求低、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加工出肉率等优良特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提高,现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种苗是养殖产业技术的真正支撑,对虾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称东方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沿岸,朝鲜西海岸,东海及南海偶见,属于广盐性、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多数为一年成熟并繁殖后代,雌雄异体。中国对虾由于生长快、食性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不仅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被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引言台湾省在斑节对虾(又称草虾)繁殖技术取得成功以后,不断改进技术,1985年生产斑节对虾3000吨,1986年达到6000吨,预计到1990年,有突破年产10万吨大关的可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增加池塘中放养的品种,选择了三种对虾—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巴西对虾P.brasiliens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自渤海湾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中国对虾一般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万~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15.
水产资源     
021375黄海韩国西部沿海海域中国对虾的繁殖与种群变动=R印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dynarnics of Penaeusth£nensis(Decapo-da:Penaeidae)on the western coast of Kore-a,Yellow Sea[刊,英]力Cha HK,OhCw,Sung YH…// Fish.Res.一2002,56(1)一25一36 研究了黄海韩国西部沿海海域中国对虾的繁殖、种群结构、生长及性成熟体长。繁殖季节在4一6月,盛期出现在6月。交配期在7月至10月,幼体出现于4一6月。补充群体8月份进人渔场。群体中50%的个体达到性成熟时,成熟个体头胸甲长为39 .19~,受精个体头胸甲长为38 .71mm。繁殖力与体长有…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是珠江口海域的重要经济虾类。为了进一步增殖中国对虾在珠江口海域中的种群数量,我们于1987、1988年4~5月,在为期35~40天的培育期中,将300万0.5~0.7厘米的虾苗培育成5.0~7.0厘米的大规格幼虾,成活率达到63~84.6%。本文对中间培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和计算了各阶段虾苗的生长指数,并提出了有关程式。  相似文献   

17.
<正> 各种不同品种的对虾,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栖息环境条件及生物饵料品种构成的不同,形成了它们对饵料中主要营养成份要求的不同。作为对虾饵料中主要组成成份的蛋白质各种对虾要求上存在着差异。过去,人们对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龙虾及中国对虾等饵料中各种主要营养成份研究得  相似文献   

18.
崔克难  周泓 《水产科学》1989,8(3):14-15
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交尾的生物学问题,以往有过不少报导。高洪绪(1980)曾对中国对虾的交尾过程作过较细致的描述;纪成林(1980)从中国对虾生命周期中蜕皮性质划分的角度论述了生殖蜕皮的大致规律。此外,Possano(1960)证明温度是甲壳类蜕皮的主要因子。而对于温度与中国对虾交尾之间的关系问题,尚未见正式报导,为此,我们于1986年11月2日至12月1日,进行了中国对虾交尾的温度梯度实验,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9.
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虾血淋巴、对虾组织捣碎液以及煮沸冷却海水)、三种不同浓度(1%、2%、5%)的对虾血淋巴以及三种不同温度(8℃、12℃、25℃)培养和研究了一种能侵入对虾体内并引起对虾大批死亡的寄生纤毛虫——蟹栖拟阿脑虫。其结果是,在血淋巴及组织液中,纤毛虫繁殖非常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达高峰(大于10~5个/ml)。其繁殖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在8℃时,繁殖到高峰期需5~6天,12℃时,需3~4天,而25℃时仅需1天。纤毛虫的繁殖密度与对虾血淋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养虾池基础饵料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养虾池在繁殖基础饵料的过程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底栖动物的数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等。通过预先施肥,虾池中出现了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牺动物,有一虾池在施肥后29d,沙蚕密度达2226条/M~2,放虾苗后,51d 内仅投饵四次,对虾的平均体重达4.72g,平均体长为6.60cm,最大的10.5cm。结果表明,经过培养基础饵料,放虾苗后一个月左右,可不投饵或少投饵,对虾仍能正常生长,节约了饲料成本。文中还报告了养虾池底栖动物定量采集的新方法——“新定置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