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福建东山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丰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8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在东山湾(23°43 ′41″~23°52 ′05″N,117°28 ′27″~117°34′05″E)开展鱼卵、仔稚鱼的凋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东山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已分析鉴定的鱼卵仔稚鱼24种,其中16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4种鉴定到科,还有2种未能鉴定;春、夏两季东山湾鱼类生殖活动频繁,海区出现大量的鱼卵、仔稚鱼;鱼卵、仔稚鱼数量以脂眼鲱(Etrumeus tere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经济鱼类为多;春季鱼卵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东山湾中西部近岸水域,夏季鱼卵密集区分布在东山湾口塔屿附近水域;与福建其他海湾相比较,东山湾是洄游性经济鱼类重要的卵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2.
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胡芬 《海洋渔业》2004,26(2):79-85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3年春季东海区(27°00′~34°00′N)150m以浅海域浮性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49种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3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26科、29属。优势种类为日本鳀、方氏云鳚、太平洋鲱。带鱼、小黄鱼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少,鲱形目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较多。鱼卵、仔稚鱼分布主要在近海禁渔线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3.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鲦(Konosirus punctatus)、油鲟(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15.79%、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34粒/m3、0尾/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2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征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鲦、油(鱼予)、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的鱼卵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1-2002年在泉州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泉州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主要种类的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34种,分别隶属于14科21属。在数量上,鱼卵和仔稚鱼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数量最大的种类是鳀科鱼类,约占总卵量34.2%。仔稚鱼则以鱚科鱼类最为丰富,占61.8%。在数量分布上,不论鱼卵或是仔、稚鱼均以9号站最为密集。这表明该区鱼类主要产卵期在春季。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和掌握象山港海域鱼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变化,2015年4~5月,对象山港海域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鱼卵数量分布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鱼卵平均丰度为10.02粒/m3,仔稚鱼平均丰度为4.46尾/m3,其中蓝点马鲛仔稚鱼丰度平均值为0.84尾/m3;共鉴定仔稚鱼12种,优势种为大黄鱼、蓝点马鲛鱼、梅童鱼、银鱼、棱鲻、梭鱼等。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象山港港口和中部较为集中,仔稚鱼以港中部站位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龙江口湾区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并在2号站位进行中层水平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1 763尾,鉴定出33种,隶属于16属15科.其中垂直拖网167尾(密度为1.97 ind · m-3),表层水平拖网965尾(密度为0.30 ind ·m-3),中层水平拖网631尾(密度为5.39 ind · m-3).调查结果表明,虾虎鱼类(Gobiidae)占绝对优势,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斑NFDA3(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为主要优势种.春季种类数最多(22种),冬季仅为5种.春季的平均密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的密度最小.中层水域仔、稚鱼种类数和数量均多于表层水域,且在水层分布也存在种类差异.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团队分别在2010年5月—2012年2月春、夏、秋和冬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此海域开展了8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 042粒,仔稚鱼2 055尾,隶属于10目19科37种。鱼卵优势种为扁舵鲣和小带鱼等;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鰉、鳀和中华小公鱼等。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是8.40粒/100 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是14.85尾/100 m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春、夏季4个季节之间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得出,与鱼卵、仔稚鱼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和海水悬浮物。研究表明,春、夏季是岱衢洋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该海域是鳀、扁舵鲣、中华小公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相似文献   

12.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2):112-125
根据2012—2013年在东山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度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度航次调查共鉴定出鱼卵15种,仔稚鱼8种(含5个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2.63个/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50ind/m3。共出现游泳动物269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202种;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161种),冬季最少(62种);从平面分布来看,夏季5号调查站位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95种),9号调查站位最少(12种)。本次调查,游泳动物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冬季最高(1 246.98 kg/km2),春季最低(372.68 kg/km2),尾数资源密度平均值春季最高(36.04×103ind/km2),冬季最低(11.25×103ind/km2);4个季度月优势种均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全年游泳动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4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3;全年游泳动物尾数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7.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0,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8。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密度四季均值较高,游泳动物种类数较多、重量和尾数密度四季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鱼卵与仔稚鱼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影响,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水平拖网调查。根据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群落结构特征,对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资源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共采集鱼卵5 642粒、仔稚鱼1 013尾,隶属于10目21科49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短吻红舌鳎和小黄鱼;仔稚鱼的优势种为褐菖鲉、花鲈和小公鱼属未定种。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但是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投礁区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投礁区,与未投礁区差异显著,且春季投礁区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显示,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为稳定,冬季群落结构最简单,夏、秋两季相似度较高,群落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投放对鱼卵、仔稚鱼具有一定的聚集和庇护作用,温度(T)、盐度(S)、水体浑浊度(Turb.)等海洋物理环境因子对鱼卵、仔稚鱼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沈长春 《海洋渔业》2011,33(4):361-367
根据2008年春季(5月5日、5月17日)和秋季(11月14日、11月30日)分别在三沙湾进行4次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及历史相关资料,对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出现的鱼卵、仔稚鱼有35种(包括2种未定种类),比199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了9种和12种;其中鱼卵数量...  相似文献   

17.
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及其生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阐述了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产卵场的生态特点。共鉴定68种硬骨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6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7目、36科、56属。春季产卵的5种,春夏季37种,夏季7种,夏秋季4种,秋季7种,秋冬季1种,冬季1种,冬春季2种,春夏秋季3种。主要产卵场为海州湾渔场、青海渔场、石岛渔场和海洋岛渔场,形成产卵场的表层水温都在8℃以上,产卵的最适表层水温为15.0-23.0℃;盐度为31.50~33.00。并对海州湾的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变化、高眼鲽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海域中浮性鱼卵成活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 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 根据 2020 年 4—7 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 2020 年 4—11 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 结合水温遥感数据, 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 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 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 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 ℃和 19~22 ℃范围内, 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 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 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 2~6 m 水深范围内, 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 随着水深增加, 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