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太平洋西海岸,已在120多种鱼中被检测到,能引起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是对海水鱼类危害重大的病原之一。目前,随着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序列、类型、诊断和预防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致病机理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概述了病毒附着、致病基因、细胞凋亡以及免疫逃避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以长缟鲹(Pseudocaranx dentex)孵化仔鱼为材料,通过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浸浴感染实验,明确病毒浓度越高,供试鱼被病毒感染的时间越早,病毒检出率越高;运用细胞组织病理学和酶联免疫(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了神经坏死病毒的侵入、感染和在神经组织中的扩散方式;利用ELISA技术,结合电子显微镜对NNV感染细胞进行超显微观察,确认育苗水环境中神经坏死病毒可水平感染供试鱼皮肤上皮的基底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发生细胞质内质网膨胀、细胞核变性、细胞小器官数减少等病理变化;病毒感染细胞质中病毒粒子有散布、类结晶和二者兼有3种存在形式。本研究成果可为了解海水鱼类人工育苗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感染途径、传播和预防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要综述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基本特征、诊断技术等研究进展,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防控技术及策略,简单概述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料介绍了近年来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供广大业者参考。 1石斑鱼苗培育过程常见病害 1.1病毒 石斑鱼苗培育过程,极易遭受病毒性病原的侵害,而简称为NNV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造成石斑鱼苗培育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病毒性疾病。神经坏死病毒(NNV)主要感染寸苗前期的多种类石斑鱼苗,感染后的鱼体出现异常泳姿,  相似文献   

6.
正二、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科技进步及主要成效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1.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国先后开展了大黄鱼、石斑鱼、海鲈、鲷科鱼类等海水鱼类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海水鱼饲料的使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及海域环境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衰退,海水网箱养殖在一些渔业发达国家逐步兴起,海水鱼类的饲料开发才受到普遍重视。日本、挪威、智利、丹麦、英国等国家的海水养殖和海水鱼饲料生产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挪威,其网箱养殖技术最成熟,发展最迅速,效益最好,它采用的大型抗风浪网箱建造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及投喂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2年养殖产量达46万吨,主要投喂硬颗粒饲料,饲料系数可达1.0,饲料特点是高脂肪、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我国海水鱼类饲料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相似文献   

9.
罗卫  田飞焱  刘荭 《水产学报》2008,32(4):651-658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能引起多种海水鱼类中枢神经组织病变,给各国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获得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0603株的衣壳蛋白基因,将其插入到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的pFastBacⅠ质粒中,构建了pFastBac-cp质粒。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后获得重组穿梭载体Bacmid-cp,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Sf9细胞产生有感染性的重组杆状病毒AcNPV-cp。利用AcNPV-cp感染Sf9细胞后,SDS-PAGE分析可见大小约为37kD的特异性蛋白带, 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其可以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出现特异性的杂交带,试验结果表明AcNPV-cp在Sf9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负染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可自行装配成病毒样颗粒,其大小形态类似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制备超薄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自行装配成的病毒样颗粒呈晶格状排列在细胞质中。 本研究为研制有效防控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新型颗粒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建立了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μL。纯化的病毒对E11(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