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开展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对3种不同底质适应能力的研究。3个底质处理组分别为海沙组(S-s)、对虾池塘底质组(S-sp)和鱼塘底质组(S-fp),各设5个重复;方格星虫[(2.58±0.23)g]的养殖密度为5条/缸。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均高于90%;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排泄物主要由粒径(R)小于0.4 mm的物质组成,其中R0.224 mm的物质占较大比例,在S-s、S-sp和S-fp组中分别达到47.70%、85.95%和69.99%。试验结束时,S-fp组的方格星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而S-s和S-sp组体重稍有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成体对于底质的还原状态具有较大的耐受范围,而对于较小粒径(R0.224 mm)的物质具有较高摄食需求;同时,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开展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对3种不同底质适应能力的研究。3个底质处理组分别为海沙组(S-s)、对虾池塘底质组(S-sp)和鱼塘底质组(S-fp),各设5个重复;方格星虫[(2.58±0.23) g]的养殖密度为5条/缸。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均高于90%;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排泄物主要由粒径(R)小于0.4 mm的物质组成,其中R<0.224 mm的物质占较大比例,在S-s、S-sp和S-fp组中分别达到47.70%、85.95%和69.99%。试验结束时,S-fp组的方格星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而S-s和S-sp组体重稍有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成体对于底质的还原状态具有较大的耐受范围,而对于较小粒径(R<0.224 mm)的物质具有较高摄食需求;同时,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NH4-N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T150) (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光裸方格星虫又名裸体方格星虫或方格星虫,俗称沙虫,为暖水性世界广布种,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沿海以及越南沿海常见。光裸方格星虫味道鲜美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市场价格持续增高。目前随着光裸方格星虫人工养殖产业不断壮大,种苗需求也不断攀升,其来源主要为天然采挖种苗与人工繁育种苗。由于种苗来源地较集中,而养殖地区辐射广,需要  相似文献   

8.
方格星虫土池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星虫,又称为光裸星虫,俗称“沙虫”,为暖水性世界分布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广东、广西北部湾沿海分布最广。方格星虫是著名的海产珍品,具有“海洋冬虫草”之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方格星虫具有延缓衰老、抗疲劳、增加免疫等功能,所以广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由于近几年来过度采捕,水环境污染和恶化,自然资源严重衰退,因此开展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格星虫的繁育、养殖及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类底栖动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过度捕获造成自然资源匮乏,亟待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提高以满足食用和药用研究需求。关于方格星虫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繁殖发育、营养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目前方格星虫的繁育技术已经初步成功,其养殖规模有望扩大,但是其生产方式和池塘养殖技术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有关方格星虫分类、养殖生态、繁育、营养及其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方格星虫养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2010年至2011年,采用两种粒径不同的海沙培育裸体方格星虫中苗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星虫苗在粒径250~500μm的海沙中养殖,比在粒径63~250μm的海沙中养殖更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较高的存活率。铺设适宜粒径的海沙是提高裸体方格星虫苗种中间培育生长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