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人海口沿岸地区,水产养殖有悠久的历史。为更好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山东省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了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研究。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混养技术。下面介绍一下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日本对虾和梭鱼进行单养都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了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研究。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混养技术。本文介绍要点如下:一、池塘选择综合考虑便于管理和控制成本等因素,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最佳,水深1.5~2米,水源充裕,电力及进排水设施配套齐全,另外还需要配备增氧机。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凡纳滨对虾的温棚养殖模式发展迅速,具有占地小、产量高、养殖成功率高等优点;能反季节养殖与保温延后上市,1年可以养殖多茬。日本对虾具有耐低温、耐运输、养殖成本低、市场售价高等特点,其工厂化养殖在山东日照等地区已获成功并推广。2023年,山东滨州市参考凡纳滨对虾温棚养殖模式利用温棚实现了日本对虾1年养殖3茬,并取得成功。本文总结养殖技术,以为日本对虾多茬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探索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与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生态混养模式。结果显示,日本对虾精养试验投入产出比1∶1.63,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投入产出比1∶1.87,两品种生态混养模式较日本对虾精养模式增产3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61.1%,斑节对虾与日本对虾生态混养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虾与梭子蟹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品,近年来在全国沿海进行了广泛的混合养殖,但由于受养殖技术的限制,产值、产量都不太高,一般虾蟹混养每667m^2产量60~80kg,达到100kg以上的很少。近年来山东省日照水产研究所在日本对虾与梭子蟹混养过程中,通过投放半滑舌鳎,利用虾蟹鱼不同的生态习性和摄食性,达到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的效果。现将日本对虾、梭子蟹与半滑舌鳎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梭子蟹为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种类,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海产品,目前海捕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为了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我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实验基地的100hm2海水池塘,进行了梭子蟹与日本对虾的混养,获得成功.2005年平均单产梭子蟹600kg/hm2、日本对虾645kg/hm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地区有着悠久的池塘海水养殖历史,其中,刺参、日本对虾和梭鱼是目前最常见的养殖品种。将三者进行混养,不仅解决了单养时出现的不少问题,而且遵循了生态健康的原则。一是能充分利用池塘空间。刺参为底栖动物,日本对虾和梭鱼在中下层水体活动。二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8.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7,24(4):32-33
为探索利用盐场低产虾池开展红鳍东方纯养殖,我们从2000~2005年连续在天津汉沽区盐场虾池开展了红鳍东方鱼屯的养殖,在养殖中,我们在池塘中投入了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进行混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红鳍东方鲀与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混养技术和一些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对虾以其高价、耐干露、易运输的优点成为大连地区海参养殖池塘首选的混养品种。但日本对虾具有潜沙的习性,与海参抢占池底空间,所以海参、日本对虾混养中,日本对虾投苗密度不能过大,一般为30 000~45 000尾/hm2,由此导致产量不高。笔者根据日本对虾和海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周期时间差,利用海参养殖池塘进行海参、日本对虾接力式养殖。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日本对虾养殖1.1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丁庄镇日本对虾二茬养殖一直处于低谷。为此,2004年我们引进台湾斑节对虾作为二茬日本对虾的换代品种试验养殖1640亩,收获成虾29370千克,收入231万元。2005午,结合我们几年来不断摸索总结的对虾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养殖达到1.8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虾与青斑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车虾、斑节虾、竹节虾。日本对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暴发,造成对虾养殖效益大幅下降,严重挫伤了广大对虾养殖户的积极性,影响了海南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探索日本对虾健康养殖的技术,利用鱼、虾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混养互补性强等特点,笔者于2011年在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流基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3年以来,单一养殖中国对虾由于受虾病的困扰,其产量和效益锐减,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由于沧州沿海梭鱼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部分虾农利用原来的养虾池,进行了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产量和规格都趋于稳定,混养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已被当地虾农接受。1997年,混养面积60.3hm~2,平均单产对虾40.3kg/0.067hm~2,平均体长11.4cm;梭鱼单产36kg/0.067hm~2,平均体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对虾学名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沙虾、竹节虾,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宜在盐度较高地区养殖,且耐干露能力强,适合以鲜活虾出售。近年来,该虾在国内以高位池精养和工厂化养殖为主。目前,对日本对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育苗及养殖~[1-2]、营养饲料~[3]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4-5],但对其和鱼类混养的研究~[6]较少。近年来由于日本对虾养殖病害频发,降低了广大对虾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对海南省日本对虾养殖业也造成不利影响。为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是烟台渔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由于1993年全国暴发流行性对虾病害,对虾养殖陷入了困境,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科技人员及广大虾农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烟台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对虾养殖重新焕发了生机。二茬对虾养殖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对虾养殖以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抗病能力强的南美白对虾,其中第一茬日本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超过了中国对虾养殖面积,而且大部分提前收获一茬虾的都进行了二茬虾养殖,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养虾热。为了打破单一中国对虾养殖的被动局面,全市…  相似文献   

15.
<正>刺参属棘皮动物门、刺参科、仿刺参属,但是,在近年的刺参养殖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参池中的水体闲置,综合利用率不高,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日本对虾和梭鱼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渔业养殖品种。在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和梭鱼,一方面可使闲置的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梭鱼以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适合较高盐度地区养殖、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南方地区冬季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但由于经常暴发对虾病毒,产量一直不高.近年来,我县水产养殖户尝试在日本对虾养殖池内混养一定数量的东方鲀,结果非常理想,不仅提高了对虾产量,而且能够收获东方鲀,虾池效益大为提高,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地区地下水养殖日本对虾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荒碱地面积大,盐渍程度高,地下卤水、咸水资源丰富,“上农下渔”开发池塘的渗水盐度高达10~30。地下水及内陆淡水受污染小,与自然海水隔绝,可切断来自海水和海水生物携带的病原菌,通过生态调控、离子调节,实现对虾的健康养殖。2003年我们对日本对虾低盐水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试验,2年来,共推广面积230亩,总产日本对虾23.92吨,实现产值119.6万元,效益65.481万元,带动日本对虾养殖面积2000亩,实现产值约10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浅谈梭鱼的鱼苗培育梭鱼,属鲻科鱼类。因为它具有广盐广温性、位于食物链的低级和生长快等优点,早已成为咸淡水养殖的一个主要对象,也成为与对虾混养最合适的鱼类之一。近年来,在对虾养殖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梭鱼的混养已逐步得到扩大,越来越受到海水养殖业的重视。随...  相似文献   

19.
丁庄镇共有海水养殖池塘3.5万亩,历来以养殖对虾为主,是东营市的渔业重点镇。近几年,日本对虾一年二茬养殖一直处于低谷,为此,2004年我们引进斑节对虾作为第二茬日本对虾养殖的换代品种试验养殖1640亩,收虾29370kg,收入231万元;2005年,结合几年来不断摸索总结的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养殖斑节对虾达1.8万亩,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 2001年,我们在山东省东营市滩涂养殖科技示范园利用塑温大棚提早培育大规格虾苗,进行了人工生态调控日本对虾年两茬养殖技术研究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试验面积133.3hm~2(2000亩),两茬平均每667m~2产商品虾85.6kg,效益3995元,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探索出了一条高产、高效、生态养殖之路。本文将研究情况作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