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东海北部哈氏仿对虾的种群动态及其最高持续渔获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明云 《水产学报》2000,24(4):364-369
哈氏仿对虾是东海北部主要的拖虾渔业对象。在雌性的体长组成中,70-90mm的个体占优势,占总数的63%。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对哈氏仿对虾每月的体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参数K=1.7,极限体长L∞=128mm,自然死亡系数M=2.7427,总死亡系数Z=8.323,利用率E=67.06%,极限年龄为1.3234岁,选择体长为59.67mm,补充类型为二季补充型。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产值Yv/R分析表明,该群体的利用已到了相当充分的水平,若保持现有的捕捞水平,把开捕体长增大至70mm时,单位补充量产量可增加1.77%,产值可增加10.78%。但若捕捞死亡水平继续增加,产量几乎不再增加,而产值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的资源评估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宝全  李辉权 《水产学报》1988,12(2):124-134
本文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分析了1986年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每月的体长资料,推算了生长参数K、L∞、自然死亡系数M、总死亡系数Z和利用率E。单位补充量的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的产值YV/R的分析表明,该群体未出现过度渔捞现象.如果适当放大开捕体长Lc,则可相应地增加产量和产值,但是调整捕捞死亡水平,则收效不明显。本文还应用ELEFANⅡ技术分析了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的补充类型,并讨论它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放大网囊网目尺寸对南海多齿蛇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 LY、渔获平均体重 WY和渔获平均年龄 TY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目尺寸放大后,在捕捞强度不变的情况下,YW/R、 LY、 WY、 TY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当前的捕捞死亡系数F越大,增幅越明显;YN/R,而的值却有所降低,降幅基本不受F的影响。F在0.4~3.0范围时,网目放大后多齿蛇鲻在年渔获尾数下降15%的情况下,产量反可增加11%~69%;同时 LY提高16%~30%、 WY提高31%~99%、 TY提高22%~50%。就39mm网目而言,F值为0.6时,多齿蛇鲻可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4.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修复浙北近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资源,2013—2016年实施了大规模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受精卵7835×104粒,同期还开展了跟踪监测调查。本研究利用放流前后的定点资料和补充采样数据,估算了生长参数和死亡系数等指标,并构建资源评估模型,模拟分析了渔获产量和残存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浙北海域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极限体长为138 mm,年生长系数K为2.354,t0为–0.05237 a,年总死亡系数Z为2.83,年自然死亡系数M为1.74,年捕捞死亡系数F为1.09;现行捕捞强度下,每投放1×104粒受精卵,可形成137.3 kg产量,同时还补充了502 ind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种群修复和增产增收的目的。评估结果显示,将开捕时间推迟2个月,捕捞产量可增加10.0%,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7.5%;捕捞强度也是影响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将年捕捞死亡系数降至0.76,捕捞产量最高可达155.6 kg,发育至性成熟个体增加29.4%。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效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秋季采用套网法对东海区桁杆拖虾网的选择性试验,对桁杆拖虾网的3种网囊网目尺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30mm、35mm和50mm时,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7.15mm、54.98mm和78.48mm;斑节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7.07mm、64.65mm和87.06mm;总体虾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6.08mm、65.76mm和83.80mm。虾类网囊网目内径(Me)与50%选择体长(L0.5)之间的关系:哈氏仿对虾:L0.5=1.5665Me+0.1527,R2=1;斑节对虾:L0.5=1.4982Me+12.161,R2=1;总体虾类:L0.5=1.3392Me+17.306,R2=0.9856。  相似文献   

7.
哈氏仿对虾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哈氏仿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2010年在吕四近海捕捞性腺发育至Ⅲ~V期的哈氏仿对虾,经驯化和强化培育后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3个批次共计获得受精卵1 100×104粒,孵化出无节幼体830×104尾,平均孵化率75.5%,共培育出5.0~7.5 mm的哈氏仿对虾虾苗303.9×104尾,平均每立方水体出苗8.4 × ...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鄱阳湖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软件FiSAT II对翘嘴鳜的生物学参数及其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显示,鄱阳湖翘嘴鳜体长范围为77-526 mm;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 = 1.888´10-5L3.042(R2=0.951, n=57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 渐进体长L∞ = 551.25 mm,生长系数K = 0.21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 = -0.601。总死亡系数Z=1.06/a,自然死亡系数M=0.44/a,捕捞死亡系数F=0.62/a,最适开捕体长为150 mm。鄱阳湖翘嘴鳜开发率E = 0.58,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鄱阳湖翘嘴鳜的初始资源量估算高达1.92´104 t,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4384.93 t。鄱阳湖翘嘴鳜群体中补充群体和低龄剩余群体的比例明显增加,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凸显,资源衰退问题突出,但生长潜力依然存在。应采取降低对鄱阳湖翘嘴鳜繁殖群体的捕捞强度、保护产卵场等积极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的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内、外圆环形刚性框架和柔性六角形网片组合而成的桁杆虾拖网选择性装置。所研制选择性装置在东海区近海桁杆虾拖网中,采用对比试验法开展了海上选择性试验,并针对试验期间主要渔获品种哈氏仿对虾,以Logistic曲线为选择性模型,对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分别为D1=31.00 mm,D2=27.50 mm,D3=21.25 mm三种规格选择性装置的选择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规格选择性装置均具有选择性效果,其中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31.00 mm和27.50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均为75~9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分别为25~45 mm和35~55 mm,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而安装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为21.25 mm的选择性装置的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35~55 mm,相应非目标网囊内哈氏仿对虾的优势体长同为25~45 mm。六角形网目水平缩结长度31.00 mm的选择性装置对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最大,为48.89 mm,而选择性范围SR最小,为16.75 mm,在试验规格范围内的选择性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本885尾,对其种群进行了研究,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 cm,平均体重为278.76 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渔获量(YW/R)为467.28 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地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以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东海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及持续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作志 《水产学报》2003,27(3):251-257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二长棘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7.3cm,K=0.45,t0=-O.3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2.12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825,1.045和1.78。当前开发率为0.6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等渔量曲线图分析,当前的捕捞强度过高,而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过低,资源出现衰竭现象。综合考虑当前的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1龄,开捕体长大于120mm。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翘嘴红鲌资源评析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国胜 《水产学报》1990,14(2):79-88
本文论述对翘嘴红鲌所作的观测,获得年龄、生长资料。采用Schaefer,Beverton-Holt模式评析。结果表明:翘嘴红鲌体重生长拐点为3.4110龄,自然死亡率M=0.4079,捕捞死亡率F=0.1050,总死亡系数Z=0.5129,最大持续产量MSY=113.21吨,最适捕捞强度f_(MSY)=458164公斤/日·吨,当F=0.2、t_e=2.5时,渔获量是现行产量的2.65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长和死亡参数变化的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 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 mm下降到现在的385.4 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均表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且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由0.36增长到0.43表明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与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在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5~11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7个航次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死亡参数及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资源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航次共捕获三疣梭子蟹1128 ind,雌雄性比为0.96,雌性甲宽为27~227 mm,雄性为29~207mm;获得三疣梭子蟹雌性生长参数k=1.60、L_∞=241.50、W∞=639.29、t0=0.081,雄性为k=1.50、L∞=210.00、W∞=418.23、t0=0.091;经体长结构VPA(Length-Structured VPA)模块估算,稳定状态下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性渔获尾数为734×10~4ind、种群尾数为1.15×10~8ind、资源量为2 682 t,雄性渔获尾数为810×10~4ind、种群尾数为1.19×10~8ind、资源量为1 929 t;经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三疣梭子蟹雌性总死亡系数Z=4.17、自然死亡系数M=1.20、捕捞死亡系数F=2.97、资源开发利用率E=0.712、平均选择甲宽Lc=62.38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515;雄性总死亡系数Z=3.76、自然死亡系数M=1.19、捕捞死亡系数F=2.57、资源开发利用率E=0.684、平均选择体长Lc=40.84 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487。研究表明:1)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比、雌雄性幂指数均处在正常水平,总体生长状况良好;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群体资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最适利用率与最大利用率,处于过度开发水平;3)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现存资源量低于生态容量,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重点介绍了运用FiSAT Ⅱ软件以迭代法求解捕捞死亡系数的具体过程,同时比较了传统与FiSAT Ⅱ下的体长股分析法的结果.结果发现,2种方法计算的资源量比值(NF/ NT)总体表现为随体长增加而增大,但对于中间体长组,两者差异更小.FiSAT Ⅱ软件中的实际种群分析模块是推算捕捞死亡系数(F)的好方法.理论上来说,因其利用了反复迭代,使精度提高,其所得鱼类资源量更加真实准确.通过自我控制体长组缺失实验发现,在运用体长股法估算鱼类资源量时,最小体长组的缺失引起最大偏离,达到1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舟山近海凤鲚生长参数及资源量、持续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鲚是舟山渔场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3年舟山近海定置张网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参数K=1.01,极限体长L∞=196.88mm,自然死亡系数M=1.548,捕捞死亡系数F=1.512,总死亡系数Z=3.06,利用率E=49.41%,开捕体长L...  相似文献   

18.
We studied the breeding biology, growth, mortality, recruitment pattern and yield per recruit of a freshwater siluroid catfish (Schilbe intermedius) in the Cross River, Nigeria. Monthly variation in mean gonadosomatic and mean condition indices shows that the species breeds twice in a year (March and September). We used 12 consecutive months length–frequency data together with FiSAT software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is catfish which is exploited by artisanal fishermen. Fitting the seasonalized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to our length–frequency data gives the following growth parameters: L=27.5 cm total length, K=0.29 yr−1, C=0.5, WP=0.46. Using the seasonalized length converted catch curve, we estimated the instantaneous total mortality coefficient Z as 1.85 yr−1. The instantaneous natural mortality coefficient M was 0.81 yr−1 while the instantaneous fishing mortality coefficient F was 1.04 yr−1, giving the current exploitation rate E=0.56. From the analysis of probability of capture of each length class we estimated the length at first capture Lc to be 10.9 cm. The relative yield per recruit analysis predicted the maximum exploitation rate Emax=0.54. The current exploitation rate E is more than this predicted maximum Emax. Thus, the species is on the verge of being overexplo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