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了黄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肌肉、内脏、鱼鳃、鳞片和背鳍等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氮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5)N)。结果显示,内脏、鱼鳃、背鳍、鳞片与肌肉间δ~(15)N的平均值范围为10.29‰~10.72‰,无显著差异(P0.05);而耳石中的δ~(15)N值低于其他组织器官中的δ~(15)N值,其平均值为7.08‰,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耳石与其他组织器官中δ~(15)N值的组成明显不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内脏、背鳍、鳞片、鱼鳃、耳石与肌肉中的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均0.72,表明其他组织器官中δ~(15)N值可替代肌肉研究鱼类营养等级和构建海洋食物网结构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富含脂肪的鱼类中脂质对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选取浙江南部近海45尾前肛鳗()样本,按C:N比值不同,分为3.5~4.0(组1)及>4.0(组2)两组,分析其脂质去除前后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动规律,并且基于多个回归模型筛选最佳脂质校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后平均δ13C值分别增加1.21‰、1.78‰,平均δ15N值增加0.28‰、0.24‰,平均C:N降低0.55、1.09;(2)经Pearson相关分析,组1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前后的δ13C、δ15N及C: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N与Δδ13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组2肌肉样品脂质去除前后的δ15N具显著正相关关系,而δ13C和C:N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C:N与Δδ13C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线性模型对C:N在3.5~4.0的样本拟合度最佳,拟合方程为Δδ13C=1.30×(C:N)-3.69;非线性模型对C:N>4.0的样本拟合度最高,拟合方程为Δδ13C=-5.71+5.12×ln(C:N)。研究结果表明,脂质含量对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在同位素分析中建议开展脂质抽提或校正,尤其是对脂质含量较高的组织器官;脂质校正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样品处理过程,预计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对于不同水域、不同脂肪含量的不同物种应选择适用的校正模型。  相似文献   

3.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克氏原螯虾体内重金属Cd2+残留的脱除方法,采用基础饲料中添加制备的蛋白水解肽-Fe2+配合物(TPH-Fe2+)进行饲喂,检测螯虾不同组织器官中Cd2+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染毒后螯虾不同器官中Cd2+富集量依次为内脏团>肠>鳃>腹部肌肉>螯足肌肉,且在0~12 d自然净化过程中,无显著性下降趋势。添加400、800和1 200 mg/kg TPH-Fe2+饲喂螯虾,内脏团、鳃、肠及腹部肌肉中Cd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饲喂12 d后,螯虾不同器官中Cd2+脱除率为肠>内脏团>鳃>腹部肌肉,脱除率分别为40.60%、36.13%、33.36%和10.15%;TPH-Fe2+对螯虾螯足肌肉中Cd2+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蛋白水解肽-Fe2+配合物能有效脱除螯虾体内Cd2+残留,可作为一种螯虾养殖饲料添加剂在基础饲料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东海中北部游泳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11.25±1.0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类群的稳定C、N同位素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种内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线性回归表明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戴氏赤虾(M etapenaeopsisdale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小黄鱼(Larim ichthys polyacti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6种游泳动物体长和1δ3C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脊腹褐虾、小黄鱼、银鲳(Pampusargente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4种动物1δ5N值随体长增加发生显著变化。此外,1δ5N值与种间大小格局也具有显著相关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游泳动物生态位重叠现象明显,种类摄食特化程度不高,营养结构正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鮸(Miichthys miiuy)在舟山渔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于 2021 年 8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舟山渔场逐月采集鮸样品共计 727 尾, 结合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分析鮸的摄食习性。 结果表明, 舟山渔场鮸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有鱼类(Pisces)、虾类(Decapoda)、口足类(Stomatopoda)、头足类 (Cephalopoda)、双壳类(Lamellibranchia)、蟹类(Brachyura), 优势饵料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其 δ13C 值范围为−19.09‰~−13.04‰, 平均值为(−16.74±1.03)‰, 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P<0.01); δ15N 值范围为 10.72‰~ 15.96‰, 平均值为(12.44±1.36)‰, 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 δ15N 值计算出舟山渔场鮸的营养级范围为 3.93~4.92, 平均营养级为 4.30±0.39, 营养级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 口足类对鮸的营养贡献率最高(20.6%), 其次是头足类(18.3%)、虾类(16.4%), 双壳类的食源贡献率最低, 为 13.7%。 鮸全年均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体长变化显著, 从不同季节来看, 冬季的胃饱满指数最高, 秋季最低; 从不同体长来看, 大个体胃饱满指数低, 小个体胃饱满指数高。空胃率则为秋季最高, 冬季最低; 空胃率随体长变化不明显。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舟山渔场鮸的摄食习性, 为研究食物网动态变化和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阳澄湖水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于 2017 年夏季(7 月)、秋季(10 月)、2018 年春季(4 月)对该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群落的碳(δ13C)、氮(δ15N)值特征及其营养结构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阳澄湖水域共采集到鱼类 42 种, 隶属于 5 目 10 科 33 属。鱼类的 δ13C、δ15N 和营养级均值分别为 (–24.85±1.77)‰、(15.34±2.19)‰和 3.06±0.64。其中, δ15N 值与营养级均存在极显著的鱼类食性和季节性差异(P< 0.01), 而 δ13C 值在鱼类食性和季节性上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阳澄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 鱼类群落的营养层次(NR)、基础食物来源(CR)、生态位总空间(TA)、群落的整体密度(NND)、聚集均匀程度(SDNND) 和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从 2017 年夏季至秋季再到 2018 年春季, 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明 2018 年春季食物源多样性高, 营养冗余程度低。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阳澄湖鱼类连续营养谱, 丰富了对阳澄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湖泊生态管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度对条石鲷幼鱼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鹏  彭士明  尹飞  施兆鸿 《水产学报》2010,34(8):1204-1209
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鳃、肾脏和肝脏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经不同盐度(8、18、28、38、48)的处理,条石鲷幼鱼3种组织Na+/K+-ATP酶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低盐度(8和18)处理的幼鱼鳃Na+/K+-ATP酶活力在前6 h略微增加,然后逐渐降低,在处理24 h时下降到最低,之后又开始增加。经高盐度(38和48)处理时,鳃中Na+/K+-ATP酶活力在前6 h有所降低,然后迅速升高,并在处理24 h时达到最大,之后酶活力逐渐降低,并在处理96 h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盐度处理组幼鱼肾脏Na+/K+-ATP酶活力在处理开始6 h均稍有增加,而从处理6 h开始降低,在处理24 h下降到最低,此后酶活力又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盐度为8的处理组中,肝脏Na+/K+-ATP酶活力与肾脏中变化趋势相似,而其它3组则逐渐降低,在处理24 h时达到最低,之后又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适盐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3种组织的Na+/K+-ATP酶活力酶活性在盐度为18~38的范围内变化不明显,而在8和48的盐度下变化较大,最终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与肾脏相比,盐度变化对鳃和肝脏Na+/K+-ATP酶活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构成,应用碳(δ13C)、氮(δ15N)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别于2010年夏季(7月份)和冬季(12月份)对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并与2005年夏季该区域鱼类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组成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次(2010年)调查颗粒有机物(POM)和固着藻类样品δ13C值分别为-25.62‰~-23.72‰、-19.81‰~-19.47‰,且无显著性季节(夏季和冬季)差异。POM 和固着藻类(内源性营养物质)是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基础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也是其基础能量来源的重要补充途径。与2005年相比,2010年该区域鱼类食物网中消费者δ13C值富集度和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有所增加。该研究结果对三峡库区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祎  蒋日进  印瑞  王静  杨凡  王好学  李哲 《水产学报》2023,47(7):079306-1-079306-10
海鳗等鳗鲡目鱼类是舟山群岛海域常见的近底层凶猛肉食性鱼类,研究鳗类的营养生态位可以了解其在舟山群岛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的营养层次。本研究以舟山群岛海域的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和短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这5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食物关系。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δ13C范围是-21.91‰~-14.97‰(平均值-17.03±1.14‰),δ15N范围为9.56‰~15.13‰(平均值11.50±1.36‰);(2)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鳗总体的δ13C、δ15N值与肛长相关性均不显著,而除前肛鳗以外,其余4种鳗总体的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值与肛长呈极显著正相关;(3)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显示鱼类、虾类和口足类是鳗类的主要食物来源;(4)海鳗与其他4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均有重叠,说明它们之间的食源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存在食物竞争;食蟹豆齿鳗和短尾吻鳗的校正核心生态位面积(SEAc)最大,说明二者食性泛化,其摄食类群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易得性;前肛鳗、星康吉鳗和短尾吻鳗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说明其摄食种类有所分化,体现了同域分布近缘种的食性差异。本研究阐述了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种间食物关系和进化共存机制,可为研究舟山群岛海域高营养级类群的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渔业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为此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保证今后我国渔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推行节约型渔业。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