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患红头病的全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从其病灶处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等鉴定,以及药敏性斑马鱼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药敏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患病全雄黄颡鱼病灶处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为■爱德华菌;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2.3×105CFU,感染该菌株的斑马鱼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SS01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表明菌株SS01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等13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异育银鲫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脏中分离得1株优势菌DF-1。将菌DF-1进行人工回感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鲫有致病性。该菌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均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阿洛西林、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15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团头鲂的模型,为团头鲂疾病的有效检验与防治及鱼类病原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2014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某养殖场暴发出血病,团头鲂大量死亡,濒死团头鲂呈现轻微细菌性败血症症状,但未见大量充血发红,仅腹部、鳍基部有出血点,鳃丝发白,肠道无食物,肝胰腺轻微充血发红。采用常规的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于濒死团头鲂的肝、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CZBY-1,进行了形态观察、药敏试验、毒力因子检测等,并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413424)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供试菌株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结合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判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人工回感可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呈现同检测鱼患病特征。利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外膜蛋白C(ompC)基因的PCR扩增,发现分离菌在252 bp对应位置有明显扩增条带,证明其具有毒力因子ompC。药敏试验表明,菌株对磷霉素、复方新诺明等27种抗生素敏感,对链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5.
患病大鲵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濒死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YZ01,经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病原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人工感染试验可致健康大鲵出现与自然患病大鲵相同的症状,并从感染患病大鲵体内再次分离到该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和头孢呋辛等18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甲鱼穿孔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对患病甲鱼进行了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病原菌鉴定(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细菌生化和分子鉴定)以及菌株毒性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表明: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有明显的β溶血,对小鼠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菌液浸泡感染黄鳝,也能使黄鳝出现出血病症状。该菌对嗯诺沙星和四环素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低度敏感并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感染发病的美洲鲥肝脏、肾脏和肠道中分离出1株细菌,经革兰染色镜检及PCR鉴定,确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用该菌株接种健康美洲鲥,鉴定其致病力,从人工感染50 g左右的健康美洲鲥发现,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试验鱼在感染后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鱼症状一致。进一步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维氏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吩三种药物极为敏感,对红霉素、头孢唑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大量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紫贻贝(Mytilus deulis)的内脏团内分离出一株菌SS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几项指标鉴定,该菌株性状与溶藻弧菌基本相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羧苄青霉、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药物对该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WJ-8G FP)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进行浸泡攻毒试验,探究温度对浸泡感染后嗜水气单胞菌在团头鲂各组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立A组(水温25℃),B组(水温32℃),C组(水温25℃),其中C组为对照组。用菌株WJ-8G FP对实验组A、B进行浸泡攻毒,试验组C不进行攻毒处理,攻毒后分别于2 h、4 h、8 h、12 h、24 h采集各组鱼血液、脾、肾、鳃、肠道、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器官上的荧光细菌数量。实验结果显示,在各取样时间段实验组A(25℃)和实验组B(32℃)团头鲂各组织在均能检测到荧光嗜水气单胞菌,对照组未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菌量出现在鳃,且鳃上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大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是脾、肾;组织内的菌量随时间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实验组中各组织菌量显著大于A实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鳃是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团头鲂的主要组织器官,与25℃相比较,在水温32℃时团头鲂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幼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与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然患病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命名为SCL1.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发现菌株SCL1的感染致死率高,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的患病鱼肝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菌株为南方鲇"败血症"的致病菌.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显示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土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甲氧苄啶、乙酞螺旋霉素不敏感.组织病理研究显示患病南方贴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核肿胀、崩解;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核内染色质疏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可见该菌主要损伤南方鲇幼鱼肝、肾和脾.本研究旨在为南方站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