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虹鳟气泡病的危害与对策气泡病是一种非病原体引起的鱼病。凡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均可引起鱼患气泡病,主要危害苗种。虹鳟是一种对溶氧量要求较高的鱼类,最适溶氧量9~12毫克/升。当水中溶氧量降至5毫克/升时,其呼吸即感困难;夏季,虹鳟的溶氧量致死点为3毫克...  相似文献   

2.
颗粒饲料养鱼四注意使用颗粒饲料养鱼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注意水质和溶氧情况。鲤科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在每升4毫克以上,若溶氧量降低到每升3毫克时,鱼摄食就差;每升0.7~1毫克时,鱼类就会浮头死亡。利用颗粒饲料养鱼,密度较大,容易造成水质腐败和水中溶...  相似文献   

3.
正6.日常管理(1)保持箱内的高溶氧水体环境。水化学和鱼类学知识告诉我们,溶氧水平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条件。低溶解氧水体易使鱼类正常的呼吸、生理代谢发生紊乱,导致鱼类摄食量下降、食物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当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时,鱼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当水中的溶氧量过少时,鱼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鱼的死亡。草鱼、鲢、鳙、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不应低于4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  相似文献   

4.
在亲鱼产卵池中,水中的溶氧量对亲鱼产卵影响甚大。尤其是在雌亲鱼产卵期间,溶氧更需充足。如若水中溶氧量较低,满足不了亲鱼产卵时的需要量,那末,雌亲鱼就会停止排卵。据作者测量,每升水中的含氧量低于3毫克时,排出的卵不易受精;每升水中的溶氧量在4~5毫克时,30%的雌亲鱼能排出优质卵;每升水中的溶氧量在6~20毫克时,  相似文献   

5.
养殖业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适宜饲养鱼类的水域,其次就是供氧。向鱼供氧的问题非常重要,养殖的任何鱼类都应提供足够的氧。德国饲养的斑鳟对溶氧要求高,在最佳生长温度时,每一公斤鱼需氧500~1500克,而流水鱼池中排出的废水中含氧量一般为5~6毫克/升。显然,注入鱼池的水在饱和溶氧时,被斑鳟利用的氧为4~5毫克/升。因此,在较好的水质条件下,每一公斤斑鳟要求每小时的注水量在100~300升之间。如水质较差,PH值较高,水的溶氧量未达到饱和时,则注入鱼池的水量还要相应地增加。  相似文献   

6.
鱼池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影响池中鱼类的生长和收获. 鱼类用鳃吸入水中氧气,以维持呼吸生存和代谢.当水中溶氧量很低时,鱼的呼吸困难,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甚致受到生命威胁.例如: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一毫克/升以下时,就会严重浮头;降低到零点四毫克/升时,开始死亡.在低溶氧水中,鱼的摄食量和消化率显著降低,而体质消耗增加,结果是饵料系数增加而生长速度缓慢.同时,在低氧和缺氧状态下,从有机质的分解到水中正常的物质循环,都受到抑制,有毒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生长的鱼类品质不佳.  相似文献   

7.
在高密度养鱼中,鱼类养殖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鱼类克服低溶解氧的能力。氧在纯水中的溶解率,在0℃时最高,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少。氧在水中的溶解率随着盐度增加而下降。在1升纯水中,盐度每增加9000毫克,则氧的溶解率大约下降5%,故在淡水中可以忽略不计。含氧水中的溶氧量应与大气均衡。水中的含氧量少于大气中的含氧量时,  相似文献   

8.
水中的溶氧是鱼类及其他饵料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当水中的溶氧量低于鱼类呼吸需求时,即低于临界氧深度时,呼吸作用受阻,呼吸运动加强,呼吸频率加快,并往往出现浮头现象。溶氧低于鱼类所能耐受的范围时,则引起窒息死亡。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以上的溶氧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的溶解氧不得低于3毫克/升。一般温水性鱼类的养  相似文献   

9.
宁旺云  翟兆斌 《渔业现代化》1999,26(1):19-20,17
1 鱼塘中不同深度溶氧的浓度渔民历年来有“养好一池鱼,先要养好一池水”的经验。所谓“养好一池水”确切地说是指保证有适合鱼类生长的水环境。在水产养殖中.水环境因素包括水中的溶氧、水温、酸碱、氨氮、CO2、饲料生物等。其中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类的放养密度和生长速度起看重要的作用。若水中溶氧量在4mg/L以上,则鱼摄食增加、生长增快.鱼病减少,饵料系数降低;反之,鱼类生长滞缓甚至死亡。因此提高水中的溶氧量,保证水质良好性,以保证高密度精养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养殖产量是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水中溶氧主要…  相似文献   

10.
养殖池塘中,水质管理是健康、高产养殖的重要环节,而在养殖中,水质好坏主要涉及到以下几项水质指标:溶氧、水色和透明度、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溶氧是水中的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溶氧:5毫克/升以上鱼摄食正常,2毫克/升时鱼停食、暗浮头,1毫克/升时鱼开始泛池。溶氧  相似文献   

11.
溶氧是池塘养鱼产量及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几年,三峡库长吻娩基地对增氧机的使用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增氧机不只是在鱼浮头缺氧时开机的“救命机”,而是通过实际体情况,适时开机,使水中溶氧达到4.5毫克每1升,满足鱼类健康生长之需要,从而达到高产高效,成为“增产机”。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情况下,要维持水中鱼虾的正常生长,溶氧量需在3.5毫克/升以上,低于2毫克/升时,不是窒息致死,就是生长受阻,成活率下降,生物质量降低和互相残杀增多。当然,需氧的范围,取决于水生动物的品种,如斑节对虾,正常生活的含氧量在3.7ppmPA.L,致死含氧量为0.5—1.2ppm。鱼体的生长,每增加0.45公斤,需氧量0.14公斤。  相似文献   

13.
丁磊  吴康 《科学养鱼》2001,(12):36-36
目前青虾养殖成活率很低,通常为30%左右,所以产量不高。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提高青虾养殖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一、提高溶氧青虾对溶氧的要求较高,其窒息点为1.1毫克/升,而且青虾在溶氧相对较低的夜晚活动更为频繁,极易缺氧死亡。因此要提高青虾养殖成活率,关键是提高水体溶氧量。1.配备增氧机的功率应达到0.5千瓦/亩,使水体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2.底泥以10厘米厚为宜,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施放的有机肥应充分发酵腐熟,以减少高温季节的有机耗氧量。3.主养青虾混养鱼类的池塘应控制鱼种放养量,以…  相似文献   

14.
《渔业现代化》1986,(3):15-16
高密度养鱼的主要原理是向水中增氧和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和亚硝酸盐。水中非离子态氨对鱼的安全浓度是0.025毫克/升,亚硝酸盐是0.1毫克/升,超过浓度就会对鱼产生生理和组织上的影响,轻则抑制摄食与生长,重则致病致死。一般1公斤鲤科鱼类每天要排氨300毫克,加上饲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水介氧化成氨,对水体的污染是严竣的,只有去除水中的氨,才能安全地高密度地养好鱼。  相似文献   

15.
调节水质必须注意的四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夏秋季节,水质的调节为鱼塘管理的关键。调节水质,必须注意四个方面。1.保持池水丰富的溶氧。一般要求池水溶氧量,大于5毫克/升。否则,鱼摄食量少,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系数相对降低。保持池水丰富的溶氧量,一是每10天加注1次新水,1次进水量不得少于池水的20%,这样可增加溶氧和补充某些缺乏的营养元素,冲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有机质。二  相似文献   

16.
一、虾对水质的要求 养虾要求水体中理想的溶氧4毫克/升以上,最好保持5~6毫克/升,透明度30~40厘米,pH值8.0~9.2,氨氮0.5毫克/升,亚硝酸盐0.01毫克/升、硫化氢0.001毫克/升,最好未见有硫化氢。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检测水中的溶氧、氨氮、业硝酸氮、pH、硫化氢等的含量,然后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如每亩全池泼洒降氨宁1.0~1.5千克或EM原粉100~150克或底质改良剂2.0~2.5千克。  相似文献   

17.
漫谈鱼类的耗氧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在杰 《科学养鱼》1996,(11):26-26
漫谈鱼类的耗氧率养殖鱼类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以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同时,鱼类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和适应范围又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说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水中溶氧比较充分时,鱼类的摄食强度大,饵料系数较低,生长速度快。相反,水中...  相似文献   

18.
鳜塘水体生态固子的计算机模拟识别法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赖子尼  余煜棉 《水产学报》2000,24(2):146-150
应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研究鳜塘水体中溶氧量与九项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塘或不同时期其生态因子差异较大。在高维空间中,高、低溶氧量两类样品点聚集在不同的区域,周界清晰、分类十分成功,表明池塘水体溶氧量与水中多项生态因子间存在显著规律。用模式识别优化技术求得维持稳定的高溶氧状态的9项生态指标值,优化生态因子的溶氧预值大于8.4mg/L。水体溶氧量与其它九项因子成多元的二次函数关系,其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刘世英 《淡水渔业》1975,(10):30-31
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水中饱和溶氧量随水温、海拔高度不同而异。海拔高度200米处(20℃)淡水中饱和溶氧量为6.2毫升,不过为空气中溶氧量的1/34。鱼每公斤每小时的耗氧量与陆生动物相比要少得多(表1)。体重轻的动物,其每公斤体重的耗养量相对的要多一些。  相似文献   

20.
朱洁民 《科学养鱼》1987,(6):11-11,31
小外荡精养,是我市近年来改革湖泊、河沟传统养鱼生产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它的优点是水体能不断得到更新。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在水动力作用下能够得到稀释和扩散。不致过份积累败坏水质,水中溶氧常保持在6毫克/升左右,在混养密放情况下,不会发生缺氧浮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