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们在1985年做了翘嘴鳜(Sinipercachualsi)与大眼鳜(S.knerii)生长速度对比试验。兹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材料翘嘴鳜苗和大眼鳜苗均取自长江边的绠网中,规格是1.5朝鱼筛之上,2.7朝鱼筛之下的鱼苗。鳜适口的饵料鱼规格为1.5朝鱼筛之下的鱼苗。 2.方法 1985年5月16日将翘嘴鳜苗750尾(体有墨绿色斑块)和大眼鳜苗250尾(体有黄褐色斑块)同时放入一个三亩的长方形鱼池中,水深1.0-1.5米,排灌方便,池底有2-5寸的淤泥,生长着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幼苗,水质清净。池中原有虾、鲫、虾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的试验,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网箱培育鳜鱼种技术模式,即:五月上中旬催产,团头鲂挂巢开口,二级网箱培育,配足适口饵料鱼,坚持“四勤一防”。使用该模式能为鳜成鱼养殖提供品种纯、批量大、规格齐、成本低的鳜鱼种。1991年试验结果:从6毫米的鳜鱼苗28539尾养成50.4毫米鳜鱼种21797尾,成活率达76.38%,平均每尾消耗饵料鱼396尾,每尾鳜鱼种成本为0.83元。  相似文献   

3.
珠江水系大眼鳜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珠江大眼鳜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大眼鳜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大眼鳜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大眼鳜主要以鱼类、昆虫类、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鱼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9.1%,虾的出现频率为53.97%.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大眼鳜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皂一致的.不同体长大眼鳜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40 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199 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大眼鳜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4.
鲜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水库渔业研究所在9只小体积网箱(2.4m^3)中利用大规格鳜鱼种(平均体重176g)进行活饵料鱼、死饵料鱼和饮料鱼块养殖商品鳜试验。经过120天饲养,用活鱼、死鱼和鱼块喂养的鳜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68g、428g和473g,饵料系数分别为4.0、4.9和4.4成活率均为100%。尽管用死鱼和鱼块喂养的鳜生长率比用活鱼喂养的低24%和16%,但饲料成本仅为用活鱼喂养的25%和23%,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刚孵化出膜的缓苗身体柔软细嫩。经过50~60小时的培育后,体长达4~5毫米,心动次数平均为3次/秒,此时的鳜苗开始摄食。由此可见届苗开始援食时的全长远比家鱼苗要小。故作为鳜苗的开口饵料,最好选用体长与鳜苗个体差不多或比其更小的鱼苗,如纺苗等。而刚出膜的鲢鳙苗个体较大,鳜苗吞食较为困难,一般不宜选用。刚开食的饭苗食量很小,一般每天吃1~2尾纺鱼就足够了。以后随着鳜苗的长大,援食量逐渐加大,每天可投喂5~6尾纺苗。在缓苗夏花培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组苗是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的。有时还可看到饵料鱼的头挂在缓仔…  相似文献   

6.
网箱模式化养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 ̄1999年运用三级网箱,当年繁育鱼苗经160d左右分级饲养成商品鳜,并进行模式化生产。商品鳜饲养阶段放养密度为20 ̄25尾/m^2,最高单产13.7kg/m^2,鳜日粮2 ̄3尾,饵料系数4.8 ̄5.2,同时配以适口饵料鱼,强化管理,商品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及网箱优势,结合斑鳜繁育生物学特性,在水库网箱上成功批量繁育斑鳜鱼苗,为斑鳜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途径。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辽宁省宽甸县景波水产品养殖场共进行了6批次繁育试验,共计催产亲鱼146组,平均催产率84%,获卵320万粒,平均受精率65%,平均孵化率80%,获水花鱼苗180万尾,利用水库网箱孵化鲤鱼苗配套提供饵料,繁殖了鲤水花11亿尾,共培育斑鳜夏花鱼苗40万尾(平均全长3.1cm),平均2750尾鲤鱼苗培育一尾斑鳜苗,培育前3d斑鳜全长日增长0.54mm,3d后全长日增长约1mm。水温19℃~22℃,显微摄影观察斑鳜胚胎发育时序和特点,受精卵140h7min破膜,胚胎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25时期,提出在斑鳜产卵后配套饵料鱼亲鱼注射催产时间公式:t=t1-t2-t3;(t1:斑鳜胚胎发育时间;t2:饵料鱼胚胎发育时间;t3:饵料鱼亲鱼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8.
"桂花1号"为多种地道草本植物提取而成,结合水产需要开发,对鳜鱼(大眼鳜、翘嘴鳜、斑鳜)、鲮鱼、"四大家鱼"等水产养殖动物使用安全,抑制和清除水体环境中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改善水质。本品可用于鳜鱼饵料鱼养殖池塘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食用含有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饵料鱼后,其体内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孔雀石绿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本实验模拟了自然养殖条件,对饲养于池塘网箱中的鳜连续投喂10 d经1 mg/L MG溶液浸泡2 min后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投喂量为5%(m/m),于停药后0、6、12 h及1、3、6、10、15、20、30、40、50、70、90、120、150和180 d采集鳜肌肉样品,各采集点随机取6尾以上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鳜肌肉中MG和LMG的残留量。结果发现,阳性饵料鱼投喂结束后,鳜体内未检出MG,LMG残留浓度也较低,在0 h鳜肌肉中LMG的浓度为8.62μg/kg,随后缓慢降低,10 d时鳜肌肉中检测不到LMG。本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阳性饵料鱼体内的MG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鳜,造成鳜体内LMG检出,建议执法部门对鳜的饵料鱼进行监控,以确保鳜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杂交鳜摄食非鲜活饵料鱼的生长情况,分别用冰冻饵料鱼和配合饲料饲喂杂交鳜10周,并以鲜活饵料鱼作对照,比较不同饲料对杂交鳜生长、成活率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鲜活饵料鱼组的杂交鳜生长最快,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但与冰冻饵料鱼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的成活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杂交鳜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而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鱼组和冰冻饵料鱼组(P0.05)。冰冻饵料鱼组杂交鳜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鱼组(P0.05),但脂肪含量则高于鲜活饵料鱼组。试验结果表明,可用冰冻饵料鱼替代鲜活饵料鱼来饲喂杂交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交鳜对鲜活饵料鱼的依赖。摄食配合饲料的杂交鳜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其体成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肉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用孵化环道培育斑鳜夏花,共进行18d的培育,育出夏花21万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规格为0.063g(全长2.8cm)/尾。探索出催产饵料鱼与斑鳜开口时间相配套的技术措施。用1.2亩池塘进行秋片培育,饲养期共66d,秋片平均规格为11.8g/尾,成活率为81.4%,饲料系数6.62。出塘14652条,单产144.1kg/亩(12210尾/亩),总产172.89kg;增重倍数187倍。特定生长率3.7;产值34578元,利润11848元,亩利润9873.33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52。  相似文献   

12.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2~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尾/m2组、18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当养殖密度为17尾/m2时,3龄大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且与低密度5尾/m2组差异显著(P<0.05),确定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养殖密度为10尾/m2,显著高于16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4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特定生长率与高密度组9尾/m2差异显著(P<0.05),饵料系数最低。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式为y=-0.016 4x+25.34(r2=0.839 9)。  相似文献   

13.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4.
鳜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活鱼虾为饵是鳜的摄食特性,如得不到鲜活的饵料鱼,即相互残食,或使其鱼体消瘦,体质变弱,容易发病,甚至饿死。因此,在一般的养殖条件下,必须同时配套养殖饵料鱼。选择好开食饵料鱼是提高鳜苗种成活率的关键,宦选择体型偏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鱼苗,如鲂、鳊、鲴、适口野杂鱼等鱼苗。在投喂时要注意,不同生长时期的鳜需投喂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个放养密度组重复3次,对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的生长速度、饵料系数、肌肉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翘嘴鳜平均日增重由4.86 g降至4.19 g,成活率由92.88%降至86.49%,饵料系数由3.77增至4.34。肌肉干物质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TAA)含量是76.06~80.89 g/100 g、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是30.39~31.28 g/100 g。肌肉中营养物质包括TAA、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等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条件下适宜养殖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16.
摄食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三种不同饵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3.56±11.82)g的翘嘴鳜90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饵料鱼和商品饲料,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冰鲜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组翘嘴鳜肥满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2)三组翘嘴鳜体成分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翘嘴鳜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饲料组翘嘴鳜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EPA、神经酸、DHA的含量及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4)肝脏脂肪酶、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在三组翘嘴鳜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冰鲜组翘嘴鳜肝脏淀粉酶、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果表明:翘嘴鳜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翘嘴鳜摄食饲料后,其肌肉氨基酸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长薄鳅稚鱼生长的影响。养殖密度分别为1、2、4、8尾/L,经过28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在1-4尾/L之间,长薄鳅稚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8尾/L),稚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却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组(4、8尾/L)长薄鳅稚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稚鱼的成活率也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由于雄性生长较快、生长期长、个体较大,所以全雄性养殖能促使增产。 Pruginig(一九六七年)每公顷放养1000~1500尾,平均体重50克的全雄性杂种(Sniloticua×Shornrcum), 饲养100~150天,养殖期间没有投肥施饵,收获时的平均个体重200~450克,每天每尾鱼增重1.5~3.0斤,Shell(一九六八年)采用人工投饵,进行了雄性尼罗罗非鱼养殖实验。发现生长率与鱼的密度无关,即使密度高达每公顷5000尾,每天每尾仍能增重2.1~2.3克,饲养163天产量达1.6吨/公顷。饵料系数是2.31。  相似文献   

19.
鳜的养殖一般要投放大规格鱼种,这样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现将鳜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夏花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的2.5~3cm鳜夏花放养。放养前用3×10^-6的硫酸铜溶液或3%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放养密度根据不同的育苗设施类型及水源条件而定,如网箱或水泥池中培育,凡具备流水条件的,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养2.5~3cm规格的鳜夏花1000~1500尾;土池培育,要根据饵料鱼的配套情况,每667m^2放养8000~10000尾。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起,我场进行鳅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目前已基本掌握了人工繁殖技术及苗种培育的关键性环节,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1996年人工孵化鳜鱼苗20万尾,孵化率达90%~95%,育成3cm左右鱼种8.9万尾。现将主要技术环节综述如一下:一、鳜鱼的人工繁殖(1)亲鳜选择及培育选用本地大湖内捕捞的成鳜作亲本,共引进亲鳜20尾,搭养在两只3.5亩的草亲鱼池中,饵料鱼靠池塘中原有的野杂鱼虾类。经一年培育后,捕起放入0.3亩暂养池中培育,以便繁殖时操作。冬、春季投放足够的小型野杂鱼类作饵料,加强亲鱼营养。(2)催产选择成熟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