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蝌蚪是美蛙生长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蝌蚪体小柔软,搞逆性差,易造成大量死亡,在自然条件下成活率较低。它的生活习性不同于幼蛙和成蛙,它生活于水中,靠鳃呼吸,与鱼类相似。笔者结合生产实际,提醒养殖户必须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以提高蝌蚪成活率。 一、蝌蚪池建造关 蝌蚪池应建于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蝌蚪池以土池简便易行,水质稳定,溶氧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的蝌蚪期是指蛙卵从刚孵出到脱去尾巴,长出四肢之前称之为蝌蚪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时期为40多d,一般分为蝌蚪初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变态期.蝌蚪期的饲养管理对于中国林蛙的养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蝌蚪的成活率、体质及个体大小,还影响幼蛙的成活率和性成熟的时间,也是提高林蛙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3.
蝌蚪是蛙类的水生幼体。棘胸蛙蝌蚪期全程生活在水环境中,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受敌害生物、自然灾害、农药污染、营养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棘胸蛙蝌蚪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不足30%,但在人工环境条件下,通过改良环境、科学投喂与管理、积极预防等措施,可大幅度提高棘胸蛙蝌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区林蛙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高林蛙商品成蛙回捕率,对林蛙孵化率、蝌蚪成活率、变态率、一龄幼蛙成活率4 个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牛蛙具有个体大,肤色深,皮肤粗厚,疙瘩高大突起,食量大,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等特点;其缺点是不耐寒,蝌蚪与幼蛙自然越冬成活率低,易染病,蝌蚪期全程成活率低,变态前期和后期死亡率较高,市场视觉不佳,在未开发区常被误为癞蛤蟆。美国青蛙的特征是个体较牛蛙略小,肤色浅,转青面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分别为0.347g、1.64cm);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34.8d);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39.2d),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0.276g);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林蛙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山区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gsinensis)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俗称蛤士蟆。目前,林蛙养殖有两种模式,一是水源为山涧溪水的山区野外林蛙养殖,二是集约化人工养殖。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养殖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孵化率低、蝌蚪成活率低、变态率低、越冬成活率低等。2003年以来,吉林省汪清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朱炳全  傅军 《齐鲁渔业》2000,17(5):43-44
6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饲养中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石蛙蝌蚪与幼蛙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6.1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 0.6~0.8 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3天后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四川盆地不同水温下美国青蛙蝌蚪和不同初放体重的变态蛙的越冬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在水温7-2 —25 ℃的范围内, 温度对蝌蚪的成活率无影响; 而生长率与水温变化显著相关(P< 0-05) , 数学模型为: Y= 2-02 + 0-186t, 变态蛙的初放体重在1-7—7-2 克的范围内时, 随着体重增加, 成活率也快速上升, 最大值为97-8 % , 两者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1 = 1/ [0-693+ 20-6exp ( - w)] ; 同样生长率和初放体重也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2 = 1/ [ - 9-68+ 2-93exp ( - w)] , 且生长率的最大值为- 10 % , 即体重减少的最小值为10% 。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市罗非鱼养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春季各种蛙类的大量繁殖,蝌蚪成为池塘培育罗非鱼种最主要的敌害生物,造成培育成活率不高,养殖户备受困扰。我站于2008年4月开展了针对性试验,取得90.2%的成活率,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棘胸蛙作为集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养殖品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价值较高,参与企业日渐增多,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传统繁养殖过程中,存在产卵量少,孵化率、变态率和成活率不高,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在棘胸蛙繁养殖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大大降低棘胸蛙繁养殖人工成本,可使棘胸蛙产卵量、蛙卵孵化率、蝌蚪变态率和幼蛙成活率得...  相似文献   

12.
二、养殖(一) 蝌蚪的培育第一阶段:脱离卵膜后30日龄内的蝌蚪,可在原孵化池内培育。蝌蚪全部出膜后,及时轻轻漂动附着物上的蝌蚪,随即取出旧水草,同时补放入新水草给蝌蚪附着,避免旧水草腐烂败坏水质。此时,水深在20—25厘米,随着蝌蚪长大,加深水位至30—40厘米。  相似文献   

13.
一.蝌蚪的饵用价值 蝌蚪尾部肌肉发达,可作为牛蛙和虎纹蛙等食用蛙类的活饵料。笔者曾用蟾蜍蝌蚪养虎纺蛙蝌蚪直至变态;也曾用泽蛙和沼蛙的蝌蚪喂养牛蛙幼蛙与成蛙,效果良好。 二.利用蝌蚪当饵料的可行性 1.资源丰富,四季皆有蝌蚪可供利用。 2.生长快、易培养,一个月左右可充当饵料。 3.养、护、捕结合,促进蛙类繁衍。自然蚧的蛙类,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产卵虽多却存活很少。人工培养蝌蚪则可在捕获的同时留下一些让其变态成蛙,放归田野继续繁衍,  相似文献   

14.
刘莹  王立志 《淡水渔业》2011,41(1):64-67,63
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和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对不同渗透压溶液的耐受性和对体液渗透压的调节能力.结果显示,不同的渗透压溶液中两种蝌蚪的存活率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蟾蜍蝌蚪(P<0.001).两种蝌蚪体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渗透压为4...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物,本研究从患出血病蝌蚪体内分离出菌株KD-CXB-1,健康蝌蚪在人工感染该菌后出现与自然感染蝌蚪相似的出血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死亡蝌蚪体内分离到与菌株KD-CXB-1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以上结果表明KD-CXB-1为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实验进一...  相似文献   

16.
一、牛蛙蝌蚪的疾病防治1.气泡病。患气泡病的蝌蚪,身体膨胀,仰游在水面,肠内充满气体。防治方法:将蝌蚪捞出置于清水中暂养1—2天,不投饵,如投喂麸皮、米糠等饵料时,应煮熟投喂。若气泡病发生不严重,可迅速注入清新水。1.车轮虫病。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可见其尾鳍膜发白,常浮于水面。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蝌蚪活动缓慢的池中。预防方法:减少放养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的水体。治疗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  相似文献   

17.
第三讲 牛蛙蝌蚪的养殖技术一、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用土池、衬垫塑料纸的土地、水泥池等。在蝌蚪1月龄内最好选用衬垫塑料纸的土地纸或水泥池,以后可用土池,比较经济。蝌蚪孵化后可就在原孵化池培育,1月龄后转入土池继续培育。土池面积20~100m2,池深0....  相似文献   

18.
3人工饲养技术3.1蝌蚪的饲养3.1.1放养刚孵出的蝌蚪继续在原孵化池中培育,池水深20—25cm,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以后随蝌蚪的长大逐渐稀疏,并逐步加深池水至30—40cm深,当蝌蚪在孵化池中经30天左右的培育,体长达到4—5cm时转至蝌蚪池中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3.1.2喂养蝌蚪孵出3—5天后,可开始投喂熟蛋黄、豆浆、鱼肉浆等。由于石蛙白天躲藏起来,晚上出来活动,因此投饵时间应选择在傍晚进行。以后逐日提早投饵时间,每天投两次,每次半小时内吃完为度,每天投饵量为其体重的3%-10%。当蝌蚪转至蝌蚪培育池培…  相似文献   

19.
以使用显微镜和数码照相机连续观察真海鞘胚胎发育过程,并照相记录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事件。结果显示真海鞘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膜内蝌蚪幼虫、蝌蚪幼虫和蝌蚪幼虫后期共8个主要阶段。在水温10°C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出蝌蚪幼虫约50小时,体长1.6mm左右。在之后的6小时内,蝌蚪幼虫尾部迅速缩短,此时要不失时机地投放附着基,以免错过采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在蛙卵孵化完成后,蝌蚪的养殖就开始了,蝌蚪养殖是林蛙养殖的基础,这个阶段决定着林蛙雌性的比例,雌性的比例关系养殖的效益.蝌蚪的体重大小也关系变态蛙的体重和体质以及幼蛙的进食,蝌蚪养殖养殖效果的决定了林蛙下一阶段的效果.密度、水质、饵料、种源、水温、管理是影响蝌蚪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