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资源状况, 于 2018 年 4 月(春季)和 10 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分析了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研究表明:(1)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有 32 种, 隶属于 10 科 21 属, 春季为 22 种, 秋季为 29 种; 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该海域虾类种类数减少且趋势放缓。(2)优势种更替显著, 春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东南部海域, 秋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北部海域, 以及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西南部海域。(3)虾类丰富度指数 (D)、多样性指数(H'')值春季均低于秋季, 均匀度指数(J'')值春季大于秋季, 60~70 m 水深带的虾类最丰富, 均匀度指数(J'')值均以 70~90 m 水深带最高。(4)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 春季分为 4 个群落, 秋季分为 3 个群落, SIMPER 分析可得, 春、秋季组内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虾类和各优势种的种类一致, ANOSIM 检验可知, 两个季节虾类群落结构呈显著差异。(5) CCA 分析表明, 温度是影响该海域虾类分布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盐度仅在秋季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七星列岛海域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七星列岛海域的底拖网渔获物进行分析,研究七星列岛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生态位和群落结构特征,得出游泳动物共80种,隶属于3纲14目42科62属,其中鱼类52种,虾类13种,蟹类10种,头足类5种。秋季优势种有6种,春季有4种,共有种为三疣梭子蟹。两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D)、(J')均为中等水平。生态位数值较大的物种秋季有六指马鲅(10.51)、哈氏仿对虾(9.47)、海鳗(8.84)等,春季有火枪乌贼(8.93)、口虾蛄(8.51)、带鱼(7.94)等。聚类分析显示,两季物种站位均可分为3组,与NMDS分析结果一致。ABC曲线分析得出,W值秋季为0.052、春季为–0.059,均接近0。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以鱼类为主,虾类次之,头足类最少,优势种变化明显;哈氏仿对虾、海鳗、口虾蛄等低价值游泳动物资源生态位数值高,占据主要竞争地位;由于组内站位间物种组成和海域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季物种站位间分组不受季节影响。ABC曲线分析显示该海域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用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2)本次调查鱼类种类数春季为63种,秋季为85种,总体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春季明显减少,而秋季却略有增加;(3)2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日本红娘鱼和细条天竺鲷,秋季优势种为细条天竺鲷和日本发光鲷;(4)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值为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均匀度指数(J')对比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都较小,且春、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基本都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均以80 m以上水深区间较高;(5)通过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春季在35%的相似水平上分为3个群落,秋季在45%相似水平上分为2个群落,秋季物种相似度比春季高,春季在生物量和丰度水平上均比秋季低。研究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的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7年4月和9月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2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共采集到游泳动物215种,隶属于23目97科153属,春季和秋季的渔业资源生物量均值分别为751.61 kg/km~2和1 426.03 kg/km~2。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分别为3.44和3.6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为4.38和5.29;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分别为0.68和0.69,生物多样性处于较好水平。优势种有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口虾蛄(Squilla oratoria)和银光梭子蟹(Portunus argentatus)。春季优势种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状态,秋季主要种类中经济种类比例有所提高。根据ABC曲线和W值结果显示,游泳动物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4,38(8):1097-1105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3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在九龙江口开展的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聚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有游泳动物76种,隶属于16目40科59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41种,蟹类次之,有15种,再次虾类13种,虾蛄4种,头足类3种;鱼类以暖水性、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优势种春季有6种,秋季有3种,均为重要经济种,游泳动物资源群聚结构良好;春秋季资源密度仅分别为252.3 kg/km2和402.5 kgkm2,属于偏低水平;春季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略高于秋季,但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南麂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现状,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分四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采用传统多样性分析、群落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ABC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对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3目34科52属,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及其优势度都有较大的差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有4种、4种、5种和3种,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四个季节共有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2)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组内相似性分别为30.77%、24.66%、19.58%、39.01%,春季-夏季、夏季-秋季、秋季-冬季、冬季-春季平均相异性分别为39.82%、39.00%、47.64%、48.02%;(3)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四个季度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4)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分析,该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两组,主要是受生境不同的影响;(5)ABC曲线表明,春季、秋季、冬季软体动物群落未受到较大干扰,夏季受到中等强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春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5月和9月苏北浅滩如东海域虾类调查资料,研究了苏北浅滩中部海域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总优势种密度的影响,并结合该海区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因素对虾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次调查中,共鉴定出十足目18种,口足目2种。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的计算,得出该海域春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秋季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尽管春季各站位平均种类数稍高于秋季,但秋季虾类种间分布较均匀,致使该海域虾类重量和尾数多样性指数(H')均值秋季(1.59,1.85)皆高于春季(1.13,1.57)。不同生态类群虾类种类变化形成季节更替,更替率为55%。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冲淡水的季节变化是影响该海域虾类种类生态类群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  相似文献   

9.
任中华 《海洋渔业》2014,36(3):193-201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虾类13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1种),其余季节种类数均为8种。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共有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1种,其余为季节性优势种;相对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资源量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82~3.55 kg·h-1,平均网获尾数为509~1234 ind·h-1。春季虾类资源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夏季、秋季和冬季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虾类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22~0.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0~0.78,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6~0.46,且多样性指数均以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冬季莱州湾虾类群落结构可划分为3个组群:莱州湾东南部近岸组群(A族群)、西部近岸组群(C族群)和湾口组群(B族群)。ANOSIM分析表明,冬季3个组群之间差异极显著,两两之间差异亦极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组群的划分与各水域环境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旨在为莱州湾虾类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及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秋季优势种为中华管鞭虾、细巧仿对虾和哈氏仿对虾,冬季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脊尾白虾、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4)水深对虾类生物量分布影响明显,各季节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变化较大。结论认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种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生物量夏秋两季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可能是因为大量虾类冬春季离开该海域去其他海域越冬繁殖,而到了夏秋季则回到该海域产卵、育肥和栖息;在夏、秋、冬季沿岸区虾类生物量高于岩礁区,可能因为虾类一般生活于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优势种更替显著与主要优势种生长周期与虾类个体大小特征有关;南麂列岛海域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与该海域多变的温度盐度、复杂区系特点有关;虾类生物量分布随水深变化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料,采用群聚的物种相似性、多样性指数、RDA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多样性和群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以近海暖水种为主;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37.04%,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优势种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2.16%;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占总渔获量的43.56%;春季多样性高于秋季,但2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均为调查海域南部最低,越往北多样性指数越高,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ANOSIM检验显示,各群落间差异极显著;相似性百分比(SIMPER)显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等7种,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鳀(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等9种,分别是春、秋季各组群的典型种及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歧种。RDA研究结果显示,盐度、温度是舟山沿岸渔场鱼类群落结构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2年5、8和10月对唐山湾海域进行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群落ABC曲线等分析方法,对3个季节渔业资源现状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共有海洋动物59种,其中鱼类27种,甲壳类17种,贝类7种,棘皮动物4种,头足类3种,多毛类1种;春季捕获35种渔获物,夏季36种,秋季37种;春季平均渔获率(质量)为3.50 kg/h,夏季为13.68 kg/h,秋季为16.99 kg/h。研究表明:(1)渔获率及其组成季节差异明显。在生物量上,春季以头足类为主,鱼类与甲壳类次之;夏季甲壳类为主,鱼类次之;秋季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2)渔获率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浅水区较深水区渔获率高,夏季深水区较浅水区高。(3)优势种季节变化不明显。(4)春季H'高于夏、秋季,深水区总体高于近岸浅水区。(5)ABC曲线分析可知,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0~2011年莱州湾渔业水域春季、夏季和秋季共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计算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包括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鱼类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迁移指数(MI);并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评价游泳群落受干扰程度,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游泳动物资源密度。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99种,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40种,头足类4种;优势种分析表明虾虎鱼和枪乌贼类成为主要捕捞物种,优势种正逐步演变为更为小型化的中上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虾蟹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季节更替和迁移指数仅在2010年春季相对变化较大;ABC曲线分析表明,游泳动物群落正处于严重干扰;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均值在重量和数量上分别达到635.9 kg·hm-2和43.8×103ind·hm-2,资源情况有所改善,但渔获物小型化、低质化现象明显。综合来看,调查水域游泳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资源继续向小型化中上层鱼类方向演变,且群落受到干扰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开展莱州湾海洋生物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与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年2月、5月、9月和11月对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鱼类80种,隶属于13目,49科,59属,其中以鲈形目最多(30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出9月以后逐渐升高、随后下降、5月基本达到最低点的趋势,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5月较高,表明5月鱼类种类丰富度较高。资源生物量曲线(ABC)的结果受优势种影响较大,2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位于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上;5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与数量优势度曲线相交;9月和11月数量优势度曲线位于质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营养级-平均体质量关系曲线斜率的绝对值5月最小,9月最大,表明经过伏季休渔以后,9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有所增加,特别是高营养级鱼类,而经过持续捕捞以后,至5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整体降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街山列岛保护区底栖海藻分布与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对舟山中街山列岛的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底栖海藻4门54属78种。其中蓝藻门1属1种,绿藻门9属15种,红藻门32属47种,褐藻门12属15种。本地区新记录5种。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以暖温带性的海藻为主,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底栖海藻种数从高潮带向低潮带剧增。与史料相比,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2015年6-9月期间,对青岛市宝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车间的6个实验池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水体中微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和优势种演替特征,并结合养殖情况进行了讨论.共检出微藻5门28属49种(其中优势种14种),丰度范围为5.2×105-9.4×108 cell/L,生物量范围为1.23-208.00 mg/L,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2.44.多样性指数低于0.9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对虾易发病.不同养殖阶段微藻优势种种类不同,前期主要是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nphyta)和部分甲藻门(Pyrrophyta)的种类,中、后期以蓝藻门(Cyanophyta)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为主.对虾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微藻优势种演替,300 ind/m2养殖密度(A1池)藻相稳定且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种,对虾生长良好;400-500 ind/m2养殖密度(B1、C1和C2池)颤藻在中、后期演替成为绝对优势种,对虾易发病死亡.本研究为优化对虾工厂化养殖环境、指导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4-029314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