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不同密度偏顶蛤浮游幼虫培育试验,研究了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偏顶蛤浮游幼虫培育密度为3个/mL、5个/mL、8个/mL、10个/mL、12个/mL时,各组幼体的平均日生长速度依次为5.5μm,5.3μm,5.2μm,4.0μm,3.6μm,成活率依次为71.3%,70.5%,69.1%,56.0%,48.0%。综合分析认为,在偏顶蛤人工育苗生产实践中,浮游幼虫密度8个/mL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王涛  李琪 《水产学报》2018,42(11):1729-1736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相似文献   

3.
于2015年7月在天津大港地区开展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以探索青蛤最适的孵化密度和培育密度;并通过设置10个盐度阶梯(5‰~50‰),研究了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蛤受精卵孵化密度为8~12个/mL,其孵化率能达较高水平,幼虫培育密度为8~12个/mL时幼虫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可达较高水平;浮游期幼虫、变态期幼虫及稚贝的最适盐度范围均是20‰~25‰,最利于青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其变态率高,畸形率低,D形幼虫游动迅速,摄食积极。此盐度也最利于稚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影响毛蚶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毛蚶苗种培育期间,胚胎孵化水温、幼虫培育密度、附着基选择处理及投放等主要因子对胚胎孵化、幼虫生长发育与附着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把握好上述因子及参数,可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及变态率,确保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6.
养殖密度对毛蚶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养殖的最佳密度,本研究设定了5个不同的放养密度(2、5、8、14、20 ind/m L),养殖实验从D型幼虫阶段一直持续到幼虫完成附着变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体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升高(P0.05);幼虫密度为20 ind/m L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089 mg/L和0.008 mg/L。溶解氧浓度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幼虫密度达到14、20 ind/m L时,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虫的生长速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5~8 ind/m L为幼虫最佳生长密度。幼虫的存活率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当幼虫的放养密度为20 ind/m L时,存活率仅为35%。放养密度为8 ind/m L时,幼虫的附着密度最大,且在附着基下层的附着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上层(P0.05)。同时,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幼虫附着变态的时间被延长,附着变态规格也显著减小(P0.05)。因此,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规模化苗种生产中幼虫的培育密度控制在5~8 ind/m 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毛蚶繁殖季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1982年、1983年、1984年辽东湾自然海区毛蚶浮游幼虫调查、生殖腺组织切片比较、生殖腺指数测定以及1983年毛蚶室内产卵试验,初步认为:辽东湾毛蚶繁殖季节是7月10日~8月末,水温22~27℃。产卵盛期在7月15~30日,水温24~26℃。不同年份因水温不同产卵期可相差约5d。毛蚶产卵主要集中在两次产卵高峰期内,每个高峰可持续2~3d,两次高峰期间隔15~20d。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6种单细胞藻类培育西施舌面盘幼虫生长和成苗率的影响。观察结果:体长82μm的西施舌D形幼虫,2h后开始摄食湛江叉鞭金藻,体长136μm的壳顶幼虫才开始摄食扁藻。幼虫昼夜摄食率以上午6h—12h为最高,摄食小球藻、异胶藻、湛江叉鞭金藻的消化速率(H)为8—6h。用湛江叉鞭金藻为单一食料,投放密度以4—5×10~4ceⅡs/ml育苗效果较好。西施舌幼虫培育密度以2—5个/ml为适。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157×10~8粒,幼虫变态附着率为53.3%;再经约33 d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壳长916.17μm的皱肋文蛤稚贝8.986×10~8粒,育苗成活率为31.6%,平均单位出苗量为249.6×10~4粒/m~2。  相似文献   

13.
毛蚶生产性育苗试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毛蚶[Scapharcd suberenata (Lisehke)]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为探索人工孵化毛蚶苗种技术,作者于2002年在500m^3的室内育苗池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共培育出壳长1.2-0.82mm、壳高0.8—0.55mm的毛蚶稚贝3100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62万粒;经中间育成至第2年4月初共获壳长4—4.5mm的稚贝9000万粒。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岩虫亲体3种培育密度(100、200、300尾/m2)于水温(25±0.6)℃、盐度(31±0.5)条件下,获得幼体0.58×104~1.5×104尾;由3种幼虫培育密度(0.2×104尾/m2、0.5×104尾/m2和1.0×104尾/m2)经50 d后获得幼虫0.09×104~0.43×104尾/m2,幼虫体长2.10~2.68 cm,成活率达42%~57%。  相似文献   

15.
2005-2006年度,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16.
以2216E作为培养基,通过补加氮源和碳源,可使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的菌悬液中菌体密度由2.31×10~8 cfu/mL升至3.36×10~9 cfu/mL。在pH 7.6、温度30℃、盐度30条件下,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分别为10~3、10~4、10~5、10~6、10~7、10~8 cfu/mL时,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最小抑菌密度分别为10~3、10~5、10~5、10~7、10~8、10~8 cfu/mL,对应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40±0.16)、(9.64±0.07)、(8.24±0.22)、(18.15±0.09)、(18.53±1.34)、(11.68±2.58) mm。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3~10~5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06=9.09-0.3339x+0.02325y+0.00267x~2-0.0002273xy+0.0002477y~2;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6~10~8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25=8.395-0.1682x+0.1161y+0.00106x~2-0.00000675xy-0.0001026y~2。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开发防治热带海水养殖哈维氏弧菌病原的益生菌制剂及其施用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5月在河北省赞皇县正和水产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白斑狗鱼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对不同密度受精卵孵化率及初孵仔鱼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孵化密度在8 000~15 000粒/槽较为适宜,最佳密度为10 000~13 000粒/槽;初孵仔鱼培育密度10 000~15 000尾/m3水体较为适宜,最佳密度为11 000~13 000尾/m3水体。  相似文献   

18.
缢蛏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有的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和稚贝培育,提供缢蛏养殖户所需苗种,获得成功。1997年出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920μ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811μm)  相似文献   

19.
毛蚶育苗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2005年,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承接的毛蚶人工育苗与底播放养技术项目,引进了高密度贝类育苗技术,稳步完善形成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浅海底播放养技术,平均单位水体育苗获得受精卵为2亿~4亿粒/米^3:壳长300微米,壳高280微米,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40万~50万粒/米^3。规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放养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在幼虫培育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张教授:幼虫培育是贝类人工育苗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也是决定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环节。因此,幼虫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幼虫培养应主要从幼虫培养的密度、适宜的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水温、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原生动物侵害及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考虑。 浮游幼虫的培养密度是否适宜,也会直接影响人工育苗的成败。对于双壳类,其幼虫个体较小,因此,培养密度一般比较高,每毫升水体可含几个。但对于腹足类,其幼虫个体一般比较大,初孵出的面盘幼虫常在200微米~300微米,因此,培养密度不能高,一般每毫升水体零点几个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