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湿地,也是国际上重要的生态湿地。但近年来该地区湿地呈现出萎缩退化的趋势,生态功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对该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及变化驱动力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域法,选取最优特征组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2005,2015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同时采取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20年间该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变化驱动力,从而为湿地变化预测及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从分类结果看,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湿地影像的提取效果良好,三期影像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均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5,分类结果较好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至2015年间湿地总体面积减少,总体变化率为-22.7%。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天然湿地,共减少191083.19hm2。(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年间湿地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各景观层次上总体变化较小,但各类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4)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年均温及坡向均对湿地变化的空间分异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人口密度对湿地变化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高于年均温和坡向。本研究可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我国及其他地区淡水湿地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息集粹     
<正>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成效显著自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为使该地区特殊的滨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发挥海洋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保护区监管机构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内生态资源的恢复。通过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生态服务功能是评估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而生态功能的发挥与湿地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当前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牡丹江支流源区哈尔巴岭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特征,确定哈尔巴岭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大气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讨论了湿地环境特征对特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计算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结合湿地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渔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分、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经济区。本文初步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提出有利于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青海高原水库湿地的基本状况。针对水库湿地区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调配、土著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湿地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构建五大体系(组织管理及保护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工程体系、科技和监测评价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以加强水库湿地保护,加强三大管理(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管理)以改善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湟水流域水生态现状和保护与修复措施,加强湟水流域水生态保护,维持黄河尤其是黄河上游流域及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湟水干流、大通河梯级开发集中,河流纵向连通性遭到严重破坏,且大部分水电站是引水式小水电站,枯水期水电站下游河道脱流现象严重,河流水流连续性及横向连通性遭到破坏,河流生态功能严重下降。根据国家及黄河流域对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定位及要求,在湟水流域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提出了湟水上中下游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重要断面生态需水指标及保障措施和重要湿地、重要鱼类栖息地等保护与修复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湿地是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景观和生存环境之一,常被称为"生命摇篮""地球之肾"。水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湿地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调节径流、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湿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生态系统外部的危险性和内部的脆弱性的生态系统评价体系,选取了22个关键评价指标,耦合InVEST产水量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估算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指数,实现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模拟,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建议。结果表明:(1)产水量模拟精度达到99.88%,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特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产水量最高,产水量空间分布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GDP等成反比;(2)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性指数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尤其西南地区湿地的风险性较高,由于温度高,自然灾害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对湿地压迫性强。吉林省应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较高风险性地区的保护,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青海高原水库湿地的基本状况.针对水库湿地区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调配、土著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湿地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构建"五大"体系(组织管理及保护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工程体系、科技和监测评价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以加强水库湿地保护,加强"三大"管理(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管理)以改善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天 《河北渔业》2010,(4):9-11
通过对滹沱河湿地建设和现状的研究,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方法,分析了滹沱河湿地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以"滨河新区"建设为契机,尽快建立滹沱河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制定滹沱河湿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探索滹沱河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建议。进一步为决策者实施滹沱河湿地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整体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风险水平,以 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气温和降水站点数据、MODIS NDVI产品和人口、GDP、粮食作物单产等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基于PSR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分析了湿地的外界压力、自身状态和响应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对2000-2020年大湾区湿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该区域湿地生态压力变化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扩张是影响湿地生态风险的主要压力因素;(2)湿地生态风险的状态水平逐渐下降,呈现“外高内低”的分布格局,景观内部破碎化相对严重。生态响应水平波动较小,但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滑趋势;(3)粤港澳大湾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湿地生态风险评估值分别为0.470、0.426和0.418,风险水平为“较高风险”。高风险地区比重下降了21.15%,中风险区域提升了约11.54%。从空间上看,西部和东部地区湿地生态风险显著降低,大部分城市的风险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较高等级。粤港澳大湾区湿地资源的修复和管理面临众多挑战,建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湿地保护的矛盾、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注重与非湿地系统的调控并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协调湿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2.
星海湖是干旱地区典型城市湖泊湿地,其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量极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政策影响。以星海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遥感技术解译影像,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通过水量平衡原理、FAO56Penman-Monteith法开展1996-2018年星海湖湿地湖泊及周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旨在为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星海湖土地利用格局以水域为主,建设用地、草地次之。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6.42km2(占比6.42%)增加至43.11km2(占比43.11%);区域植被面积仅在1996-2005年期间迅速增加,增加至20.68km2(占比44.35%),之后逐年减少,至18年植被总面积为9.21km2(占比19.64%)。(2)星海湖湿地生态需水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在2018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高: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13449.80×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13674.34×104m3;1996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低: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2177.11×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2314.37×104m3。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及管理,对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红碱淖流域水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解译、实地查勘、调研咨询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红碱淖流域的湿地状况、生物状况、河湖连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碱淖流域湿地面积萎缩,1987-1997年,流域湿地面积变化不大,1997-2010年,流域湿地面积减少40.26 km2;红碱淖鱼类资源减少,虽然组成变化不大,但捕捞产量逐渐下降,1974年和1975年鱼产量最高,年平均鱼产量54 kg/hm2,2003-2006年,已无捕捞产量;红碱淖鸟类数量下降,如普通鸬鹚以前是优势种,数量达到上千只,现在已经难以看到,雁鸭类、红嘴鸥等鸟类数量也有明显下降;河湖连通性受阻,大部分入湖河流目前已干涸,尤其是上游建设小型水库和蓄水池,使河湖连通性进一步恶化。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水生态退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农业灌溉与植被耗水、能源及旅游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因素,并提出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体制、加强湿地管理、加强生物及栖息地保护和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水文条件保障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以博斯腾湖小湖湿地为例,依据能值理论系统地计算湖泊湿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并运用相关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计算结果与四项关键水文参数,综合确定研究区适宜的生态需水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小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2013年以前的上下波动(平均年增幅-0.2%,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转变为2013年后的持续增加状态(连续6年增加,平均年增幅6%);区域来水量则经历了2000-2003年的丰水期、2005-2013年的枯水期以及2013年以来的水量持续增加等三个阶段;生态需水核算结果建议博斯腾湖小湖湿地应保证一年之内日均流量低于8.3 m^3/s的天数不超过72天,而一年之中日均流量超过20.8 m^3/s的天数不低于80天,湿地生态需水量在8.0-8.7 10^8m^3/a之间,最适宜生态水位范围为1047.4-1047.6m。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了湖泊湿地生态需水,对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湿地水环境恢复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基于水环境处理的人工浮岛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多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整合将成为今后湿地恢复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湿地水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并建设典型湿地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建立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为该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扬州市2002年、2007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解译获得了扬州市湿地资源分布图,运用转移矩阵法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2002-2013年间扬州市湿地动态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扬州市2002-2013年湿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比2002年减少13.69 km2,降幅1.1%;2013年比2007年减少43.23 km2,降幅3.3%。2013年与2002年相比,河流面积稍有减少,降幅为5.6%;滩地面积增加73.2%;库塘面积所占比重由49.84%上升到55.37%,面积增加6.2%;湖泊面积降幅29.7%,所占比重由32.83%下降到24.14%。2002、2007、2013年,各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均为库塘>湖泊>河流>滩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湖泊、滩地及库塘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而河流湿地斑块形状趋于规则且连通性较好。扬州市湿地景观整体呈破碎化趋势,湿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增加,各类型湿地呈均衡化趋势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及降雨量变化是导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1. In many wetlands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inundation determin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however, wetland conservation decisions often rely on static maps of wetland boundaries that do not capture their dynamic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and connectivity.
  2. The Amazon River basin contains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extensive wetlands, many of which are floodplains where seasonal flood pulses result in a temporally varying inundation area and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with river systems.
  3. This study classified Amazon wetlands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months per year) of inundation detected by remote sensing, and also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regimes in affecting wetland distribution and hydrological dynamics.
  4. Permanently inundated wetland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area and are mainly floodplains located in the lowlands of the catchment. Seasonally inundated wetlands varied greatly in the duration of inundat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year, ranging from 1 to 9 months. Distinct seasonal timing was detected among the large wetland complexes, reflecting rainfall regimes as well as time lags for drainage and drying. For example, inundation in the extensive Llanos de Moxos region of the southern Amazon was protracted and lasted well after the rainy season, compared with the Roraima region of the northern Amazon, where inundation was shorter and tracked the rainy season.
  5. The integration of inundation dynamics into wetland classification capture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iming and duration of inundation in the major wetlands of the basin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other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This information can aid regional wetl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especially with regards to minimizing the effects of dam and waterway construction that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natural wetland dynamics. The use of global remotely sensed inundation data makes this approach easily transferable to other large tropical wet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