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研究商品鱼养殖中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率,得出个体体重约(420±65)g,在(18 6±0 5)℃日投喂1次的条件下,摄食量为15~30g/尾,平均摄饵量为(41 03±1 71)g/(kg·d),空胃率约11%,在同样条件下的排空周期约20h,初始排粪出现在投食后6h,排泄速率高峰出现于12~14h,排粪量为0 77~1 35g/(kg·h)。建议在适温期中,以鲜杂鱼为饵料的该鱼养成期的合理日投饵1次,投喂量以体重的4%为宜。  相似文献   

2.
社会等级因素对虎斑乌贼生长、存活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虎斑乌贼养殖过程中,社会等级因素存在下优势大个体对劣势小个体的生长是否产生胁迫影响,本实验在室内小网筐(Φ=60 cm,高20 cm)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大规格L:体质量为4~5 g,中规格M:体质量为2.5~3.5 g,小规格S:体质量为1~2 g)的虎斑乌贼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LMS比1∶1∶1)条件下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耗氧率、排氨率和代谢酶(ATP酶、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的变化,培养时间40 d。结果显示,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各组乌贼特定生长率排序:LMS-M(3.12±0.35)%/dM(5.21±0.24)%/d,LMS-S(1.39±0.28)%/dS(4.37±0.42)%/d;养殖10 d,单一规格养殖组和混合规格养殖组乌贼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从20 d开始,混合规格养殖组成活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养殖40 d各组乌贼成活率排序:LMS(41%±5.35%)M(60%±4.58%)L(61%±6.43%)S(63%±5.57%);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耗氧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各组乌贼耗氧率排序:LMS-M[(0.48±0.03)mg/(g·h)]M[(0.69±0.02)mg/(g·h)],LMSS[(0.75±0.04)mg/(g·h)]S[(0.94±0.04)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排氨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各组乌贼排氨率排序:LMS-M[(0.057±0.004)mg/(g·h)]M[(0.082±0.007)mg/(g·h)],LMS-S[(0.085±0.007)mg/(g·h)]S[(0.135±0.007)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ATP酶、丙酮酸酶和己糖激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3种酶活性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各组乌贼ATP酶活性LMS-M[(1.25±0.16)U/mg prot]M[(2.74±0.26)U/mg prot],LMS-S[(0.77±0.11)U/mg prot]S[(1.94±0.09)U/mg prot];各组乌贼丙酮酸酶活性HET-M[(51.14±6.24)U/mg prot]M[(78.05±8.38)U/mg prot],LMS-S[(27.94±6.65)U/mg prot]S[(55.92±2.81)U/mg prot];各组乌贼己糖激酶活性LMS-M[(10.71±1.24)U/mg prot]M[(23.59±1.67)U/mg prot],LMSS[(5.91±0.83)U/mg prot]S[(13.82±1.66)U/mg prot]。研究表明,在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对M和S乌贼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对养殖十分不利,因此在人工养殖虎斑乌贼的过程中,要定期地挑拣分级,保证规格的均一性,以减轻大个体乌贼对小个体乌贼的胁迫作用,进而提高乌贼养殖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设置28℃、30℃和32℃三个高温处理组,研究高温对2种规格(规格Ⅰ:7.58~7.90 g/尾和规格Ⅱ:25.45~27.41g/尾)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1)水温28~32℃时,2种规格花鳗鲡存活率均高于95%;(2)高温对规格Ⅰ的实验鱼饲料转化率、摄食率以及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对规格Ⅱ的实验鱼摄食率影响不显著,对饲料转化率、生长性能影响显著,且均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关系;(3)规格大小对花鳗鲡的饲料转化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饲料转化率随规格的增大而升高,摄食率随规格的增大而下降。结果表明高温对小规格花鳗鲡幼鳗的摄食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对大规格幼鳗的摄食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南海近海野生鲻鱼(Mugil cephalus)在饥饿状态下的呼吸和排泄与其体质量及水温变化的关系。实验鲻鱼捕自大亚湾近海海域,实验方法采用成熟的二因素五水平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5组梯度水温,分别为16℃、20℃、24℃、28℃和32℃,同时,鲻鱼按体质量的均值设计5组,分别为(5.66±0.38)g、(9.74±0.58)g、(13.58±0.37)g、(18.37±0.44)g和(27.68±0.38)g,研究野生鲻鱼在实验条件下的耗氧率、排氮率和氧氮比值[n(O):n(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质量越小的鲻鱼,在水温越高的环境中对耗氧率及排氨率影响越显著,且体质量对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水温的作用。不同体质量鲻鱼的n(O):n(N)比值为10.15~19.52,在水温24℃条件下,体质量(27.68±0.38)g实验组氧氮比值最大,说明其体内蛋白质与脂肪混合代谢机能旺盛,生长速率快。因此,可以确定24℃左右为鲻鱼生长的最适水温。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进行鲻鱼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放养虾苗密度均为100尾/m2,设计了混养大、小规格鱼苗的处理组,混养密度分别为0、0.13、0.26、0.52、1.04、2.07尾/m2和0.13、0.26、0.52尾/m2。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产量、规格和成活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对虾产量、规格总体上表现出随混养鲻鱼的密度和规格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2.07、0.52尾/m2)的对虾规格、产量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组对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对虾成活率最高,且其鱼虾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混养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均略有降低,混养鲻鱼密度最大组合(2.07尾/m2)的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转化效率有随混养鲻鱼的密度提高而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间水温、盐度、溶氧、pH及生化耗氧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氨氮含量前低后高,亚硝酸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在中后期明显升高,但未表现出与混养鲻鱼密度的明显关系。无机磷含量则在整个养殖期间较稳定,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因此,混养合适密度和规格的鲻鱼不会对凡纳滨对虾产量产生负影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水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用养殖规格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72头(40.31±1.27g),分别按蛋氨酸硒添加量0、0.2、0.4、0.6、0.8、1.0 mg/kg进行分组强化饲喂。试验进行28天,平均水温13℃,盐度27‰,p H 8.1,试验结束时分别测定各组成参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IR)、排粪率(FPR)、饲料转化率(FCR)和表观消化率(AD)。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排粪率在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22%/d、0.0121 g/g·d、0.006 4 g/g·d,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在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为18.37%,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成参对饲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在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达到最大值42.25%,79.6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硒添加量为0.8 mg/kg时达到最大值95.5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情况,饲料中添加0.6~0.8 mg/kg的硒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水温(25±1) ℃时,将体质量(3.11±0.1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120 cm×60 cm×20 cm的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14尾/m^( 2) (低密度组)、28尾/m^( 2) (中密度组)和42尾/m^( 2) (高密度组),研究室内养殖不同密度对生长、摄食、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8周的养殖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28尾/m^( 2) 组中,其特定生长率[(1.82±0.12)%/d]和质量增加率[(196.73±0.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摄食率与养殖密度成正相关,即42尾/m^( 2) 组的摄食率高于14尾/m^( 2) 组和28尾/m^( 2) 组。28尾/m^( 2) 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4尾/m^( 2) 组的消化酶活性( P< 0.05),但与42尾/m^( 2) 组差异不显著( P >0.05)。不同养殖密度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28尾/m^( 2) 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P< 0.05)。综合所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28尾/m^( 2) 的养殖密度最适合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养殖。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25.0±1.59) g 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养殖环境下2种规格的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和抗氧化指标,测定20、24、28℃3个温度梯度下2种规格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以及正常溶解氧与低氧环境下的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小规格(1.22±0.31) g幼鱼20℃水温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分别为(0.185±0.057) mg/(g·h)和(1.149±0.110) mg/L,显著低于24℃和28℃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P<0.05),24℃时(1.22±0.31) g幼鱼的窒息点显著高于28℃时的窒息点(P<0.05),但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4.91±0.55) g幼鱼在3个温度梯度下的耗氧率表现为24℃>28℃>20℃,而窒息点为28℃>24℃>20℃;水温28℃条件下,2种规格幼鱼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低氧胁迫下,马口鱼幼鱼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4.91±0.55) g马口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