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滦南县是河北省海水养殖重点县,现拥有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800hm2.近年来,水产技术部门及广大虾农认真总结本县多年养虾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变传统的单一养虾模式,发展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2.
滦南县是河北省海水养殖重点县,现拥有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800hm2。近年来,水产技术部门及广大虾农认真总结本县多年养虾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变传统的单一养虾模式,发展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虾、河鲍、海蜇等多品种生态混合养殖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开展了一种海水池塘混养异位净化养虾废水模式的中试研究。不同于养虾池内原位净化,该模式将高位池排放的养虾废水引入海水养殖池塘,池塘混养沙蚕、贝类、鱼类等经济动物,以期通过生态位互补的理念,大幅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为海水高位池养虾废水的无公害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一、养殖地点养殖中试地点位于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  相似文献   

4.
立体养虾,亦称综合养虾。立体养虾技术正引起国内外水产养殖专家们的兴趣和重视,均在探讨综合养虾的方法与技术。近几年来,我国立体养虾技术发展很快,作者对我国立体养虾作了全面调查,现将我国立体养虾技术与方法作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虾蟹贝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复合生态养殖方式。通过对原有海水池塘进行精深改造,实行虾蟹贝生态健康养殖,水中养虾,水底养蟹,底泥养贝,虾蟹残饵、粪便肥水,水的肥力催  相似文献   

6.
渔业动态     
<正> 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对虾精养高产综合技术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4~27日在湛江市举行.来自全国沿海10个省市的专家代表80人出席了会议.提交的论文26篇,综述了国内外对虾养殖新动态,我国养虾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会议从育苗、养成.综合养殖、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发挥浙江省沿海河口围垦区的养殖条件优势,促进海虾淡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以避免病害侵扰和海水养虾的困境,进一步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笔者进行了刀额新对虾和斑节对虾的苗种淡化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6.一池水养一池虾的管理技术,主要是稳定水体环境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科学的养殖,是从控制水质开始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养虾的成败。过去养虾的习惯是大换水,但由于海水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换水越多,死虾越多的恶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直在摸索自己的养虾方式,寻找对策。1992年我们在10亩池塘里进行海淡水科学混合配比试验,经过几年试验摸索出一条咸淡水科学配比充分混合,一池水养一池虾的封闭式对虾养殖模式。将海水抽进盐田洼子,经过导水道进入各级沉淀池,在这个过程中海水经过一段时间阳光曝晒、沉淀,…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制约,以自繁自育的SIS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海水高位池养殖系统及其相关配套技术,进行了高位池养虾高产技术生产性研究,以探析高位池养虾的适宜条件与高产技术。试验在6个海水高位池中进行,放养公司自行培育的青年虾(平均规格2 500尾/kg),放养密度分别为150和175尾/m~3。经80 d左右饲养,平均单产3.65 kg/m~3(3.29~4.14 kg/m~3),平均成活率94.29%(92.52%~95.91%),饲料系数0.89。结果表明,海水高位池系统不仅适合开展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还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正> 2 今后发展的几点意见2.1 对虾一定要养 中国对虾一定要养下去,这是我省海水养殖的优势和主要品种。1993年养虾受灾,虾农、干部职工思想波动很大,也引起了各界的忧虑和不安。对虾还能不能养?如何养?是首先要解决的。要在农业部渔业局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我省十几年养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93年在大灾之年养虾丰收的典型经验,统一认识,在养殖结构、养殖方式、技术管理和政策上,因地  相似文献   

11.
对虾和鱼混养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苗种生产和人工养殖技术的提高,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作为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已在全国沿海被广泛养殖。由于现行养虾业大多采用给饵精养方式,在某些养殖面积大,进水条件差的地区,养虾用水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日趋突出,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单纯依靠提高养虾密度增加养虾池的经济效益显然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设想通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发挥浙江省沿海河口围垦区的养殖条件优势,促进海虾淡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以避免病害侵扰和海水养虾的困境,进一步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笔者进行了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的苗种淡化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孙颖民  杜荣斌 《海洋渔业》1984,6(3):131-133
对虾因具有食品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生长快、对汇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精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工育苗技术的生产性突破。以及联产承包制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不断落实,在大、中型水面对虾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沿海渔民筑池引水,百亩以下小水面精养对虾。以高产夺利润、养虾致富的可喜局面。但目前由于技术问题。虾池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为此。我们谈谈小水面精养对虾的有关技术,仅供从事养虾生产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EZO-免疫促长剂(虾型)是一种运用传统医学及现代生物工程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它在各地人工养殖海、淡水虾类养殖中效果均显著。据最近调查:1999~2000年在海南、广西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水面积近2万亩左右,预计2001年发展超过30万亩。白对虾通常亩产量二、三百斤,上海中鱼所养虾基地已结合运用综合系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新模式,经试养93天使亩产虾已突破3000kg,此乃养虾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当今淡、海水养虾业的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EZO免疫促长剂是目前发展健康养虾增产、抗病的新技术之一,尤…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开始,笔者在“小川1亩虾鱼菜共生系统”的基础上,在内陆地区开展循环水虾菜共生的清水养虾试验,克服了地域等限制,利用低盐度的人工海水进行虾和菜的共养,利用蔬菜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养虾系统中硝态氮和磷酸盐的问题,可重复进行养虾,真正达到养殖用水的零排放,实现内陆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虽然虾菜共生清水养虾模式发展也就几年时间,养殖中还有较多技术问题尚在完善中,但虾菜共生清水养虾相对投入轻,灵活性高,操作性强,可满足内陆地区活虾的就地供应,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2021-2023年开展的虾菜共生清水养虾试验情况进行总结,可为内陆地区的虾菜共生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海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水中常带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和赤潮时有害藻类大量分泌的毒素,给海水养殖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海水养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乃致沿海虾农“谈虾色变”,致使曾经给虾农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对虾在海水养殖中“失宠”,沦落为陪衬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的海水养虾业近年来与全国沿海地区一样,由于外海水环境的官营养化,水源严重污染。赤潮的侵袭、高投入高产出的超负荷模式及在管理上失控等诸因素,造成养虾业严重滑坡,经济上也蒙受很大损失,亏损严重,影响了海水养虾业的正常发展。为探寻我市海水养虾业的新途径,我们试验了利用配合海水综合技术养虾的模式,现已取得初步较高的经济效益。该模式为虾的生长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生态条件,减少了病原侵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虾的正常生长。在1995年初试的基础上,1996年仍利用该模式在本地区养虾防病示范区选连片533亩虾池进行再试验…  相似文献   

18.
养殖对虾是海水养殖生产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出口换汇最多、生产周期较短、经济效益显著、尚有潜力可挖。作者认为,在诸多的措施中,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对虾塘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振兴养虾业,促进海水养殖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海水养殖工厂在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建成。 对虾养殖是唐海县海水养殖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但自1993年大面积虾病暴发以来,养虾业一直未能走出低谷。为改变这种局面,该县紧紧围绕科技兴海这一主题,积极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正> 1993年,昌黎县养殖虾和全省、全国一样受病害侵袭,损失惨重,给由亏转盈的养虾业迎头一击。灾后,人们怀着惋惜的心情在沉思,明年海水养殖业如何发展?出路在何方?养虾业的摊子摆在哪里?干、怕重蹈复辙;不干、今年的损失如何挽回?这一严峻的抉择摆在我们面前。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明年海水养殖业的出路在于:稳定潮上带养殖,完善潮间带养殖,大力开发潮下带养殖。1 稳定潮上带养殖主要是指现有的养虾业,应当稳定养殖面积,调整养殖结构,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