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蛹虫草培养残基(简称虫草基),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75 d,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常规营养成分、肌肉与血清氨基酸及肝胰腺脂肪酸含量,研究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水分和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0.5%和1.0%添加组的全蟹、肌肉、肝胰腺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适量添加虫草基可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0.5%~2.0%的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氨基酸组成及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0%和16.0%添加组中华绒螯蟹血清氨基酸和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3)虫草基的添加可提高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且1.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虫草基可提高中华绒螯蟹肌肉与血清的游离氨基酸、血清必需氨基酸、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从而改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代亮  李晓东  李艺  刘汉堤  曹萌  郑岩  孙娜 《水产科学》2020,39(3):324-331
选同一家系规格相似、健康有活力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1龄雄蟹100只,分为4组,放入直径20 cm、高40 cm PE管(底部均匀钻12个直径为5 mm的孔洞)中,PE管置于120 L水槽中。用2个不透明烧杯将2只中华绒螯蟹分别倒扣于试验容器中,置于PE管两侧1 h。在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的动脉膜中分别注射2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10^-8 mol、10-7 mol和10-6 mol的多巴胺液,利用闭路摄像头记录4 h内2只中华绒螯蟹打斗时长、次数、打斗分数及胜负关系等指标。打斗结束后,迅速取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多巴胺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华绒鳌蟹打斗时间最长,与各注射组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量的增加,打斗时长下降。对照组中华绒螯蟹打斗强度低于10^-8 mol组,高于其他注射组,与各注射组间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多巴胺量升高,打斗强度下降,10^-8 mol组打斗强度最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打斗次数与10-7 mol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量的增加,打斗次数下降,10^-8 mol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10-7 mol组与10-6 mol组差异不显著(P>0.05)。打斗结束后,胜利方体内多巴胺含量与正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失败方(P<0.05)。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极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打斗行为(P<0.01),随多巴胺注射量的升高,中华绒螯蟹打斗行为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饲料大豆替代豆粕的适宜替代量,配制4种不同替代水平(0、40%、60%和80%)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5.34±0.19)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5个月,测定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各组蟹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大豆替代豆粕的比例上升,蟹肝胰腺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各组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总抗氧化活力的水平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用大豆替代40%~80%的豆粕不会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但是对机体的消化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1 组)、配合饲料组(Diet2 组)以及两者 1 1 ∶ 混合组(Diet3 组) 3 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 3 个重复, 实验周期为 120 d。结果表明: (1)养殖结束时, Diet2 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 Diet1 和 Diet3 组; (2) Diet2 和 Diet3 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 (3)幼蟹肝胰腺 α-淀粉酶活性在 Diet3 组最高(P<0.05), 而脂肪酶活性在 Diet2 组最高 (P<0.05); (4) Diet1 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而 Diet2 组和 Diet3 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5) Diet1 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 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 (P<0.05), Diet3 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6) Diet2 组和 Diet3 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 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 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 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 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当前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了解池养中华绒螯蟹形态指标参数,分别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幼体和成体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体高、体质量和各部位的质量及含水率,计算了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旨在了解池养中华绒螯蟹形态指标及质量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幼蟹头胸甲长、头胸甲宽、体高、肌肉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成蟹各形态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幼蟹的肝胰腺、肌肉及其他部分含水率差异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成蟹的肌肉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差异极显著,高于幼蟹(P<0.01)。本研究分别建立了幼蟹体质量(Y1)与体高(X3)、成蟹体质量(Y2)与头胸甲宽(X2)的回归方程:Y1=?12.067+16.416X3,Y2=?268.423+62.078X2,幼蟹的决定系数高于成蟹。本研究可为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中的产量估算和品质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有机和常规养殖模式下,体质量165~175g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但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常规养殖组差异不显著(P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防护能力和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10.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用初始体质量约2.02 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9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6种用蝇蛆粉替代饲料中0%、20%、40%、60%、80%、100%鱼粉配制的等氮(39.5%)等能(16.8 MJ/kg)饲料,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养殖期为60 d。结果显示,黄颡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受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G60~G100灰分含量与G0相比显著升高(P<0.05)。蝇蛆粉替代鱼粉对肌肉pH、滴水损失(DL)、蒸煮损失(C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与G0相比,G20~G100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G40~G60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G0相比,G80肌肉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苯丙氨酸(Phe)、必需氨基酸(TEAA)含量显著高(P<0.05),各替代组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肌肉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天冬氨酸(Asp)等风味氨基酸和总风味氨基酸(TF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C14:0、C18:3n-3、DHA、EPA+DH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含量和n-3/n-6比值随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其中G60~G100显著低于G0(P<0.05);C16: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随替代水平增加而升高,其中G60和G100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当蝇蛆粉替代鱼粉水平不超过40%时,除MDA含量显著降低外,蝇蛆粉对黄颡鱼肌肉常规成分、理化指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浒苔对刺参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并以浒苔为原料投喂体质量(5.26±0.14)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幼参, 与幼参常用饵料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效果对比。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浒苔蛋白质含量为15.7%, 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脂肪含量低(1%),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0.24%); 浒苔中各重金属(无机砷、镉、铅、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限量标准。以4种海藻为饵料投喂幼参70 d, 各组刺参幼参生长良好, 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幼参体质量均显著增长(P<0.05); 各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 摄食率(IR)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带、马尾藻、浒苔、鼠尾藻, 饵料转化率(FE)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浒苔、鼠尾藻、马尾藻3个投喂组刺参幼参特定生长(SGR)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本研究说明, 浒苔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可全部或部分替代鼠尾藻添加到幼参饵料。

  相似文献   

14.

选择健康、均匀, 体质量为(6.74 ± 0.08)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360尾随机分为4, 分别投喂含有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 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移至盐度为10的海水中暴露72 h, 测定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力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投喂含有绿原酸的饲料28 d, 对虾肝胰腺GPxCAT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0(P<0.05), D2GPx活性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最高, 分别为164.29 U/mgprot1.612.14。低盐度胁迫24 h, D0组对虾抗氧化反应表现在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较28 d显著升高(P<0.05), 分别增加了31.30%27.96%170%, 而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0(P<0.05), 说明绿原酸可有效缓解低盐度胁迫下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剧烈波动。低盐度胁迫72 h, 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性及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D0。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能够诱导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功能, 在凡纳滨对虾抵抗低盐度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为开发绿色植物提取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解决盐度胁迫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VC)源,评价了饲料V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300和1 500 mg/kg的VC(分别记为C 0、C 60、C300和C 1500组)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77.07±2.24)g的吉富罗非鱼56 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可以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但3个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罗非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VC添加水平的影响(P0.05),罗非鱼肌肉的水分含量以C 1500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C 300组罗非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C 0组(P0.05);C 1500组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各组的肌肉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VC添加组的罗非鱼血清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C 300组最高,显著高于C 0组(P0.05),肌肉CAT活性有增高趋势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个VC添加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 0组(P0.05),C1500组的肌肉MDA含量显著低于C 0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VC(有效含量282 mg/kg)能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购自盱眙某龙虾养殖场,初始体质量为(7.60±0.01)g。以酪蛋白、明胶、小麦面筋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7组蛋白质水平为28.26%、能量为17.15 kJ.g 1的等氮等能半纯和饲料,各组赖氨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76%、1.00%、1.22%、1.47%、1.69%、1.89%和2.18%。实验虾分为7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虾,分别投喂以上7种饲料。养殖实验于室外网箱(规格为60 cm×60 cm×60 cm)中进行,饲养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赖氨酸水平1.69%、1.69%和1.22%组时,三者达到最大值;当赖氨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三者均呈下降趋势。各组的成活率为89.58%~97.9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水分含量以赖氨酸水平1.22%组最低,显著低于0.76%组(P<0.05)。全虾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以赖氨酸水平1.89%组和1.69%组最高,均显著高于0.76%组(P<0.05)。各组之间的全虾灰分含量、肌肉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克氏原螯虾的适宜赖氨酸需求量为1.66%,占饲料蛋白的5.87%。本研究旨在通过确定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其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092012年于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秦岭细鳞鲑样本397尾。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 秦岭细鳞鲑鳞片上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形; 研究样本的年龄共分为5个年龄组, 其中以13龄为主, 约占85.64%; 体长(L, mm)和鳞径(R, mm)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 -5.83R2 + 208.06R + 34.99, r2=0.88);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 Lt=729.38[1-e-0.08(t+0.5)], Wt=        6 288.74·[1-e-0.08(t+0.5)]2.968 1, 雌雄个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生长系数为0.08, 拐点年龄为13.10 , 对应的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3.66 mm1 857.86 g。结论认为, 秦岭细鳞属生长缓慢型鱼类, 在所调查的保护区中秦岭细鳞鲑显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时, 应考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来扩大自然种群数量, 增强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恢复种群数量。本研究旨在了解秦岭细鳞鲑的生长规律, 为秦岭细鳞鲑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验证Ferritin基因是否对三疣梭子蟹的盐度胁迫具有适应性, 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六对鳃的Ferritin基因, 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DE3(BL21), 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转pET28-Ferritin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表达蛋白条带出现, 与预期的理论值(19.448 kD)相符合; 高盐胁迫下, 转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比转pET28空载质粒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01), 并且随盐度升高, 两者差异越显著。这表明Ferritin基因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的盐度耐受力, 由此推测Ferritin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的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为生产过程中三疣梭子蟹养殖水体的盐度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