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东海120°~126.75°N、25.75°~31°E范围内的两次大面积调查基础上,以占渔获量90%的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东海春、秋两季2个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结果表明,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即鱼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广食性鱼类。其中东海近海春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食性鱼类6个功能群组成;东海外海春季鱼类种群由鱼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5个功能群组成。从生物量组成上分析,在各鱼类群落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功能群不同,春季东海鱼类群落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而秋季以鱼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其中带鱼、白姑鱼、六丝矛尾■虎鱼、多棘腔吻鳕、龙头鱼、小黄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花斑蛇鲻、短鳍红娘鱼、竹荚鱼、条尾绯鲤、黄鳍马面、黄条等15种鱼为各功能群的主要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差异,同种类体长分布的差异,以及饵料基础的时空变化是导致东海各鱼类群落功能群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鱼类群落营养功能群的组成及其季节和年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5个营养功能群,即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虾/鱼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整体来说,春季海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其中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在各年所占比例均较高;而秋季以虾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为主要优势鱼种。从生物量组成角度分析,海州湾鱼类群落各营养功能群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以虾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的功能群为主,其次为虾/鱼食性,而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所占比例较小。方氏云鳚、小眼绿鳍鱼、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狮子鱼(Liparis sp.)、玉筋鱼(Ammodytespersonatus)等6种鱼类为各营养功能群的主要优势种类。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和优势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海洋环境变化和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移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4.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5.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24  
渤海鱼类的食性有浮游动物食性,浮游、底栖和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和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八个类群。低级肉食性种类,中级肉食性种类与高级肉食性种类的比为22∶19∶10。浮游动物、鼓虾、钝尖尾和尖尾鰕虎鱼、鳀鱼、短尾类是食物网中的主要环节。肉食性鱼类有5个捕食类群,以黄盖鲽为代表,主食鼓虾与短尾类;以鳐类、石首鱼类为代表,主食鼓虾、底栖鱼类;以中上层鱼类为代表,主食浮游动物;以牙鲆为代表,主食小型中上层鱼类。五大类群之间虽有竞争但更趋协调。  相似文献   

6.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虫戎、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7.
渤海小黄鱼摄食习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 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殖放流地点和时间,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增殖放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波  袁伟  王俊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4):820-827
崂山湾位于黄海的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海湾开阔,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点海域。根据2014年5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摄食生态。结果表明,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共32种鱼类,隶属8目,21科,30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虾虎鱼科(Gobiidae)和石首鱼科(Sciaenidae)种类最多;优势种有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种有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丝虾虎鱼(Cryptocentrus filif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丰富度指数R为3.19,多样性指数H′为2.34;均匀度指数J′为0.68。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崂山湾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52;主要包括了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3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在当前捕捞、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海湾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针对不同的海湾生态系统进行基础调研,可为制订相应的增殖放流、渔业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芮  薛莹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水产学报》2018,42(7):1040-1049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结果显示,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均可划分为南北两个群落。春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包括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黄鮟鱇和大泷六线鱼;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小黄鱼、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秋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棘绿鳍鱼、长蛇鲻和星康吉鳗;南部群落典型种包括短吻红舌鳎、棘头梅童鱼、鮸、矛尾虾虎鱼、小黄鱼和皮氏叫姑鱼。春、秋季鱼类群落响应单元数均为1,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低;响应单元中种类与南、北鱼类群落典型种组成相似,表明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受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小黄鱼、棘绿鳍鱼和长蛇鲻等少数种类决定。决定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可替代种类较少,当主要种类受损时,群落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  The fish assemblage of the floodplain of the Mamoré River (Bolivia) was estimated in eight lakes, corresponding to four habitat types, situated on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related to the river distance: lakes situated near the river, in the forested floodplain, at the floodplain edge and lakes isolated in the savanna.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diet of 71 fish species (among the 140 recorded) and compares the taxonomic and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 assemblages between four lake types. The die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five trophic guilds: algivores/iliophages, herbivores, zooplanktivores, invertivores and piscivores. The taxonomic and trophic structures of the fish assemblages were not similar in the different lake types of the Mamoré River. The trophic structure of assemblages showed a coarse pattern of dominance of algivores/iliophages and invertivores, but different situations were observed in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trophic groups in relation to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the lakes (except for piscivores). Lakes close to the river appeared more favourable to the microphages (algivores/iliophages, zooplanktivores) although remote lakes appeared more favourable to the macrophages (invertivores, herbivores).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general idea that fish distribution follows a pattern linked to the ecology of the species, and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s.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14.
渤海主要渔业生物资源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1959年、1982~1983年、1992~1993和1998~1999年在渤海进行的周年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种类的资源变化特征。1959~1982年间,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价值较高的小黄鱼、带鱼和对虾等由黄鲫、Ti鱼、枪乌贼等小型低值种类所替代。80年代以来,年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小型中小层鱼类Ti鱼、黄鲫、斑Ji等一直是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类。1998~1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Productivity of an ecosystem may be measured in terms of structure,abundance and growth of keyspecies.Stock structure,measured as age or size composition in a given stock may indicate whether the stockis in a state of growing,stable or declining.Individual growth may be measured in terms of annual growth ofindividual age groups and maturity of key species will similarly reflect the potential of the species to copewith the influence of a changing environment of predators and human i…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 ulis ja 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年的186 kg/h下降至目前不足1 kg/h,鱼类资源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而辽东湾分布相对较少,并且鱼类资源与海蜇呈交错分布.近年来,渤海增殖放流的鱼类仅有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资源量有小幅度回升,其他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和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来看,渤海鱼类群落依旧是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控制其能流结构.除花鲈外,其他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均不足历史最高资源量的1%,其资源量的恢复尚有很大的空间,增殖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of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variations in length by area and maturity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obtaine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in 1984-1999.Demersal trawl catch rates for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from the same surveys are also included.No density-dependent growth in length or weight of anchovy was found.Reduced length at maturity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was apparent from 1986 to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