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特有经济鱼。随着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阻隔了圆口铜鱼的生殖洄游通道和长江中下游圆口铜鱼对金沙江繁殖群体的补充通道,这是对其资源量造成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然而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工作也面临着极大的难题,本文探索了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方法,旨在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野生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约150~400 g)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比较试验。每种驯养条件下的试验鱼均按规格分2组进行驯养。封闭循环水系统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1.48 kg/m3和17.65 kg/m3,驯养时间为279 d,平均水温为(14.5±3.4)℃。船体网箱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40 kg/m3和7.06 kg/m3,驯养时间244 d,平均水温为(20.0±3.1)℃。所有试验鱼均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试验鱼的成活率分别为97.75%和83.78%,且大规格试验鱼比小规格试验鱼成活率略高。封闭循环水系统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8%/d和0.11%/d,船体网箱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7%/d和0.21%/d。船体网箱试验鱼的丰满度总体大于封闭循环水系统的试验鱼。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全年未暴发重大疾病,船体网箱中暴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结果表明,封闭循环水系统驯养圆口铜鱼的成活率高但生长较慢,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生长优势明显但易遭受疾病侵袭。综合而言,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养殖均是当前比较可行的圆口铜鱼驯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从宜宾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在该所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基地进行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据该所科研人员鲁雪报介绍,从今年5月至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  相似文献   

6.
正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鲤科、鮈亚科、铜鱼属,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为河流洄游性鱼类,现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中游攀枝花以上江段和雅砻江干流的下游。本文总结了2014-2016年驯养圆口铜鱼在不同水温的繁殖效果,旨在服务于生产实践。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来源与选择系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向家坝放流站驯养圆口铜鱼有效人工繁殖首次成功。5年来圆口铜鱼鱼苗繁殖量稳步上升,3年来每年放流规格鱼种约2000尾。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圆口铜鱼人工繁殖有关的几个细节问题。一、繁殖亲鱼的副性征繁殖季节,手摸雄鱼胸鳍条边沿有糙手的感觉,头顶皮肤也明显糙手,一般能挤出乳白色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圆口铜鱼易感染小瓜虫病的主要原因1.生理特点淡水有鳞鱼中比较容易感染小瓜虫病的一些鱼,一般都有细小疏松的鳞片,如:圆口铜鱼、岩原鲤(幼鱼)、厚颌鲂等,而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鱼因为有紧密的鳞片保护,不容易寄生感染小瓜虫病。此外,圆口铜鱼丰富的皮下脂肪层或许更容易成为小瓜虫安居的"温床"。2.应激反应圆口铜鱼的驯养,业内公认有三个最主要的技术难点:应激反应、性腺发育及鱼病危害(主要是小瓜虫病)。笔者认为,应激反应与感染小瓜虫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应激反应强的鱼类易感染小瓜虫病。容易引起圆口铜鱼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6月10日,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据介绍,自今年5月开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鱼苗已成功开口摄食。产后的亲鱼经过康复处理全部成活。连续两次  相似文献   

10.
<正>一、杂交试验1.杂交组合2016年5月10日,向家坝放流站利用长鳍吻母本和圆口铜鱼父本,进行了杂交试验,获得了一批杂种(F_1),内部姑且命名为"长鳍铜"。长鳍吻属鲤科、亚科、吻属,圆口铜鱼属鲤科、亚科、铜鱼属,按亲本的亲缘关系属属间杂交。2.亲本长鳍吻为放流站2014年驯养,5~6龄,体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中旬开始,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对人工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共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亲鱼经康复处理后全部存活,鱼苗已开口摄食。圆口铜鱼俗称水密子、圆口等,是一种河流洄游型鱼类,整个生活史均在河道中完成,其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攀枝花以上江段以及雅砻江干流水流湍急处。它们曾是长江上游江段的主要优势物种和重要经济性鱼类,近年来,随着栖息地环境变迁和过度捕捞,其栖息范围萎缩,资源量显著下降,目前已被列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指标性物种。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中国三峡集团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对圆口铜鱼的保护高度重视,组织了多家研究所长期进行科研攻关。由于其人工驯  相似文献   

12.
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金沙江梯级电站开发运行、鱼类栖息地减少、洄游通道受阻、自然繁殖受到影响、早期资源量显著下降、种群生存面临危机的现状,为了保护鱼类种质资源,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是补充其资源量的主要补救措施。利用船体网箱原位活水驯养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亲鱼,开展亲鱼驯养、人工催产和胚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圆口铜鱼亲鱼在船体网箱活水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成熟,可用于人工催产。2017年6月17~30日,采用二次注射法人工催产3批次,共产卵约12万粒,在水温20.5~21.9 ℃条件下,针距8~10 h,效应时间18~19 h,平均受精率69.3%,出苗约5万尾。圆口铜鱼卵径1.9~2.2 mm,卵膜径6.4~7.2 mm,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在水温20.5~22.5 ℃,溶氧7 mg/L以上条件下,历时48~62 h出膜。研究结果为圆口铜鱼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参考,为其规模化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圆口铜鱼(Coreius gu ichenoti)属鲤科、 亚科、铜鱼属,俗称水密子、圆口,食性广,以动物食性为主,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嘉陵江中下游、沱江等水系。该鱼肉质鲜嫩,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过度捕捞,其数量急剧减少,其人工养殖已有一定进展,但还未见有关该鱼疾病的报道。本文就笔者遇到的锚头鳋病引起圆口铜鱼死亡的病例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14,(7):29-29
2014年5月中旬开始.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对人工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共获受精卯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亲鱼经康复处理后全部存活.鱼苗已开口摄食。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7r)分别为0.849和0.002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l58,高于D.1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77-385]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1月-12月在金沙江收集体长(L)150~290mm,体重(W)64.1~422.7g的圆口铜鱼23尾,根据体长将其分为4组,分别测定其化学组成,估算其能量密度。结果显示: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WAT)、蛋白质含量(PRO)、脂肪含量(FAT)、灰分含量(ASH)和能量密度(E)占其湿重的百分比分别为65.87%~69.99%,15.65%~18.17%,9.95%~14.07%,2.69%~3.80%,7.23~10.06kJ/g。经统计分析,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与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另外,圆口铜鱼幼鱼体长与其含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而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可以用圆口铜鱼幼鱼的含水量和体长估测其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圆口铜鱼高脂肪含量与其长距离繁殖洄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3个江段各年间的圆口铜鱼开发率和捕捞死亡系数均远远大于相应年份最大允许的开发率和捕捞标准的基准尺度F0.1,3个江段的圆口铜鱼资源均处于严重过度捕捞状况;2)葛洲坝江段圆口铜鱼的最适开捕年龄为4龄(体长330mm),重庆和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的开捕年龄应至少为5龄(体长375 mm).为保护圆口铜鱼的资源,建议葛洲坝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网日(2a)应大于75 mm为宜,重庆和合江江段的网目(2a)应不小于90 mm且同时需要控制各种渔具的日均作业次数.  相似文献   

19.
圆口铜鱼     
《水产科技情报》1976,(4):29-30
名称 圆口铜鱼学名G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绚亚科、铜鱼属。地方名:四川称方头、圆口、水密子、肥沱;云南称胡子鱼、鸽子鱼、阿猫鱼;湖北称出水烂。  相似文献   

20.
北方铜鱼     
<正>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除北方铜鱼外,该属还有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二种。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当前在长江水系还有较大的种群量,而北方铜鱼为黄河水系特有鱼,由于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