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病原体 嗜酸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是胚沟藻目、胚沟藻科、卵甲藻属的种类。因它只生活在微酸性(pH5-6.5)和淡水水质中,故称其为嗜酸卵甲藻。嗜酸卵甲藻为寄生性单细胞藻类,纵分裂法繁殖。第1次分裂总是从凹陷处向内一分为二,接着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地继续分裂下去,一直到128个子体,以后每个子体再分裂1次,形成2个裸甲子,藻类学家称之为裸甲藻  相似文献   

2.
邱达华 《内陆水产》2005,30(11):31-31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此病主要危軎下池半个月左右的鱼苗和“冬片”鱼种,不仅草、青、鲢、鳙、鲤的鱼种发病.而且野杂鱼也受疼染。笔者2004年9月上旬诊治过一例卵甲藻病,现将其诊治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鳞病又叫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卵甲藻;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上。这两种病都流行于水温25℃左右,危害严重,病症相似,病鱼体表都是粘液增多,皮肤和鳍上都出现白点。但通过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两种病有明显不同:被嗜酸卵甲藻感染产生了白鳞病的鱼初期在池水中拥挤成团或水面形成了1—3个小圈,环游不息,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白点逐渐蔓延全身至尾柄,仔细观察,可看到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尾柄处充血特别明显,而白点病却无此特征,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有时呆浮水面,后期白点连成片,体表象裹了…  相似文献   

4.
<正>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属胚沟藻目、胚沟藻科、卵甲藻属。从分类地位上而言,该藻归属于甲藻门,是分布于淡水中的浮游藻类,但目前在水产疾病研究领域里,均视其为原生动物的鞭毛虫类。该藻分布广泛,适宜于偏酸性的养殖水体,可侵害多种鱼类,无宿主专一性。在我国,嗜酸性卵甲藻病首次发现于江西万年县,此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逐渐有该病的报道,但均以养殖食用鱼发病为主,鲜有报道该藻感染观赏鱼引起发病死亡的病  相似文献   

5.
对发病泰国斗鱼的病原体进行显微观察,分析鉴定为是胡椒病,病原体为嗜酸性卵甲藻,描述了泰国斗鱼患胡椒病的症状、病原体的生活史,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卵甲藻病又叫卵鞭虫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嗜酸性卵鞭虫)寄生鱼体而引起,其病症初看与小瓜虫病相类似,主要症状:初期病鱼在池水中拥挤成团, 环游不息;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和鳃内。仔细观察,可看到白点之间有红色斑声、(充血),尾柄部特别明显。后期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不时呆浮水面,鱼体上白.点连接成片重叠象裹了一层米粉,故有“打粉病”或“白鳞病”之称。“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并伴有大量的水霉菌寄生。最后病鱼瘦弱,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 卵甲藻病也称“打粉病”。据《鱼病防治手册》(中科院水生所,1975)和《鱼病学》(上水院养殖系,1979油印稿)记载,1961年此病在江西省首次发现,1967年又在广东省发现,以后在福建省又发现。1979年浙江省遂昌县东坞水库的一口鱼塘亦发现卵甲藻病,引起该塘大批鱼种死亡,经采用生石灰24ppm全塘泼洒,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首次对鲟鱼卵甲藻病作了报道,章对该病病症进行描述,初步分析了鲟鱼卵甲藻病病因,并提出了防治鲟鱼此病的几点见议。  相似文献   

9.
水库上游偏酸性水流不断注入,导致库内嗜酸性卵甲藻暴长,侵袭造成大批花、白鲢死亡。笔者利用化肥碳酸氢铵,亩施30kg治疗,取得2天见效,7天全愈的结果。2006年2月下旬,闽西山区卢屋岗水库发生急据、暴发性鱼病,死鱼从几十斤至笔者确诊已达千斤。承包者谢马某焦急万分,经笔者治疗方案处理,得以控制。现将防治处理技术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卢屋岗水库位于汀、连两县交界处,可养面积603亩,属于山谷集雨灌溉型水库。库四周植被略差,水质次营养型。该库从上世纪90年代则有利用养鱼,基本粗放粗养。2000年以来,私人承包,放养密度增大,养鱼产量逐年提高。虽然鱼病时有发生,但未有类似本次暴发性死亡案例记录。  相似文献   

10.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此病主要危害下池半个月左右的鱼苗和“冬片”鱼种,不仅草、青、鲢、鳙、鲤的鱼种发病,而且野杂鱼也受感染。笔者2004年9月上旬诊治过一例卵甲藻病,现将其诊治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养殖地在临城镇黄竹村,鱼种培育池面积1068m2,平均水深1.0m,2004年6月15日投放8 ̄10cm的草鱼种8000尾,鲢鱼种3200尾,鳙鱼种800尾,投喂以芜萍、浮萍等青饲料为主,配合饲料为辅,9月8日巡塘时看到少数鱼种在池中拥挤成团,鱼体上有白点,3d后出现死鱼。2症状草、鲢、鳙鱼发病,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  相似文献   

11.
正淀粉卵甲藻病也称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是一种海水藻类引发的鱼病。淀粉卵甲藻可在鱼体寄生生长和在水中繁殖。该病主要在海水石斑鱼育苗池和土池养殖过程中产生危害,发病速度快、死亡率较高,给海南的石斑鱼冬季养殖带来严重风险,若防治不力则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2.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动物的致病性寄生甲藻,自1931年以来感染超过40多种甲壳类动物,导致了一些经济类甲壳动物的大量死亡。为有助于加强对血卵涡鞭虫的防控,从季节、环境、宿主类型和传播模式方面,总结了血卵涡鞭虫流行和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方法为了推广碱锅水库大银鱼的移植成果,近两年来我站以碱锅水库为大银鱼种卵基地,进行了人工采卵授精和向周边水库移放受精卵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讨嗜硫小红卵菌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试验采用嗜硫小红卵菌处理分别添加了硫化钠、葡萄糖、氯化铵和亚硝酸钠的模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10天后取样,检测海水中的S2-、COD、NH3-N和NO2-N的浓度。实验发现高浓度(107 cfu/m L)光照条件下的嗜硫小红卵菌对模拟水体中S2-的去除率可达到94.9%,对照组的去除率为68.6%,高浓度(107cfu/m L)黑暗条件下的嗜硫小红卵菌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9.7%,对照组的去除率为13.1%。但对于NH3-N和NO2-N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几乎没什么差别。因此,应根据嗜硫小红卵菌本身的特性有选择的净化废水。  相似文献   

15.
《河北渔业》2007,(12):63-63
2007年12月5日,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渔政站自筹资金,向水库投放小银鱼卵1000万粒,增殖了水库资源,受到了广大渔民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6.
平旺水库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境内槐河上游,宜渔面积3000亩。1996年1月从山东省诸城市王里在水库引进大银鱼受精卵500万粒,一次移植成功。据9月底预测有大银鱼资源量4000-5000kg,并安排人工采卵。采卵技术人员于12月6日进驻水库,19日进入采卵高潮,至”日结束,共采集银鱼卵0.98亿粒,经人工作卵(人工授精,下同)后,受精率为80%以上。IWh年人工采卵及作卵成效较好,原因之一是留足了产卵亲鱼,这是能作大量优质鱼卵的物质基础;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技术措施,现报告如下。l估算亲鱼资源量,有计划安排人工采卵lop年1月移植大银鱼…  相似文献   

17.
柴河水库大银鱼移植成功后的采卵授精与孵化唐作鹏李勃(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杨天祥孙健汪兆生杜龙军(柴河水库水产养殖场几年来,大银鱼被北方水库作为首选增殖对象而广泛移植。移植成功后水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搞好人工采卵授精、孵化及再...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临澧县同欢水库在今年5月18日水库细鳞斜颌鲴集中产卵时,共捞卵700万粒,孵出鱼苗400万尾,为全县水库大面积推广此种鱼类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许家崖水库于1992年放卵10万粒,1993年产鱼4.5t,1994年重复放卵20万粒,当年产鱼30t。移植大银鱼有投卵量少、驯化潜伏期短、形成规模产量快等特点。本文论述了大银鱼在该水库的移植增殖及推广情况,介绍了大银鱼移植技术,包括亲鱼的采集、暂养及人工孵化,受精卵的运输,移植水域的选择及驯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正>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发现,我省有些水库大银鱼移植效果不好,可能与池沼公鱼有关。池沼公鱼赵多的水体,大银鱼移植越不成功。97年石家庄市公鱼高产的口头水库和八一水库,平均放卵1900粒/0.067hm~2,秋后未见银鱼;而放卵量略低但未放过公鱼的燕川、下观两水库都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