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整体规划要求,今年,是金湾区“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年,我负责红旗镇对虾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对红旗镇“渔业科技入户”工程10位南美白对虾精养、鱼虾混养养殖户进行技术跟踪。  相似文献   

2.
据悉,一项以“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的水产业“三大工程”已在江苏大地揭开序幕。六月初,建立在省内外科研、教育、推广、管理方面专家深入调研,评议基础上的“三大工程”规划已布置到所属渔业行政机关。“品种更新工程”将引进更新品种16种,新品苗种和亲本30个、选育新品11个、推广引进和选育的新品种15个。“技术更新工程”将引进技术6项,攻关技术15项、推广技术14项,最终建立以设施渔业、生态及休闲渔业和高新技术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技术结构。“知识更新工程”将对全省5…  相似文献   

3.
涪陵区义和镇实施鱼藕工程中,在技术,资金,产供销等方面对养殖户予以大力扶持,完成鱼藕工程2000亩,有效推动了本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体外受精技术在牛胚胎工程和育种研究中的意义,介绍了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就牛的体外受精技术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对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是我市主要海水养殖鱼类,随着海水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对养殖品种缺乏有效选育,大黄鱼在养殖中存在生长缓慢、个体小型化、性早熟和养殖病害频发、抗逆性差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工程鱼如四倍体鱼作为鱼类选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四倍体鱼对于三倍体鱼的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三倍体鱼具有不育或低育性可被应用于大规格商品鱼培育,同时,三倍体鱼具有良好的生存力、较好的肉质和食物转换系数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水产科学工作者广泛重视。亲鱼培育及人工授精技术是工程鱼人工繁育的技术基础。为开展大黄…  相似文献   

6.
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对生物系统诸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本丰重论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水产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尤其是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  相似文献   

7.
生物工程又叫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它是指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加工或不加工的生物原料,以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构成生物工程主体的是四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技术,即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8.
永久性稻鱼工程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江西于都县于1994年冬开始实施推广永久性高产高效稻区养鱼新模式──稻鱼工程,示范面积达963亩。笔者根据一年多的实践认为,大面积推广永久性稻鱼工程除应掌握一般操作技术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容易忽视的技术问题。一、选择田块...  相似文献   

9.
巴江口水电枢纽是桂江干流水力资源开发的骨干工程之一。本报告针对工程兴建对水生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提出了工程应予渔业补偿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鱼类新的育种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多倍体育种、性反转和遗传工程,近年来迅速发展。这些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或解决一些用常规育种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进行扎敦枢纽鱼类增殖放流方案设计,为科学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和2020年4―5月,对呼伦贝尔市扎敦河鱼类资源开展2次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增殖放流的种类,并对放流规模、时间、地点、周期及时序等放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结果表明,扎敦河共分布有16种鱼类,隶属于2纲5目8科15属。其中,珍稀保护鱼类4种,占总种数的25%。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种,共计2 899尾,重37 188.9 g。参考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对保护地位、经济价值、洄游习性、种群资源量、受工程影响程度及人工繁育技术是否突破等6方面综合分析,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i、江鳕Lota lota等6种珍稀保护、重要经济鱼类作为本工程近期放流对象。将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作为远期放流对象,近期主要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和栖息地保护研究。基于类比分析,推荐放流数量为16万尾/年。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生物技术为我国渔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本文综述了近期来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重点对转基因技术,染色体操作,水产动物性别控制,藻类育种工程,鱼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以及海洋自然产物与药物的开发进行了评述,并对海洋生物技术在不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肖翔 《水产科技》2006,(1):10-10,9
3月13日至14日,2006年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渔业技术工作会在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十三个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县的代表七十余位入会参加了交流。会议由国家农业部渔业局科技处处长羞金和主持。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在会上首先致辞。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处长朱岩和调研员张国良分别讲话。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教授作了(2005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工作总结》报告。针对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与种植业的示范工程相比有其固有特色:1、属于“四高性质”的产业。2、经营体制多样化。3、农户承包的养殖水面较大、地点分散。4、养殖种类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不一,需要不同的专家指导。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2005,26(4):10-10
2005年5月25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宝应县举办了“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特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培训班”,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巡视员、江苏省水产学会理事长魏绍芬、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扬州市农业局周学金副局长、宝应县委刘星驰副书记到班讲话。同时,宝应县水产局为了进一步把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还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为宝应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是宝应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工程鲫(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献  周工健 《内陆水产》1997,22(12):16-17
1工程鲫(鲤)的来历工程鲫、工程鲤(均为暂定名)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为主的协作组,经过多年的研究,运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和鲤鱼。即由协作组培育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四倍体新型鱼类种群为父本,与二倍体鲫鱼(母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称之为工程鲫;而与二倍体鲤鱼(母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则叫做工程鲤。2形态特征工程鲫是完全鲫鱼体型,头小体大,头部、鳞片及鳍条颜色一致,其鳞片与鲫鱼无明显区别,仅背鳍至尾鳍侧线上部的鳞片(特别在靠近尾鳍)排列较为紊…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技》2008,35(4)
2007年被省海洋与渔业局选定为广东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市(县)后,高州市委、市政府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迅速组织实施,成立了高州市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作,聘请了技术指导单位和10名指导员,确定了10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养殖面积达7126亩。  相似文献   

17.
去年10月,在对贵州省黔东武陵山区渔业扶贫致富工程示范项目的检查验收时,我随省、地水产局验收组来到铜仁地区的示范村寨,每到一处,稻寂飘香,金鲤欢跃。按照省水产局的统一布署,在武陵山区推广规范化稻田养鱼技术和生态渔业技术,以培育贫困乡、村经济增长点的示范村寨有92个。其中53个稻鱼工程示范村寨、4102户农户参示,39个生态渔业示范村寨、568户农户参示。集中连片实施的稻鱼规范化示范面积达5315亩沙均互.3亩)。共产鱼538937.5公斤,实现渔业产值538.94万元,亩均产鱼101.4公斤,户均实现渔业产值1318元,人均306.5元。…  相似文献   

18.
红田鲤是经过长期驯化的地方特色品种,其体色鲜红,肉味鲜美,抗病能力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低,适宜于山区稻田养殖。2000年,在我市山区推广该项技术10.1万亩,增加纯收益3203.3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实现了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稻田工程1.稻田条件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保肥性较强,不受旱涝影响;水温、水质适合鱼类生长。2.工程设施(1)鱼坑一般在插秧前一个月建筑。建在上水线一侧,坑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8%,深度80~120厘米,形状呈长方形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河蟹人工育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及其工程系统的整体性和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水族工程设施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酒店与康乐业水族工程的发展意义,工程原理,造型,结构,装饰及水环境各系统的技术要求与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