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旨在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湛江市范围内10处红树林湿地、共38个采样点,其中廉江(样点1~6)、遂溪(样点7~10)、雷州西海岸(样点11~12)、徐闻五里(样点13~16)、徐闻和安(样点17~21)、雷州东海岸(样点22~25)、麻章(样点26~29)、坡头(样点30~32)、霞山特呈岛(样点33~35)、东海岛(样点36~38),采集各样点水面下0.5 m处的3个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利用水质质量指数法对Cr、Cu、Pb、Cd、Ni、Hg 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检验(LS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水体重金属及理化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判断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来源,并基于其特征值(1)判断主成分,并判断每个主成分中载荷量大的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各区县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除了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外,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2.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污染特征,采集了29个表层沉积物站点并测定了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主成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同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南四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As、Hg、Pb、Cr、Cd、Cu、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0.048、25.69、71.10、0.22、30.14、87.55、35.33mg/kg,其中As、Hg、Pb、Cd均超过环境背景值,在空间上表现出上级湖高,下级湖低的分布特征;(2)相关性分析、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显示,Pb、Cr、Cu、Zn、Ni具有同源性,为自然源元素;As和Cr具有同源性,为人为源元素;Hg元素主要来源与其他几种重金属不同,受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③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Hg>Cd>As>Pb>Cr>Zn>Ni>Cu,Hg、Cd、As、Pb已处于无污染-中度污染程度,而其它元素无污染。④潜在生态指数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单项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Hg>Cd>As>Pb>Ni>Cu>Zn>Cr,Hg、Cd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等级,为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它7种重金属元素均为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分析可见,Hg、Cd、As、Pb为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各湖区沉积物污染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阳湖>独山湖>微山湖>昭阳湖。  相似文献   

3.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就其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Cu、Zn、Pb、Cd、Cr、As、Ni、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2,264,54.0,1.52,69.8,38.8,35.7,684 mg/kg。Cu、Zn、Pb、Cr、As的平均含量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重金属Cd的平均值高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d在调查海域污染程度重,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 As> Pb>Zn>Cr>Ni>Cu。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2.41%、12.52%,表明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水的排放及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的环境状况,本研究采集了该区域20个站位的表层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对海水和沉积物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Cr、Ni、Cu、Zn、Pb、Cd、As和Hg)进行测定,并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程度,最后结合PCA/APCS模型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定量分析讨论。旨在海洋污染防控和海水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估结果显示,海水中的As具有高生态风险,Cd、Cu和Zn处于中度生态风险;(2)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海州湾海洋牧场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中生态风险状态,主要受到Cd与Hg的影响;(3)由受体模型定量分析可知,海洋牧场重金属污染的潜在来源主要包括养殖中产生的污染、陆源排污及2009年以前的临河口排污,其中养殖中产生的污染对Cu、Zn、Ni、Pb和Cr的贡献率大于50%,陆源排污对As和Cd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82.85%,而Hg主要受2009年以前临河口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藻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尤以发展中国家为重.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不仅影响了水生生态环境,还给人类生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环境污染中所指的重金属主要包括Hg、Cd、Pb、Cr和类金属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及Mn、Mo、Ni、Cu、Co、Sn等元素.  相似文献   

7.
以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无齿相手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体内重金属的积累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其体内重金属含量顺序为Cu>Zn>Cd>Pb>Cr>As>总Hg,其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季节差异;对九段沙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无齿相手蟹对Cu和Cd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适合做九段沙湿地Cu和Cd的指示生物;污染评价表明,本研究中无齿相手蟹均已受到Cu和Pb污染,部分受到Zn、Cd和Cr污染,但未受Hg和As污染.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5个断面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Cu、Zn、Pb、Cr、Fe和Mn均值分别为28.90、72.73、23.58、20.70、35.58×103和517.14 mg/kg.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99,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小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以高阳站点较低,黄石站点较高,且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随高程升高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时间分布上以3月和7月各重金属均值含量较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消落区土壤重金属Fe、Mn和Zn含量有所降低,Cu和Pb含量有所增高.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5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Fe、Mn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显著(P<0.05或P<0.01),而Cu和Pb也显著相关(P<0.01),Cr与Fe、Mn之外的重金属的相关性都较弱,初步推断Fe、Mn和Zn属于“自然因子”类别元素,Cu和Pb属于“污染因子”类别元素.  相似文献   

9.
2010年3-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的5个断面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Cu、Zn、Pb、Cr、Fe、Mn均值分别为28.90、72.73、23.58、20.70、35.58*103、517.14 mg/kg。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3,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小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以高阳站点较低,黄石站点较高,且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随高程升高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时间分布上以3、7月各重金属均值含量较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消落区土壤重金属Fe、Mn 、Zn含量有所降低,Cu、Pb含量有所增高。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5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解析的结果表明,Fe、Mn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显著(P<0.05或P<0.01),而Cu、Pb之间也显著相关(P<0.01),Cr与Fe、Mn之外的重金属的相关性都较弱,初步推断Fe, Mn, Zn属于“自然因子”类别元素,Cu、Pb属于“污染因子”类别元素。  相似文献   

10.
通州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通州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采集了11条主要河流25个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重金属Hg、As、Pb、Cr、Cd和Cu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全区沉积物重金属Hg、As、Pb、Cr、Cd、Cu平均含量为0.673、6.27、24.40、78.60、0.25、45.80 mg/kg,总体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值;(2)全区重金属平均地累积指数为Hg(1.53)Cr(0.75)Cu(0.38)Cd(0.11)Pb(-0.77)As(-0.90),沉积物主要受Hg、Cr、Cu、Cd污染;北运河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的排放;(3)全区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Hg(336)Cd(63)Cu(12)As(9)Cr(5)≈Pb(5),Hg具有极强生态危害;通州全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430,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RI=633,重金属生态危害更为严重。研究结果能够为通州区的河流底泥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渔业实际种群分析(VPA)中调谐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种群分析法(VPA)是渔业资源评估的经典模型之一,也是总允许捕捞配额(TAC)计算的主要模型之一。由于VPA方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单纯的分年龄组产量数据不能计算最末年的捕捞死亡系数(和种群数量),所以它通常需要分年龄组产量数据和附属数据。VPA的调谐方法发源于欧洲,它们简单、易于理解和不需要繁杂的计算,在实际的渔业资源评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研究了最具有典型性的3种VPA调谐方法,JAM(judicious average method)、LS(Laurec and Shepherd method)和Hybrid。应用模拟数据的研究表明,3种方法在捕捞死亡系数稳定时可以较准确地估计补充值。当捕捞死亡系数随时间增加时,LS方法相对于其它2种方法有较优的表现。当捕捞死亡系数随时间减少时,JAM方法有较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10月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礁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29种浮游动物(包括6类浮游幼虫),2014年6月16种,2014年10月12种,2015年6月28种,2015年10月24种;优势种9种(包括浮游幼虫4种),拟长腹剑水蚤、中华哲水蚤、桡足类六肢幼体为4个航次共同优势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6月份的站位2,节肢动物门生物量和密度占绝对优势;聚类分析中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浮游动物群落均分为4个聚类组,2015年10月分为3个聚类组;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关系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傅里叶分析在江鳕矢耳石形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傅里叶矢耳石分析在江鳕群体鉴别中的有效性,对3个江鳕群体矢耳石傅里叶描述子分别进行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数据显示,3个群体的判别成功率为96%,判别函数散点图显示,3个群体分离较清晰,仅有少量重叠;主成分分析中,特征值大于1的1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4.354%,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0.718%;聚类分析中,多布库尔河群体和松叶湖群体关系较近,聚为一支。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证实了傅里叶矢耳石分析进行江鳕群体鉴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繁殖时期的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菲律宾蛤仔(SN)、北方土著品种(NN)和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SS),测量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活体质量(mL)、软体质量(mM)和烘干后软体部干质量(mF),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对软体质量的作用效果,为菲律宾蛤仔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地理群体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表型性状并不相同,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蛤仔群体的壳宽直接作用最大,壳宽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北方土著品种群体壳长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群体壳高的直接作用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对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进行删除,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SN群体,mM1=-4.276+0.211SH+0.116SW;NN群体,mM2=-2.806+0.088SL+0.087SH;SS群体,mM3=-3.101+0.290SH。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黑河干流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于2015年4月、7月和12月测定黑河干流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干游浮游动物种类以轮虫等小型个体为主,其密度、生物量及种群分布受到水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各断面水环境因子的差异是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及分布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上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溶氧影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决定浮游动物的分布;中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制约,其分布与pH、溶氧、电导率、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密切相关; 影响下游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溶氧、总磷和电导率,生物量则与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电导率相关,总磷和溶氧共同决定下游浮游动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系绒螯蟹群体外部形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江、辽河、瓯江和海河四个水系及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地区的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头胸甲及附肢等37个形态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系的绒螯蟹形态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瓯江、海河和辽河水系的样本分为一组,而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样本分为另一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选用4个特征值时,Ⅰ组和Ⅱ组判别分析的准确率分别为97.46%和87.10%,判对的概率为95.302%。四水系的判别准确率海河为76.47%,长江为100%,瓯江为87.50%,辽河为91.89%,判对的概率为92.373%。  相似文献   

17.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热点分析和小波分析法研究PDO冷期与暖期两种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PDO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呈正相关,且CPUE滞后PDO 8个月(R2=0.548,P<0.05),CPUE与PDO指数的共轭周期为2~4个月。不同气候模态下的渔场热点分布特征为,暖期时渔场重心向高纬方向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强;冷期时向低纬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相对较差。PDO冷暖时期对西北柔鱼时空分布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红鳍东方鲀的18个体型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各性状的表型参数和相关系数,探讨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的选育指标.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选育的适宜指标中,可选择包括体重、体周长1、体长、眼后头长和眼径5个性状作为代表性的性状指标.研究结果为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作为中国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养殖鱼类的重要代表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嫩等特点。为了探究圆斑星鲽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测定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3个不同生长期圆斑星鲽的体重及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头高(HH)、尾柄长(CL)、尾柄高(CH)、吻长(SL)共计8个形态性状,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剖析形态性状对于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各个时期以形态指标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重点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影响11月龄圆斑星鲽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高和体长,14月龄阶段为全长、体高和头长,17月龄阶段为全长和体高;2)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86.412+17.381XBH+10.517XBL,Y=-362.484+13.145XFL+20.172XBH+21.199XHL,Y=-816.147+24.121XFL+40.575XBH;3)除本研究所包括的形态指标外,体厚可能为另外一个影响圆斑星鲽体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阐明了体重与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圆斑星鲽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