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同一饵料系列(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中不同的轮虫投喂时间,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的比例,比较研究香鱼人工育苗的成活率、畸形率、白化率等育苗效果,以完善香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工艺.试验表明,在香鱼人工育苗仔稚鱼培育早期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到15日龄可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及苗种规格;增加桡足类投喂量、减少颗粒配合饲料的投喂或采用研制全价的颗粒配合饲料有助于降低苗种的白化率;苗种的畸形与卵质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与饵料、水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生物饵料对养殖大菱鲆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饵料对大菱鲆仔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分别给仔鱼投喂经过强化和未强化过的生物饵料,并检测其生长指标和体色状况。试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鱼体体长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40 mm·d-1和0.37 mm·d-1,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033 8 g·d-1和0.030 9 g·d-1,畸形率分别为0.96 %和2.85 %,组间差异不大(P>0.05);试验组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7.00 %和12.07 %;试验组鱼的白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2.25 %和79.5 %。结果表明,投喂经过裂壶藻、Vc及海水鱼多维强化的生物饵料,可以显著降低大菱鲆仔稚鱼的白化率,说明生物饵料的营养是大菱鲆仔稚鱼正常体色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5.苗种培育溪流性鱼种类较多,苗种培育方法各异。其中斑鳜苗的开口饵料为其他初孵仔鱼,培育过程需要投喂活饵料鱼,适合在清水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其他大多数种类的开口饵料为浮游动物轮虫或枝角类,因此适合在土塘中培育。土塘可以通过施肥大量培育浮游动物,天然饵料丰富,短期内不需投喂人工饲料就可满足鱼苗生长,培育的苗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特点。一般选择面积1~5亩的土池,  相似文献   

4.
研究探讨了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不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水温为(14±0.2)℃,饲喂鲆鲽类商品饲料。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试验:Ⅰ.分段式投喂方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天每个试验缸连续投喂8次,大菱鲆幼鱼表现为18 h出现一次摄食高峰;Ⅱ.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作为1个处理,每天每个试验缸投喂1次,大菱鲆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21:00、0:00和3:00,投喂时间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15:00、18:00和3:00投喂的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6:00、9:00、12:00、21:00和0:00投喂的各组试验鱼(P0.05)。结合生产实际,每天15:00—18:00时间段投喂大菱鲆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5.
白化现象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009年,采用大菱鲆育种标准化苗种培育方案培育大菱鲆子二代全同胞家系32个,选取其中白化较为严重的16个全同胞家系(包括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作为样本家系,抽样测定统计各家系85日龄(dph)幼鱼的形态指标,比较了各全同胞家系白化和正常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全同胞家系间生长的差异.大菱鲆幼鱼体色分为完全正常、局部白化和完全白化3个类型,白化率统计时将部分白化幼鱼归于白化幼鱼一类.16个全同胞家系的白化率处于17.2%~86.7%范围内,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的白化率差别较大,姊妹家系间白化率差值0 ~ 46%,因此认为白化可能受到母系遗传或卵子质量的影响.多数家系的白化与正常幼鱼的全长、体长、总高、体高、全重差异不显著(P>0.05).16个全同胞家系样本中,除2个家系外,其余家系的白化与体色正常鱼的可比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将各全同胞家系抽样的全部90尾鱼的全重平均值作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全重的生长差异在全同胞家系间表现较为明显.因此,白化鱼与原色鱼的生长和身体形态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获得速生候选家系1个,高体型候选家系3个.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大菱鲆白化现象发生的原因,认为虽然遗传不是大菱鲆白化与否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饲料蛋白质含量和n-3HUFA水平对大菱鲆亲鱼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大菱鲆亲鱼投喂高蛋白和高水平 n 3HUFA的饲料。结果表明,与投喂低蛋白和低水平 n 3HUFA饲料组相比,大菱鲆亲鱼繁殖力明显提高。高水平试验组,亲鱼体重增重大,产卵量高、所产卵子卵径大,受精后上浮率、孵化率高,仔稚鱼的存活力强。其中卵子脂肪酸含量受亲鱼所摄饲料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较大。当亲鱼组投喂试验组饲料的蛋白质为 49 3%、脂类含量为14 6%,其中∑n 3HUFA的比例为 29 3%时,平均每尾亲鱼的产卵量为 1 45×106,所产卵子的卵径为1 053 mm,卵子脂类∑n 3HUFA的比例为20 38%,浮性卵率为95%。经过30 d的饲育,大菱鲆苗种的存活率为 23%,明显高于低蛋白和低脂肪酸试验组的数据。本研究认为,大菱鲆亲鱼培育的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应≥45%;脂类的适宜含量为≥10%,其中∑n 3HUFA的适宜比例≥20%。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大菱鲆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但是,目前国内大菱鲆饲料技术还不成熟,投喂配合饲料不但生长速度无法赶上冰鲜杂鱼,而且较大规格的鱼投喂配合饲料易发生摄食率低、消化不良等现象。大菱鲆无咽喉齿,对于硬颗粒饲料消化困难,生产中多需要用水泡湿后再投喂。采用湿颗粒饲料和助消化的添加剂可能会提高大菱鲆对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能力。本试验以市售性能最好的进口膨化饲料作对照,在基础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二甲酸钾、益生素和中草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温季节大菱鲆苗种长途运输中存在的运输时间过长造成苗种死亡和入池后成活率低等问题,采用车装水箱、低温、连续充气、立体装苗,封闭长途运输大菱鲆苗种,保证了充气均匀,水流畅通,溶解氧充足,几年来长途运输和入池后苗种成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中对自制复合免疫增强剂设计了四个添加剂量(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0‰、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3‰)分别投喂大菱鲆和血鹦鹉鱼。30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血清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分别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2‰的大菱鲆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个实验组鱼的人工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0%、45%和100%,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实验组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血鹦鹉鱼试验各测定酶指标都是2‰组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死亡率投喂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组最低。因此可以证明投喂本复合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大菱鲆和血鹦鹉鱼的酶活性及抗应激能力,并且适宜投喂比例为2‰。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发病原因1.鱼池未经消毒,或消毒处理不严,或消毒药物失效。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降低了鱼的抗病力。3.苗种期间投喂的浮游生物、水蚯蚓等活饵料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或者是因这些饵料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等,鱼吃了大量这类活饵料而致病;或因饲料腐败变质,或因投饲不匀,或是施肥不当引发鱼病。4.鱼种的体质差,或在运输过程中受伤而病原体侵入,或苗种本身带病。5.苗种和工具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6.水源不良,或者是病死鱼的交叉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11.
2.罗非鱼亲本管理与苗种培育埃及罗非鱼养殖的亲本管理,通常雄雌配比为1∶3,每立方米水体投放8~12尾亲本,日常投喂亲本的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30%~35%,主要采用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苗种的生产。繁殖最佳水温通常控制在24~28℃。在苗种培育阶段,每升水体投放3~5尾鱼苗,并投喂人工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30%~35%,在第一个月每天投喂苗种体重20%~30%的饲料,第二个月降低到体重的10%~15%,每天投喂3~4次。通过以上技术控制能有效提升罗非鱼苗种的质量,以满足埃及日益增长的罗非鱼养殖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常见细菌病的诊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菱鲆养殖在我国发展迅猛,在山东等环渤海地区大规模养殖。由于目前国内大菱鲆养殖场家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开放式流水养殖而影响大环境质量,大部分场家直接投喂自己加工的冰鲜杂鱼饲料,导致疾病的传播机会增多,加之管理不科学使病害感染机会增多。经过近几年的观察,细菌病成为大菱鲆养殖危害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利用微生物制剂结合无公害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严格用药,经过近两年的生产研究,在大菱鲆苗的育成率及苗种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我们采用小池塘、高密度进行加州鲈鱼苗种培育,共投放平均全长2.1厘米的鱼苗6.4万尾,经一个月饲养,平均全长达5.3厘米,总成活率为83.6%,亩培苗能力达5.3万尾。同时进行投喂不同饮料的生长对比试验;投喂鲜活淼蚤的苗种比投喂鱼浆、鱼糜的苗种生长快1.2倍,成活率高16.6%。  相似文献   

15.
于2015年6月~9月在广东珠海对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情况以及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培育亲鱼2 000余尾,成熟率93%以上。成熟亲鱼的体质量雌雄之间差异较大,雌鱼性腺指数(GSI)为1.03%~6.05%,雄鱼GSI为0.26%~1.76%。雌鱼产卵类型为一年产卵1次,分批成熟、分批产卵,初次性成熟的产卵期从2015年6月13日~9月30日。共计产卵75.0×106粒,受精率为72%~95%,胚胎发育在盐度27~28.8、温度29~31℃、p H 8.1~8.3条件下历时13 h 52 min,孵化率为58%~95%。仔鱼在室内培育,投喂小球藻和轮虫,5~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7 d后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第25天起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第30天起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逐渐过渡到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从2015年7月23日开始至9月30日累计培育出子二代苗15.0×106尾,平均成活率为25.0%。综合亲鱼产卵和幼苗育成情况,认为该鱼全人工繁育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优质的亲鱼以及育苗过程中水质的控制和适口饵料选择及其适时更换。  相似文献   

16.
泥蚶苗种生产中,投喂直接培养的新鲜单细胞藻是泥蚶苗期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优质饵料,是蚶苗生长和变态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实验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投喂模式,分别是鲜活饵料组、饥饿3周后饱食投喂组和人工饲料组。鲜活饵料组投喂冰冻赤子爱胜蚓;饥饿后饱食组是指饥饿3周后,以人工饲料饱食投喂2周;人工饲料组作为对照组。淡水养殖,水温(25±2)℃。研究奥利亚罗非鱼在3种投喂模式下某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并将指标变化情况与增重率做相关性分析,试图找出能够反映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饥饿3周后出现补偿生长,补偿生长时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差别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血清总蛋白、胆固醇与增重率极显著相关(P<0.01),血红蛋白与增重率显著相关(P<0.05),其他指标与增重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将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血红蛋白作为反映生长性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菱鲆苗种刚刚人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在400尾/m2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体的体长、体重在不断增大,必须要减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生态条件无法满足鱼类的生长要求,大菱鲆会发病死亡),将原本在一个水泥池中养殖的大菱鲆苗种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稀疏到几个水泥池中进行养殖,生产实践中将这个过程称为大菱鲆分苗操作,它是养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环节.为了提高大菱鲆养殖成活率,避免人为损伤大菱鲆鱼苗,减少疾病的发生,现将分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养殖条件、苗种放养与分塘、轮捕轮放养殖模式以及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和成鱼适时上市等综合方面总结了大规格罗非鱼养殖的新模式和经验,为罗非鱼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褶皱臂尾轮虫室内培养及在牙鲆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春光 《水产科学》2004,23(4):24-26
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的接种密度下的生长情况,以及轮虫强化在牙鲆早苗培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高的轮虫接种密度可产生高增值数,最高培育密度2380个/ml;是否添加小球藻对轮虫生长具有明显作用;在牙鲆早苗培育中,轮虫投喂前须用乳化油强化,投喂未强化轮虫组白化率达78%,成活率仅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