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饱食后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内23℃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体质量(10.47±2.03)g的俄罗斯鲟幼鱼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28 h胃内容物的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残差的标准差(SDR)仍存在明显差异。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1.912-0.066t(R2=0.988,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8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15 h,即投喂后大约15 h俄罗斯鲟幼鱼可恢复食欲。  相似文献   

2.
管敏  班文波  郭柏福  张厚本 《水产科技情报》2017,44(4):173-176, 180
为了解史氏鲟幼鱼消化和胃排空之间的关系,在水温20.5℃的条件下,测定了体质量为(26.29±1.14)g的史氏鲟幼鱼的胃排空率,并比较分析了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1)史氏鲟幼鱼的胃排空方式基本属于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2)通过比较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的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及残差的标准差(SDR),发现最适合描述史氏鲟幼鱼胃排空特征的模型是平方根模型,其方程为Y~(0.5)=1.366-0.042t(R~2=0.975,P0.001);由平方根模型可知,史氏鲟幼鱼的胃排空率为0.042 g/h,50%胃排空的时间(食欲恢复50%)、80%胃排空的时间(食欲基本恢复)和99%胃排空的时间(食欲完全恢复)分别为9.53、17.98、29.27 h,即史氏鲟幼鱼在饱食投喂9.53~17.98 h后食欲最少恢复一半。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建议史氏鲟幼鱼的投饲时间间隔设定为9.53~17.98 h,投饲频率为1.33~2次/d,这样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使养殖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考察摄食后专性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研究以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以6%(5.8%±0.2%)鱼体重的新鲜泥鳅肉块[(3.33±0.09)g]为实验饵料,分别在摄食后0、2、4、8、16、24、36、48 h测定南方鲇幼鱼[(58.45±1.66)g,(19.4±0.2)cm,n=48]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随摄食后时间的延长,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P<0.01),二者的摄食量百分比也具类似的变化特征(P<0.01);三种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过程,但三者之间在以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及残差的标准差(SDR)为标准仍存在明显差异。用平方根模型对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湿重和干重数据的拟合结果最优,其方程分别为Y0.5=1.889-0.051×t(R2=0.87,P<0.001)和Y0.5=0.870-0.024×t(R2=0.86,P<0.001);南方鲇幼鱼在25℃下的胃排空率为0.051 g/h,其99%胃排空时间为36.7 h,该种鱼近99%胃排空时间的实测值为餐后36 h,这与最优数学模型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胃内含物的变化特征并确定最优数学模型,在26.4℃下测定了其摄食后每小时胃含物的干重和湿重,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三种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排空率数据,但对干重的拟合优于湿重,原因可能是用湿重表示胃内食物存在偏差。对于干重,线性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408-0.025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88 h和16.15 h;对于湿重,平方根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5=1.15-0.047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95 h和22.31 h。日本黄姑鱼幼鱼摄食约8 h后胃排空50%以上,食欲基本得到恢复。据此,按8 h的时间间隔进行投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胃肠排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摄食率(FR),但对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等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2)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降低,生长离散程度明显减小;(3)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特征未产生影响,但对胃、肠排空最优模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2、3和4次/d组胃排空最优模型依次为平方根模型(Y 0.5=2.253-0.077t)、平方根模型(Y 0.5=2.12-0.081t)和指数模型(Y=5.001 e-0.225t);(4)3种模型均不适于拟合实验鱼肠排空过程的全部数据,但可拟合t≥T后的肠排空数据(T为肠内容物比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2、3和4次/d组肠排空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平方根模型(Y 0.5=1.904-0.056t,t≥10)、指数模型(Y=3.383 e-0.076t,t≥8)和指数模型(Y=3.090 e-0.077t,t≥6);(5)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大,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速度也逐渐递增,2、3和4次/d组胃排空率依次为0.077%/h、0.081%/h和0.225%/h,其肠排空率依次为0.056%/h、0.076%/h和0.077%/h。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喂1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与一次饱食投喂法相同的8个时段,每天每个实验桶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分别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体重为(4.28±0.46) 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和28 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显示,(1)在两种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均表现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方式下,摄食率在03:00、06:00、09:00和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和18:00投喂组无显著差异,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P<0.05)。(2)在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在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实验鱼在09:00和12:00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3) 3种模型中,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2.802?0.204t (R2=0.987);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10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6 h。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  相似文献   

7.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仔、稚鱼摄食特性及不同生长阶段幼鱼的胃排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鱼已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前期仔鱼(2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于16:00;后期仔鱼(15日龄)与稚鱼(25日龄)的摄食高峰均出现在16:00—20:00,表现为白天摄食类型。许氏平鲉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2.26%(2日龄)、16.25%(15日龄)和13.07%(25日龄),可将其作为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在水温(22±0.5)°C条件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不同规格许氏平鲉幼鱼(平均体质量1.78和8.52 g)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胃排空特征。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幼鱼的胃排空数据。以R2、RSS、SDR为标准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体质量1.78和8.52 g幼鱼胃排空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其胃排空率分别为0.007和0.047 g/h,根据其胃排空特征以及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等,建议将饱食投喂2~3次/d作为60~90日龄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8.
Cu~(2+)、Zn~(2+)、Cd~(2+)对厚颌鲂幼鱼的联合致毒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与加和等毒性溶液法,分别研究了Cu2+、Zn2+、Cd2+对厚颌鲂(M 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厚颌鲂幼鱼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u2+、Cd2+、Zn2+,其中Cu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54 mg/L、0.38 mg/L、0.27 mg/L、0.23 mg/L;Cd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32 mg/L、8.34 mg/L、6.36 mg/L、4.44 mg/L;Zn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95 mg/L、17.56 mg/L、15.33 mg/L、14.62 mg/L。Cu2+、Cd2+、Zn2+对厚颌鲂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6 mg/L、0.849 mg/L、3.372 mg/L。Cu2+、Cd2+、Zn2+两两共存时对厚颌鲂幼鱼96 h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模型, 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两种规格[(176.15±27.52) g 和(323.33±43.91) g]大西洋鲑进行胃排空实验。经暂养 27 d 适应后, 两种规格大西洋鲑停食 48 h, 分别在饱食投喂后第 0、3、6、9、12、18 和 24 小时测定其胃含物湿重和干重, 并用 4 种数学模型拟合; 在筛选出其最佳胃排空模型后, 计算最佳干重模型下 80%干重胃排空时间作为其最适投喂频率。结果表明, 与湿重模型相比, 干重胃排空模型能更准确反映大西洋鲑胃排空时间的状况。小规格和大规格大西洋鲑的最佳干重胃排空模型分别为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 其 80%干重胃排空时间分别为 12.23 h 和 18.06 h。小规格大西洋鲑胃排空比大规格更快, 这可能是因为小规格大西洋鲑消化前期干燥饲料被水分软化的时间更短。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西洋鲑智能投喂系统提供生物学参数, 为实际生产中智能投喂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胃排空及其数学模型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胃排空及其数学模型选择产生的影响,实验在(25±0.5)℃条件下,在对照组(饥饿0 d,S0)和饥饿组(饥饿16 d,S16;饥饿32 d,S32)实验鱼摄入6%BW(百分比体质量)泥鳅饵料后的不同时间分别测定胃内容物重量及其百分比,用常见3个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比较。结果发现,随摄食后时间的增加,3个实验组的胃内容物重量及其百分比均呈现阶段性减少变化特征,但饥饿组(S16,S32)胃内容物重量百分比的下降速率明显慢于S0对照组(P<0.05);S0对照组和饥饿组(S16,S32)胃排空的最优数学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S32饥饿组的胃排空率(0.188%/h)明显小于S0对照组(0.239%/h)(P<0.05),两个饥饿组的胃排空时间(均为64 h)显著长于S0对照组(36 h),二者都延长了近78%。研究表明,饥饿对南方鲇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最优数学模型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该种鱼的胃排空率并延长胃排空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养殖新品种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摄食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了体重为(680.35±39.84)g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内容物百分比,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和立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了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肝脏消化酶活性变化,并对胃排空率与消化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排空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的消化类型。3种模型均能拟合云龙石斑鱼的胃排空数据,其中,立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立方模型可知,云龙石斑鱼胃80%排空(食欲基本恢复)时间为9.5 h,100%排空(食欲完全恢复)约为14.8 h。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及肝脏中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摄食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后,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0~3 h上升速率较慢,3~6 h内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摄食后6 h,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云龙石斑鱼瞬时排空速率与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综上,基于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结合生产实践,在食欲基本恢复后开始投喂,投喂间隔为10 h左右,每日投喂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与加和等毒性溶液法,分别研究了Cu^2+、Zu^2+、Cd^2+(Megalobrarna pellegrini)幼鱼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厚颌鲂幼鱼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u^2+、Zu^2+、Cd^2+其中Cu^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54mg/L、0.38mg/L、0.27mg/L、0.23mg/L;Cd^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32mg/L、8.34mg/L、6.36mg/L、4.44mg/L;Zn^2+对厚颌鲂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95mg/L、17.56mg/L、15.33mg/L、14.62mg/L。Cu^2+、Cd^2+、Zn^2+对厚颌鲂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6mg/L、0.849mg/L、3.372mg/L。Cu^2+、Cd^2+、Zn^2+两两共存时对厚颌鲂幼鱼96h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晓锋  冯健  陈江虹  罗波  赵海祥  赵华林 《水产学报》2011,35(11):1677-1683
通过胃排空试验与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排空、生长性能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在试验开始时,观测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内饲料排空情况,胃排空试验结果表明,胃排空率的最佳描述为平方根函数,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5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为9h,也就是投喂后大约9h恢复食欲.360尾试验鱼(初始体质量3.72 g)以不同的投喂频率(1d4次、1d3次、1d2次、2d4次、2d3次、2d2次)分组,每组设立3个平行组,随机养殖于18个网箱中,每箱养殖20尾鱼,按饱食量投饲膨化饲料.养殖期为6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在投喂频率为1d4次、1d3次和1d2次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d4次、2d3次和2d2次时(P<0.05);投喂频率为1d2次、2d4次、2d3次和2d2次时其摄食量显著低于1d4次和1d3次时(P<0.05).随着投喂频率降低,鱼体水分含量逐步上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其中1d4次、1d3次组鱼与2d2次组鱼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投喂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3.7~48.0 g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d2次,较2d2次、2d3次和2d4次时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较1d3次、1d4次摄食量显著降低.2种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海洋渔业》2021,43(3)
适宜的投喂频率是水产养殖中保障养殖对象正常生长、优化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以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胃排空率和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存活率、饲料系数、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22℃条件下,条纹锯鮨胃含物湿重在4 h内下降明显,随后下降趋于平缓,最后降到0;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条纹锯鮨胃排空率的结果表明,平方根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方程为Y~(0.5)=2.050-0.084t。水温22~26℃条件下,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组:F1(1次·d~(-1))、F2(2次·d~(-1))、F3(3次·d~(-1))和F4(4次·d~(-1)),进行8周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条纹锯鮨幼鱼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随着投喂频率增加而增加,且F1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饲料系数先降后升;其中,F1组饲料系数最高,F2组饲料系数最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各组鱼体内水分、灰分、粗蛋白、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生产值呈降低趋势,粗脂肪呈升高趋势。F1组血清总蛋白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白蛋白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2组球蛋白最高,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值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升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值随投喂频率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综合胃排空率、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营养成分等指标,在本实验条件下,条纹锯鮨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1)。研究结果可为养殖生产实践中饲料投喂频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黄条鰤幼鱼摄食消化特性,构建最佳胃排空数学模型,确立最适摄食投喂间隔,实验检测了黄条鰤幼鱼[(63.96±5.63) g]胃排空过程中内容物质量、肝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变化,分析了垂体中摄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3种数学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结果显示,黄条鰤在摄食后瞬时胃内容物湿重呈阶段性降低,18 h后降为0,属于直线下降型胃排空类型。胃排空过程中,肝脏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又上升接着下降的“M”型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0~6 h显著上升,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在0~9 h显著上升。三种酶活性在9~12 h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5~18 h显著上升,且在18 h活性达到最高;肠道中的淀粉酶在0~6 h显著上升,随后下降,9~12 h呈上升趋势,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则是在摄食后0~12 h显著上升,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神经肽Y (npy)和食欲素(ore) mRNA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py在摄食后12~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ore在9~15 ...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斑点叉尾(鱼回)[体质量(115.55±7.54)g]对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胃排空,实验比较了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同时探究了摄食过程中消化道内容物的水分、pH和消化酶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3种数学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斑点叉尾(鱼回)胃排空曲线,平方根模型最适于定量描述,指数模型次之,线性模型较差.根据平方根模型分别计算得到斑点叉尾(鱼回)胃50%排空时间为12.8 h(以干重计),完全排空约36 h.在摄食后0~36 h内,内容物水分含量在后肠保持不变,在胃部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在前肠和中肠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消化道各段内容物pH在摄食后3h内均显著下降,3~30 h间总体保持平稳状态,在30 h后又呈显著上升趋势.消化道各段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在摄食3h内显著上升,并在3~30 h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摄食30 h后呈显著下降趋势.整个摄食过程中,消化道各段消化酶比活力大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胃.研究表明,斑点叉尾(鱼回)在摄食过程中,消化道各段内容物的水分、pH和消化酶比活力均随时间呈现相应的规律性变化.而这些内环境参数的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了特定胃排空时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厚颌鲂幼鱼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2.3)g/尾的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法,通过观察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厚颌鲂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厚颌鲂幼鱼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变化及其休药期。结果显示,在同一浓度下,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肝脏、肌肉和鳃组织SOD活性出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而随着浓度的增加,则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肝脏、肌肉和鳃组织MDA,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厚颌鲂各组织SOD和MDA受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影响最小的是肌肉,其次是鳃、肝脏;通过SOD和MDA变化情况,确定休药期为28 d左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法,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对(30±2.3)g/尾的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厚颌鲂的肝脏、肌肉和鳃组织GOT活性呈现不规则变化;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则出现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试验前期肝脏GPT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试验中期以后则出现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肌肉和鳃组织GPT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总体则基本呈现不规则变化;盐酸环丙沙星对厚颌鲂幼鱼各组织GOT和GPT活性大小依次为肝脏鳃肌肉;通过GOT活性变化可判断,肝脏、肌肉和鳃组织的休药期分别为29、27和32 d;通过GPT活性变化可判断,肝脏、肌肉和鳃组织的休药期分别为37、28和34 d。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排空率与摄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在实验水温18.6℃时,用湿重表示胃含物质量,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常用模型均可较好拟合岩原鲤幼鱼[体质量(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t=0.139e-0.169t(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以湿重计)为0.169 g/(100g.h)。实验得到养殖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 g/(100g.d);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日摄食量(以湿重计)Cd=14.309 g/(100g.d)。研究建立的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经验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研究表明,指数模型最适于描述岩原鲤幼鱼胃排空特征,Flliott-Persson模型在野外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摄食评估上具有较大适用性。这些结果可为岩原鲤幼鱼摄食生态的定量研究及环境容纳量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规格一致、健康无病、初始体质量(43.42±0.75)g的矛尾复鳙虎鱼240尾,随机分到20个水族箱内,每箱12尾.饱食量投喂鲜杂鱼.然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胃、前肠、中肠、后肠内容物的质量及其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探讨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在刚摄食后胃内容物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至22 h排空为0.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用来模拟食糜在胃中的变化;食糜在前肠、中肠和后肠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3 h和4 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2、9 h和10 h.试验结束时(投喂后26 h)前肠、中肠和后肠仍有剩余食糜.食糜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在胃、前肠、中肠、后肠逐渐降低,但胃中粗脂肪含量高于食糜中的含量,而粗蛋白含量低于食糜中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