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抑制以北太平洋柔鱼为原料加工的鱿鱼丝在贮藏过程中发生褐变,采取不同包装方式进行实验,用感官评定和白度测定方法进行跟踪测试。结果表明:充氧气调包装对褐变有抑制作用,贮藏效果比普通包装好,而充氮包装对褐变有促进作用,贮藏效果最差。当充入O2和CO2的混合气体,其比例为7:3(O2:CO2)时,能更好地延缓褐变的发生,同时从过氧化物未检出说明,同充氧引起脂质氧化而造成褐变的可能性极小。温度、湿度及光  相似文献   

2.
屠幼英  朱连冬 《海洋渔业》1997,19(3):121-123
对北太平洋的太平洋褶柔鱼为原料制成的鱿鱼丝干制品的脂肪酸进行组成及变化研究,在夏季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极快。用保鲜技术对鱿鱼丝进行处理,变色速率下降,且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减慢,因而认为鱿鱼丝变色与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有关,并提出降低其氧化速率的途径和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许柳雄 《水产学报》1994,18(4):340-343
尼龙钓线颜色、粗度和钓线长度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的影响许柳雄(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尼龙钓线EFFECTOFCOLOUR,THICKNESSANDLENGTHOFNYLONFISHINGLINEONJIGGIN...  相似文献   

4.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3,5(4):184-184
<正> 日本周围水域约有150种头足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洋柔鱼和巴特柔鱼。太平洋柔龟广泛分布于日本群岛沿岸水域,而巴特柔鱼则分布于北太平洋,自西至东方向分布。1975年在黑潮暖  相似文献   

5.
5种经济头足类水产品加工工艺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的枪乌贼、太平洋褶柔鱼、短蛸、冷冻的柔鱼和茎柔鱼为原料,分别测定其质量组成及其一般化学成分,并比较了柔鱼和茎柔鱼的热加工特性。研究发现,5种头足类水产品的可食部分均超过70%,水分含量超过78%,粗蛋白含量为58%~83%,粗脂肪含量为4%~19%。在2种不同的热处理方式下,柔鱼和茎柔鱼外套膜沿体轴方向的收缩均大于环绕体轴方向的收缩,在蒸煮过程中,柔鱼的质量损失和水分流失均在5 min时达到最大,茎柔鱼在6 min时达到最大,在烘烤的过程中,2种柔鱼的质量损失随着水分流失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鱿鱼和其加工制品是日本市场供应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鉴于在日本国内近海生产的太平洋褶柔鱼,外海生产的太平洋柔鱼和在海外生产的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南太平洋东部秘鲁茎柔鱼等的产量都在下跌,致使日本国内鱿鱼加工业界的加工用鱿鱼原料的短缺,处于无米下锅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7.
世界鱿鱼产品市场贸易简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伟华  马永钧  姚平 《海洋渔业》2003,25(3):161-162
一、鱿鱼加工产品介绍 鱿鱼是头足类中枪乌贼和柔鱼俗称,据报道,全世界大洋中头足类的总资源量为4.2~6.5×10~8t。我国捕捞的主要品种是在北太平洋的北方拟黵乌贼、日本爪乌贼、柔鱼(巴氏柔鱼)和太平洋褶柔鱼以及在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渔获物一般是直接鲜销和经加工供应市场。而加工的系列产品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冻品,一般用较  相似文献   

8.
浙江舟山远洋渔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于1989年首次在日本海对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探索和光诱钓捕技术的试验获得成功。1993年开始开发西北太平洋柔鱼,1994年在西北太平洋作业的渔船达到248艘,产量为7.3万t,平均单船产量为294.3t。1996年作业渔船进一步增加到369艘,产量为8.3万t,平均单产为225.5t。1995年开发了新西兰双柔鱼,1996和1999年相继开发了西南太平洋阿根廷滑柔鱼和东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资源。  相似文献   

9.
鱿鱼类和金枪鱼类、鲑鳟鱼类、虾类一样是为日本市场供应的重要水产品。供应的鱿鱼主要有太平洋褶柔鱼、北太平洋柔鱼、阿根廷滑柔鱼、秘鲁茎柔鱼、新西兰双柔鱼等5条鱿鱼,其中前2条的是钓自日本国内水域,后3条的是钓自国外水域。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褶柔鱼渔业资源及渔场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后,近十多年保持在40×104t左右。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洄游路径,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对日本沿岸太平洋褶柔鱼的年龄、生长、繁殖等特性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控。大尺度海洋环境变化会对太平洋褶柔鱼的CPUE有较大的影响,而通过对其资源状况的评估,可以更好地管理该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本文可对我国今后在东黄海海域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为今后我国在与邻国的渔业谈判中提升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