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可以将高职院校和现代企业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双方的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高职学生也是如此,本文首先浅谈了创业的概念和创业的主体分类,其次介绍了当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电子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亟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外专业培养中,本文结合目前我院电子类各专业正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给出了3种提高高职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娟  马军 《农业机械》2022,(3):70-73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双创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5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将双创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多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专创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下,以大为机电这一小微企业黑木耳菌袋窝口机的研发生产为案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的"企业新产品研发+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运行模式,实现了双方资源的共用、共建、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产设备不足和高职院校学生"实战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双方在各自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新的环境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好这方面的改进优化,这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相关教学工作和改革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探究课题。结合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分析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对创新创业的需求进行实现,以其培养出机械专业优秀人才,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本文探讨了目前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有关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主流。此时,更应该改变教育培养方式,紧跟时代的脚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综合性比较强,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创新,发现痛点,进行创业。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远远落后于理想水平,这和大学课堂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文章针对专业特点及以上问题,探讨了如何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更好地提高"双创"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带动了创业热潮,而我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为大学生进行茶文化创业项目提供了参考方向。茶艺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应结合创新创业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与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开发具有创新创业元素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为例,探讨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及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急需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工科人才.工科教育和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现在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基于"新工科"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普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学生自身问题、教学过程过于形式、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提高师资力量等措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和创新引擎。乡村振兴,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应该关注青年人才如何服务乡村以及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项目小组从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着手,剖析了青年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要破除青年人才引不进、留不下的难题,建议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培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为青年人才返乡就业清扫障碍,提升农业人才整体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更好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的解决方式,并阐述了创新创业在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成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长期的调研与研究,得出了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可以为创新育人提供新模式,可以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可以实现生-校-企三元有机结合,创造新的价值,此外深化校地协同需要采用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共享支撑平台等,营造良好的校地协同关系,为今后校地协同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选择创业,更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办学的重要方针。本文整理了我国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内涵,剖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索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农业工程类大学生肩负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任,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当前高等院校迫切的任务。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与理想信念、个人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立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山东农业大学“学雷锋家电维修队”为例,构建了普惠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通过雷锋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平台与制度建设、指导教师管理及社会实践等措施,农业工程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取得较好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国家需要诚信,企业更需要诚信。诚信乃企业立足、固根、浚源之本。国家电网公司市场营销会议明确将优质服务提到生命线的高度,体现了新时期电网公司推进诚信建设的决心。作为地、市级供电企业,如何开展诚信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客户,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尧  张如侃  白金峰 《南方农机》2024,(2):135-137+15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对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质量和效率,研究小组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0月,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2019幸福企业论坛现场发布了《2019幸福企业报告》。报告指出,幸福的企业才能拥有更高的员工满意度、更好的合作精神、更佳的信任关系、更强的创新精神,更可能获得成功。建设"幸福型"企业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诉求,也是企业创新创效、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彭和  白雪飞 《农业工程》2021,11(11):105-108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智能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必须依赖于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探讨了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课程设置方案、构建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双导师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动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为探索培养农业机械化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创业是一个热门话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更是引起了创业的热潮,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劳动方式,更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基于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创业前景进行分析,从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创新创业人才库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