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以大为机电公司黑木耳菌袋窝口机的营销为案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复合型营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双方在各自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韩韬 《南方农机》2017,(11):125-126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不断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主题,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升级。文中以亿滋中国为实例研究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新形态,是一个"一虚拟"和"十合作"的"1+10"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该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校企合作成功率,增强学生适应性,利用基础的管理办法和详细的具体措施为校企合作的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途径,能迅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及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融合中采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如何更有效、深入地推进"订单"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订单"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足,如何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建立健康发展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本文从4个角度多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通过设立校企合作职能部门科学遴选合作企业、成立专业(群)建设组织机构,创新办学模式,从专业设置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接生产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及改革教学模式、打造结构化兼职教师队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和动态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校企同频共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学校教学成本,又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就业対岗适岗,专业核心能力强,最终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可以将高职院校和现代企业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双方的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高职学生也是如此,本文首先浅谈了创业的概念和创业的主体分类,其次介绍了当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规律,确立共享共建的办学理念、开展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着力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创立"双主体"办学特色学院,确立"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的效益,在校企合作中共同开发专业课,按照"招生即招工"的原则,对学生实施以"在岗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以期为更好实现保障本土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职的专业设定,依据的是该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实行校企合作则是最好的体现形式,专业课程建设也要结合企业需求共同开发。课程“模块化”是校企合作下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框架。模块化的构建应以生产流程为基础,提炼不同类型企业的共性特点,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学校新教材、新教案、新思政元素。农机专业核心课模块化,可快速地找到校企双方需求平衡点。通过课程模块化实现企业对人才定位的落地,指导学校执行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达到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难以保持持久,课程内容、实训安排与企业生产进度难以同步,传统考核机制的陈旧,不能较好地体现课程的评价等问题阻滞了校企合作发展的步伐。通过实践探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依托行业协会,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课程内容与实训安排应尽可能去贴合企业的生产,开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过程控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方法和手段,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调动企业方的积极性,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订单"式人才,是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办学模式的有效保障。本文基于"产教融合"模式,针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共享资源、双师队伍展开研究,分析探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一味地运用课堂授课的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培育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应跟企业展开友好的协作,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培育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文章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和巨大价值进行阐述,同时对现阶段实际情况深层剖析,为构建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加速推进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工科背景下实施进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生知识体系跟企业实际需求有差别、农机企业配合学校实习模式不完善、学校老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企业指导教师理论性欠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管理理念存在差异等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制定了学校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点,加强顶层设计等解决策略,旨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缺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基本教学文件为依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专业教材,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的融合。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本文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述了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校企合作教材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高职校企合作教材评价体系建设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屈展  王新友  白乐斌 《湖南农机》2016,(10):132-133
在新常态环境下,职业院校要想增强办学实力,必须要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完善意见,希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盛勇 《南方农机》2019,(7):243-243
"现代学徒制"把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同合作培养行业适用、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立足现代学徒制,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结合本校机电专业实际,探索与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职场上能否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发挥好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尽快转变成为受市场和企业欢迎的职业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7.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文章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研究自动化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及轨道类专业群相继与各大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本院学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致力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就业。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提前获得企业工作经验,为学生后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这也能让更多的学生提前获得工作的资格,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的就业率。汽车专业的应用性较强,校企合作有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文章针对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进行论述,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进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如没有校企合作或者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缺少双师型教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于形式等,已经不适应中国制造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加深了校企合作维度。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效果不尽理想,存在合作模式传统、企业缺失长期育人理念、教师行业敏感度低等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积极采取综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职业态度与工作经验积累,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