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高"即"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如何做到优与强将是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互联网+"形势下利用数据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达到最大优化,并采取"1+N"的培养模式不断摸索创新,达到最大强化。  相似文献   

2.
“1+X”证书是指一个学历证书和多个技能证书。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拥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出这类人才是教育机构的重点工作任务。在国家的政策制度下,教育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索、研究,并不断完善有关培养高学历、多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将这种新的教育体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培养出不仅拥有一定学历,而且擅长多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性改革。笔者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法、教师、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汽车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为例,对"三教"改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1+N"指的是1个育秧基地辐射周边N个育秧点,辐射半径在30km左右。文章从人工、物资等方面对"1+N"模式下早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育秧成本进行了试验,以期在皖南烟区探索一种节本高效的机插秧育秧方式。结果表明,"1+N"模式可节约亩育秧成本5.5元,成苗时间提前了4d。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人才培养不够系统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机行业要求农机专业人才所具备技能类型及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提出以"3+1"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型、应用技术型、管理型三种类型为方向,对农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高等农林院校现代化农机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1+X"证书试点中,以"职教20条"为指导,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职教类型,在协调好"1"和"X"关系的基础上,以技能标准构建课程的主线,结合专业建设基础与当前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是"1+X"证书试点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学历和技能之间怎样能更好的契合,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实行"双证"毕业,即在学习期间,要考取一个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证,然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但是一直没有这样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1+X"证书制度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章以"1+X"证书为契机,推进专业建设改革,重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各大职业院校逐渐将机电专业的重心由理论教学转变为技能培养,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专业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文章根据目前机电行业所需的人才,对机电专业存在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的需求,提出以"一技三对接"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结合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工匠型高职人才"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多种人才技能培养手段,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在高职院校当中开设了多种类型、多种专业的教学课程,采取"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走出校门之后,顺利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院校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专门针对农业机械的检测与维修开设课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改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周兴  黄佳 《湖南农机》2012,(7):210-212
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搭建一个较好的办学平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难题。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认为实现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移动学习如何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移动学习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工匠精神为目标,以"移动终端+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的改革核心在于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及能够考取本专业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通过课程的改革达到"1+N"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以赛代练"模式,实则是一种通过比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其重点是"代练",而不是最终比赛的结果。本教学模式与当下的双高计划中"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非常契合,是一项很好的、提高双师水平的具体举措。此外,"以赛代练"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体现。对学生来说,可以增强学生技能实操能力,提升学生技能专业水平,树立校内标杆。实践证明,"以赛代练"是一项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改革举措,对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国网北京大兴供电公司以职业适应性测评为基础,以"四项举措"为抓手,拓宽青年员工发展培养平台,逐步形成了一个人才能够合理流转,灵活配置的局面,企业不再为人才捉襟见肘的问题所困扰。通过试点证明,公司搭建起以职业适应性测评为基础,以"四项举措"为抓手的青年员工发展培养平台,是实用的、高效的,是可以适用于技能、专业技术、管理各类人才开发的一种成熟的在职人才开发模式。为解决公司在新入企大学生培  相似文献   

16.
"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培养什么能力和哪些能力是一个专业建设者需要不断分析和探究,专业评价体系其实是一个引导。分析着现行高职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得出优劣。在此引导下,作好专业顶层设计,将学生能力、教师能力及实验实践能力三方面作好培养规划;分析、解构岗位,形成课程体系,形成培养培养体系,特别提出专业建设不能搞"高大尚";学生能力评价要以技能点实现为主线;教师能力评价要打破科研"一口价",需要结合专业建设情况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校企合作中建立"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院校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探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及措施,为培养食品分析与检验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先进制造业作为20个技能紧缺人才领域之一,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势在必行。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设计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技能训练操作规程,探索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配套资源建设,有利于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技术链的应用、人才链需求,结合高职机电专业建设现状,认为以专业集群的方式培养人才更加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同时,文章还提出了高职机电专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科融合的实训基地、构建"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的专业课程体系等策略,以期更加高效地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傅志强  高志强 《农业工程》2019,9(6):112-115
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遴选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模式改革在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协同培养和“管理学+农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尤其突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