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才选拔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出"以岗位素质为主导的人才梯队建设"新举措,是在原有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以构建岗位素质模型为核心、以"三级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实施"同业对标指标、培训指标、人才指标"管理,对岗位素质进行提炼,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对汽修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难以达到汽修企业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使学生培养计划达到企业用人需求,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一致。本文基于信息化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果表明:信息化教学可以成为汽修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3.
供电所管理与建设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在如何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上,我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人为本,抓队伍建设。我所坚持实施以岗位技能和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人员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编排培训内容,实行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各类技术攻关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素质。  相似文献   

4.
<正>供电所管理与建设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在如何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上我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人为本,抓队伍建设。我所坚持实施以岗位技能和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人员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编排培训内容,实行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各类技术攻关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素质。二是建立安全管控体系,抓现场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通过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学校培养出适应实际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因此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所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进行教学,设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活动为载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五模块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中提出"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型,使得学生毕业时既具备职业技术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职业岗位的快速上岗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文化在管理之中的应用。"2014年4月1日,宁陵县供电局干部员工齐聚一堂,认真聆听来自"大讲堂"的声音。这是该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个缩影。宁陵县供电局大力开展人人都是讲师活动,在全局营造"员工终身学习,企业持续创新"的良好氛围。依靠持续不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驱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协同创新、共享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大胆尝试。笔者认为,从校企共建角度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专业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评价标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会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效性,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为企业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林治平 《湖南农机》2013,(3):233-234,236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职业两字,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是为企业培养有职业能力,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来达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注重内涵建设,其管理有自己的人文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学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学习,两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两者的衔接应该是无缝的,学校培养的应该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的需求应该是学校的目标,所以两者的文化相融,信息相通,开展具有双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入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核主动学习的农田塑料覆被分类算法,实现农业塑料大棚和地膜的精准分类。首先基于多时相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提取其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以构建多维特征空间。然后构建多核学习模型,实现多源、多时相特征的自适应融合。最后构建基于池的主动学习策略,通过引入训练样本的淘汰机制,进一步提升分类模型的泛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95.6%,Kappa系数为0.922,相较经典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K近邻、决策树、AdaBoost模型,多核学习模型精度提高5.7、12.1、11.4、22.3、10.3个百分点;且在相同分类精度下,主动学习较被动学习可减少一半以上的标签数据;同时相较仅使用单时相及单传感器遥感影像而言,精度分别提高3.7、12.7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多核主动学习能够有效进行多传感器、多时相数据融合,并可以在小样本条件下取得更高的分类精度,从而为农田塑料覆被的遥感监测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治平 《湖南农机》2013,(5):233-234,236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职业两字,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是为企业培养有职业能力,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来达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注重内涵建设,其管理有自己的人文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学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学习,两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两者的衔接应该是无缝的,学校培养的应该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的需求应该是学校的目标,所以两者的文化相融,信息相通,开展具有双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3.
马玉蕾 《南方农机》2019,(9):156-156
文章剖析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通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核心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对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实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符合汽车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张永红 《湖南农机》2012,39(3):204-205
当前物流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具体操作型岗位,这一特点决定了需要大批操作型人才.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科技开发有机结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国网河北涞水县供电公司创新人才管理举措,构建了"四维一体"的指标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的人员分析、分层的指标制定、创新的培训支撑、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阶段的评估检查、有效的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公司人才当量密度,实现全员素质提升,构建了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公司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1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6.
宋新龙 《湖南农机》2016,(2):110-111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将道桥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学时比例大致设为4:6,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施工图设计能力,更好地与职业岗位对接,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张锦 《农村电工》2003,11(6):18-18
1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全面提升农电队伍综合素质1.1实施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电力企业走向市场后,县级供电企业如何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创国电一流县供电企业”目标如期实现,特别是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供电所职工已成为供电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农电职工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供电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公司在开展“农村供电所管理年”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农电职工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充分调查讨论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了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度。供电所员工除了集中轮流培训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确立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详细阐述了该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国网甘肃高台县供电公司把构建优秀班组文化视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能的途径,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1能力素质模型1.1能力素质模型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指担任某一特定的岗位角色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这些能力素质能驱动员工达成优秀的工作业绩。1.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特点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以公司的竞争能力为核心规划培训,对员工能力进行清晰的行为定义,员工能较容易地明确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培训以培养“行为”为主,强调“交互式”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