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李艳丽  赵娟 《南方农机》2019,(9):167-168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本科生教育计划中的最终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指导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背景,以机电类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就业、创业角度分析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并基于此提出了围绕机电类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项目—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试点运营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创业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还孵化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该校在创业实践、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于提高高校双创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存活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培养经验,在对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指明了科技竞赛对研究生培养作用,阐明了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教育应该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通过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阐述了国内教育系统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重点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极低的现象反思,提出如何以学生为本,因材、因时施教提高电子商务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企业输送对接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彭和  白雪飞 《农业工程》2021,11(11):105-108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智能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必须依赖于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探讨了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课程设置方案、构建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双导师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动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为探索培养农业机械化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业工程类大学生肩负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任,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当前高等院校迫切的任务。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与理想信念、个人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立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山东农业大学“学雷锋家电维修队”为例,构建了普惠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通过雷锋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平台与制度建设、指导教师管理及社会实践等措施,农业工程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取得较好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工程类交叉学科特色专业,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为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会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牵头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在组织方式、竞赛主题、竞赛环节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了交叉学科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机制,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实践教育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培养。华中农业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进行了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功能优化,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物理平台;建立实践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和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以实践育人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探索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化运作"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立足科技创新,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力争完成更多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洁  卫佳  梁秀英 《农业工程》2021,11(3):128-131
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本科生学科专业设置概况,分析各培养环节的设置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探讨教学实践中各类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应对策略,并思考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以期为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优化和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农业工程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还应达到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改革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初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由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等系列改革内容构成的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和教师的重视,大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讨论、创新创业竞赛、学术会议、博览会和项目汇报等工作,并在科研项目实践中逐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实践表明:大学生提前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学生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且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拓展项目研究创新思路和方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3+X”连续培养模式的全程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培养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的精英教育实施策略,通过责任导师全程一贯制、导师职责多维协同制、朋辈互助的学生团队制和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首席导师+导师团队制”,构建全程导师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扩大导师资源库,加强导师遴选与培训,强化导师考核与激励,实现全程导师制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包燕 《农业工程》2017,7(5):131-133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不断拓宽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全新社会背景之下,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以及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国际交流及合作提供支撑。基于此,英语口语的培训成为进行农业外贸交易的必要准备,该文针对英语口语在农业外贸交易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模式。提高农业类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对农业机械的了解、二维和三维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二是基础能力的提高,包括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三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农业机械化综合素质培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农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吕丹  马歆  江朦朦 《农业工程》2020,10(6):98-101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向,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电商的广泛开展,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在提升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的同时,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然而,农村地区人才短缺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电商的发展。通过梳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明晰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培养谁-谁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提出以地方院校为培养主体,面向地方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农村地区有意愿的创新创业人员和城镇中计划返乡创业人员,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涵盖农业电商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等内容的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杜敬伟 《农业工程》2018,8(4):107-108
全球化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业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农业院校应扛起农业类学生英语教育重任,着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农业院校可搭载互联网发展大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英语微课教育,全方位提升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实现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教学、答疑辅导和实训创新等功能,从平台功能模块、网络资源建设、多层次实验教学、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懒惰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