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对保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子系统及指标的发展趋势,识别影响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联系数伴随函数——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据此建立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方法,在蚌埠市应用结果表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系统中的暴露子系统2001-201...  相似文献   

2.
以鞍山市县域地区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宜耕未利用地开发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评价因子,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对其开发成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宜性评价最终得分,确定宜耕土地开发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区域宜耕未利用地各方面指标均满足要求,符合实际开发情况。该方法可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利用地规划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因子自身的数据结构特性,通过循环迭代计算得到区域的承载力的相对隶属度和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同时考虑人的主观经验知识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基于互补理论的二元对比方法确定主观权重,利用均衡因子用来平衡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实用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结合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三方面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体系。以工程模糊集理论中的隶属度计算方法为基础,进行评价因子可持续度的计算,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鄯善县为例,采用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模拟计算结果,作为指标评价体系的实际指标值,进行鄯善县水资源配置可持续度的评判。结果表明:鄯善县的可持续度随着规划水平年(2015、2020、2030年)的延续而逐渐增大。2030年鄯善县可持续度达到0.74,处于中上级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给出了鄯善县多目标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农业竞争力对相应区域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掌握区域农业竞争力态势对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外显层面和潜在层面确定了包括8个指标的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创建了便于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的指标处理方法.以此为基础,对全国31个省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以往农业机械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选取反映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保障水平、效益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赋予权重,结合各项指标系数值,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程。同时,计算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结果表明: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是以数据本身的相关性为依据,避免了其它方法人为赋权所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目标角度,建立了针对豫北某典型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探讨了把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实现过程,并运用加速遗传算法(AGA)修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同时计算判断矩阵各要素排序权值,即AGA-CAHP法。应用实例表明,AGA-CAHP方法直观、简便、计算结构稳定,精度高,可在各种实际评价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农业水资源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非线性等特征,决定了对区域农业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以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12个国有农场为研究基点,选取DPSIR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AHP-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评价方法对其农业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评价,利用ArcGis进行分区,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是影响是资源系统恢复力的核心驱动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五九七农场水资源恢复力最强,红旗岭农场次之,双鸭山农场最弱。研究成果揭示了当地水资源系统恢复情况,为国内其他区域进行农业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建立了一套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作了简要介绍,为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区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模型提出了区域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了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态势及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资源质量下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农业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与夏季光、热、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是当前宁波市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从技术、管理和法制建设等3个层面上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相应有效手段,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段凯  穆鑫静 《农业工程》2020,10(8):122-124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方面分析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县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国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构架、模式、路径选择、支撑体系及区域农业等发展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子系统,需要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策支持,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伦冠德 《农机化研究》2007,(7):229-230,233
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核心是发展,关键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的确立.为此,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同时,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要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渊 《湖南农机》2012,(7):17-18
发展现代农业,焦点在山区,难点在贫困山区。盘江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煤炭工业为辅的典型乡镇,近年来,小煤窑关井压产,致使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与农业的发展进步分不开。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加速山区农机化发展,推动全镇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彭玮  张美艳  曹俊锋 《农业工程》2017,7(2):155-156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世界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经之路,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等缺陷,为加快我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进程,建议可从依靠科技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注重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分析了我国农业水资源分布特点,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农业水资源存在着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和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和水质下降、农业用水效率低且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控制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污水、海水、雨水资源化以及区域水资源调度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可持续农业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现代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将会在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地矛盾、人粮矛盾、水资源私有制矛盾和环境恶化矛盾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综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洁 《农业工程》2015,5(4):43-44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介绍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两者更好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本文认为我国农业应该走以集约持续农业为主,其他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为辅,多种农业形式共存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