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污染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水污染业已成为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我国北方天然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汛期降水是我国季风气候区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随着洁净的降水加入,势必影响地表及地下水水质。以沈阳市辽河支流为例,以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物元可拓法综合分析评价汛前及汛后地表与地下水质,在此基础上分析汛期降水对地表及地下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汛期降水对地表水质具有普遍的改善作用,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改善程度有限;影响地下水质的因素较多,汛期来水既可改善地下水质,也可使污染地表水入渗到地下而恶化地下水质,其决定因素在于地下水的各补给水源的水量及水质。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水资源衰减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1959-2002年水资源评价系列资料,阐述了烟台市降水量、水资源量衰减的变化趋势,指出大气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开发、水土保持和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以及地下水超采与水污染是加剧水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了烟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我国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平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这一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面积逐步扩大并最终引起海水入侵灾害的发生。为评估海水入侵灾害胁迫下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受水资源数量及利用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海水入侵程度影响明显。研究时段内,地下水超采面积、海水入侵面积均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表明了海水入侵综合治理的良好效果,有助于莱州市水资源承载潜力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计算表明,研究时段内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水资源承载的潜力持续减小,体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巨大影响。对海水入侵胁迫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目前,由于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河道断流、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地影响到山东省的水资源安全。为此,对山东省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山东省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和发展趋势,以盐城市为例,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结合组合赋权法对盐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识别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提高的趋势,从2005的4级的水平提升至2020年2级的水平;从2005年到2020年,水资源子系统对盐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不断加大,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呈现相反的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变化不大;根据障碍度计算结果,人均水资源量、地下水超采面积比和城镇绿化覆盖率的障碍度在不断增加,用水效率相关指标则相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障碍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该评价结果与评价方法合理可靠,可以为其他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准确评价及预测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提高当地地下水用水效率和完善地下水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M(1,1)模型,拟合通辽市5旗1县1区近30 a地下水埋深变化,预测未来10 a地下水埋深,并提出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动态类型的确定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预测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保护地下水资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预防环境地质灾害、制定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等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掌握我国通辽地区水文、气象、地质以及相关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将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熵权理论相结合,确定出综合模糊判定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研究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应,可验证综合模糊判定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Ross模型的降雨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Ross方法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华北平原中部典型区降雨灌溉对地下水入渗补给。分别计算了整个土层、根区土层、根区以下土层土壤在强、弱渗透性情况下的入渗通量与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分析了土壤渗透性和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潜在补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埋深条件下(地下水埋深为30m),在地表以下10m处水分通量过程基本不受上边界年内变化影响;在地表2m以下,年累积通量基本不变,可以将地表以下2m作为潜在补给量的计算深度。根区土层渗透性变化对水分通量与补给量有较大影响,根区以下土层影响较小。渗透性对入渗补给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根区水量均衡和表层土壤性质控制。地下水埋深大于5m后,埋深的增加对潜在补给没有影响。Ross模型能很好地处理产生干湿交替含水量变化的大气边界,建议采用Ross模型代替传统迭代模型计算降雨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  相似文献   

9.
现代矿山进行开采时,会排放一些废石、矿坑水及尾矿等,这些都对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的量、水资源的循环、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以及开采时对水资源的污染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就是提前做好水资源的调查工作,并且加大对矿山开采时废水污染的控制,加强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矿山的开采不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分质供水必要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优质地下水资源模糊定价模型。模型由水资源多目标模糊识别理论模型和优质地下水水价格计算模型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对影响水资源价值的各因素进行多层次多目标(指标)模糊评价,第二部分是根据社会对优质水价的承受能力构建水资源价格向量,进而计算优质地下水的水资源价格。以济南市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计算济南市优质地下水的价格,从而为济南市实行分质供水、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三江平原的平原-丘陵-湿地交融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显著,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等问题,然而揭示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报道较少,且难于精准描述地表、地下、湿地和绿水等水资源量时空变化。本文联合基于格子波尔兹曼法的分布式TOPMODEL和湿地水流运动模型构建平原-丘陵-湿地交融区水文模型,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量影响。结果表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和动态度分布得1990—2013年间挠力河流域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旱地面积轻微下降;挠力河流域中部与北部区域生产条件优越的未利用地和旱地转为水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绿水储量、径流深、绿水流量、补给地下水量;水稻田不同生育期蒸发量不同,造成了挠力河流域5—6月期间绿水流量增加、绿水储量减少、径流深减少、补给地下水量增加和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增加等趋势,7—8月期间这一增加趋势逐渐减弱,8月后这一趋势结束;水田密集区域绿水流量大,绿水储量和径流深减少,而补给地下水量和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市大兴区和通州区境内的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灌区水文、气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量平衡状况、水利工程现状以及作物需水、灌溉水源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统筹调度再生水、地表水、地下水等灌区内可利用水资源,使再生水灌区供水保证率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提出了再生水灌区规划重点应围绕地表调蓄工程、田间配套工程、水网扩建工程以及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等4项内容。研究成果提升了再生水灌区规划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再生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建昌县水资源面临着承载能力下降,且时空分布不均状态,特别是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过度开采,水源地不安全现象尤其严重.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保护好当地水资源,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需要做好水资源总体配置,发挥好现有地表水工程作用,控制地下水工程的数量,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最终做到建昌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上措施不仅是建昌地区也是其他地区可参考的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数据具有周期短、信息量大和成本低的特点,为水文水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主要应用研究进展,包括降水、蒸散发、径流与水文模型、地表特征及参数提取、洪涝灾害监测、水土保持、土壤水分与旱情监测、积雪与融雪、水质监测和地下水等方面,展望了今后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沂蒙山水土流失治理区,气候及植被覆盖变化影响下,水资源转化规律,以蒙阴县岸堤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指标,分析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研究流域水文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结果表明:2000-2016年,流域NDVI呈增大趋势,其中2007-2009年,NDVI显著增大;空间上,84%的流域面积NDVI都呈现增加趋势。SWAT模型模拟效果较好,1990-2016年,流域平均降水量611.96 mm,径流量225.96 mm,地表径流量126.07 mm,基流量72.07 mm,潜水补给量119.52 mm。径流量中,地表径流占55%,基流量占27%,壤中流占18%。潜水的补给中,地表水量仅占5%左右,主要补给水源为降水。在气候条件与地表植被覆盖条件的综合影响下,2006年前后地表径流减少22%,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量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量增多。研究成果可为沂蒙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省特别是鲁北地区引黄发展过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鲁北地区大规模引黄灌溉前后地表径流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量基本相同时,区域地表径流系数随引黄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大规模引黄灌溉后,增加了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并且成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可利用黄河水替代深层地下水,控制和停止开采深层地下水或回灌深层承压含水层,能缓解淡水地下水漏斗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1990—2015年内蒙古地表水的时空变化,探究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方法】基于4个典型子区域对6种光谱指数(MNDWI、NDWI、AWEI、MBWI、WI2015和TCW)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分析适合于内蒙古地表水识别和提取的最优水体指数,并将其应用于整个内蒙古地表水研究中。【结果】1990—2015年内蒙古地表水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90—2010年内蒙古地表水面积急剧下降,2010—2015年研究区地表水面积有所上升和恢复。1990—2015年除兴安盟、呼和浩特、乌海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他的9个盟市水体面积均下降。AWEI水体指数阈值稳定,有很好的试用性,更适合于研究区的地表水识别和监测。【结论】影响研究区地表水变化因素复杂多样,整体来看内蒙古地表水面积变化是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因素所致,其中人类活动是地表水面积减少、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Water saving practices 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semiarid region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water saving measures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e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 Northwest China was chose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1 to 2010, a groundwater balanc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induced infiltration (92 % of the total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groundwater evaporation (92 % of the total groundwater discharg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olling ground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during irrigation seasons.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water saving scenarios on ground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were then evalu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junct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reducing surface water diversions by 52 %) and the depth to groundwater table increased by up to 79 cm. However, deeper groundwater tables ma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crop growth due to reduced upward fluxes of groundwater into root zones. Therefore, 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water saving measures on both water resources and crop yiel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further insights into effectively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in water-limited agricultur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