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493Q型柴油机表面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复声强测量基本原理,利用TT17S型计算机建立的复声强测试系统,对S493Q型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结合测点的声压频谱图,针对该机的实际情况,对各表面产生噪声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轴流风叶的气动噪声,提高轴流风叶及其系统的气动性能,探究轴流风叶气动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内流场降噪的机理,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降噪方案,以一款空调用轴流风叶为模型,针对风叶尾缘处进行结构参数化设计,提出了3种轴流风叶尾缘优化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引用BVF(边界涡量流)诊断方法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探究了轴流风叶涡流噪声的产生机理和有效解决涡流噪声的降噪方案。结果表明:边界涡量流诊断技术可用于分析诊断产生涡流的根源,通过涡量变化及内流场分布差异探究内部复杂流动机理是一种可行的仿真方案;风叶尾缘的旋涡流是产生涡流噪声的根本原因,通过减少叶尾涡流的尾缘锯齿方案能有效降低轴流风叶涡流噪声;提出了尾缘降噪的结构尺寸设计参考,为后续气动噪声的降噪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车用汽油机噪声源的声强测量识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声强测试技术的双传声器法原理,对一台车用汽油发动机在半消声室内进行了声强测量。根据声强测量的结果绘制声强云图和各个测量面上的主要频率成分的噪声声强云图。分析这些声强云图的特征和发动机部件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对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4.
车内噪声分析与控制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互易性原理,提出了一种空气声传播路径实验方法.首先测得各声源对于车内噪声的传递函数,进而得到各声源对于车内噪声的贡献度.根据声源识别结果,对汽车车身进行吸声、隔声设计,结果表明,车内地板隔声量从前向后分别提高了1.83~9.74 dB(A),汽车车内噪声下降了4.7 dB(A).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如何控制汽车噪声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汽车噪声源准确的识别是有效控制汽车噪声的重要前提。本文介绍了汽车噪声的来源及汽车噪声源识别方法,探讨了每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做好汽车声源识别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不同的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双吸离心泵在液力透平工况下振动与噪声的变化规律,采用一种间接混合计算方法即计算流体力学CFD与LMS Virtual-Lab声学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双吸泵内部声场进行求解.利用k-ε湍流模型对双吸泵进行三维非定常流场计算,并在分析出偶极子声源为流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后,提取蜗壳表面以及叶片的压力脉动作为偶极子声源.基于LMS Vir-tual-Lab声学仿真模块,利用直接边界元法(DBEM)对内声场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得出了声学边界元模型表面声压级分布,以及内部主要检测点的声压级频率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叶片通过频率及其谐频是产生流动噪声的主频,在叶频处泵蜗壳进口和叶片的声压值最大;各谐频处流动噪声也出现了峰值,但随着频率的增大,流动噪声的声压值明显衰减.研究结果为泵作液力透平工况下减振降噪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车内行驶噪声是直面用户的驾乘感知,其主要来自3个声源,即动力系统噪声、风激励噪声和路面行驶引起的噪声。通常认为在低速时,发动机是主要噪声源,在中速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是主要噪声源,而在高速时,车身与气流的作用变成了最主要的噪声源。针对用户使用场景中的典型城市工况(匀速60 km/h)和高速工况(匀速120 km/h),基于风洞测试和低噪声整车传动试验台测试,进行噪声源分离,由此获得风激励单独激励下的车内噪声和动力系统单独激励下的车内噪声,随后通过声能量叠加方法精确地计算3种主要噪声源的声能量占比,并分析能量谱中各频段下3种噪声能量比重,城市工况道路噪声占比75.6%,高速工况道路噪声占比48.5%,均为车内噪声中最主要的贡献,为车内噪声控制优化和3种噪声的仿真分析对标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Morlet小波相干分析的汽车声源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汽车加速噪声非平稳工作过程声源识别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相干估计方法.应用该方法从时频空间揭示了汽车加速时,标准测点噪声信号与发动机近场噪声信号的关系.与基于FFT的估计方法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局部时间段、低信噪比条件下2个噪声信号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9.
拖拉机的噪声源在拖拉机噪声评价中遇到的声源主要是:发动机噪声、传动系统噪声、轮胎的噪声及罩壳等振动辐射出的噪声等。在动态环境噪声(简称“环境噪声”)测量时,通常把拖拉机噪声源简化成点声源。对于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位置处噪声(简称“耳旁噪声”)而言,在测点的左右、前后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轻交通噪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车辆违规鸣笛行为进行监测是必要的。提出了一种结合双目相机的车辆鸣笛监测方法,通过对双目相机采集的深度图像可计算出定位区域与麦克风阵列间的距离,对深度图像进行分割获得有效定位区域以减少定位算法计算量,提高违规鸣笛监测声源定位的效率与准确性。通过车辆鸣笛定位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准确进行鸣笛车辆定位,相较于传统车辆鸣笛监测方法减小了82%定位计算量,提高了鸣笛监测计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内燃机噪声源识别的主要方法,并在一台小型农用柴油机上运用表面声强等方法,作了噪声测量、数据处理和声源识别分析,找出了主声源部件,为整机降噪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螺旋混流泵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噪声特性,基于DES湍流模型,对螺旋混流泵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提取各过流部件表面非定常压力脉动作为声源,采用声学有限元结合声振耦合的方法对由各过流部件偶极子源所引起的噪声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其外场噪声规律及各过流部件的噪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壳体偶极子源是外场噪声的主要贡献,叶轮偶极子源噪声在其叶片进口端的前段声压级最高,叶轮工作时叶片表面的非定常载荷及动静干涉的作用是影响叶轮噪声的主要原因;导叶偶极子源声压级最高区域集中在曲率最大处及进口端,流道内不稳定流动及动静干涉的作用是导叶噪声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兼顾冷却和降噪要求的后置客车冷却风扇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款后置客车风扇进行选配试验,取得了不同风扇性能参数及噪声水平。依据拟合与插值理论对原数据进行插值处理,获得了足够多的仿真数据,方便了对风扇的性能参数及噪声水平比较,并从中筛选出大风量、低噪声风扇,风扇装车测试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风扇与原风扇相比在各项性能参数指标不下降的前提下,降低了噪声水平,同时改善噪声的频谱结构,为严格噪声法规下的风扇选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速车辆内部气流噪声的统计能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风洞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气流噪声向车内传播的基本途径;根据统计能量分析(SEA)理论,建立了车辆模型的固体传声和泄漏声SEA模型,确定了模型各子系统的SEA参数;通过编程求解,对由车外脉动压力诱发产生的车内气流噪声进行了理论计算,与风洞试验结果相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垂直轴风力机翼型涡流噪声特性,以LUT翼型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Fluent进行流场分析,流场计算选用DES湍流模型,再结合Lighthill声类比方法计算翼型周围声场,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气动特性相关数据与该翼型的风洞试验结果作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攻角对该翼型气动噪声特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在攻角为8°时不同雷诺数对该翼型的声压级指向性特征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所得气动数据与风动试验数据拟合良好,建立的仿真模型、网格质量和边界条件合理有效;随攻角增加,翼型涡脱落从尾缘向前缘推进,同时涡流脱落强度增大,气动噪声增强;随着雷诺数的增加,翼型四周声压级先增加后减小;雷诺数与声压级关联较大,控制叶片雷诺数有助于降低叶片噪声,为该翼型适用于低噪声垂直轴叶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风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及其大量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对空气的污染等问题,并指出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对风能利用的优势、可利用的几种形式以及国内外风能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分折了车内噪声声源机理,并针对汽车车内噪声的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以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噪声环境下机械故障源的盲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机械故障盲分离中,传感器所获得的信号常常受到未知的不同类型的噪声干扰,忽略噪声的影响往往产生很差的分离效果。为克服此不足,结合小波变换和盲源分离,提出了一种在未知强背景噪声环境下的机械故障源分离方法,即小波消噪-BSS-小波消噪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台4102ZLQ柴油机的噪声声强测试得到的数据用软件进行分析,找出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为其降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