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豆和沙棘籽粕为主要原料制作沙棘内酯豆腐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确定了沙棘豆腐的最佳工艺参数:沙棘籽粕添加量15%、豆浆浓度为20%和葡萄糖酸-δ-内酯(GDL)添加量为0.30%,此工艺下制得的沙棘豆腐呈紫色,具有纯正的豆香味及沙棘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大豆和凉瓜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凉瓜豆腐的制作工艺,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组合试验,研究了影响凉瓜豆腐质量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凉瓜豆腐的最佳制作工艺为豆浆豆水比1:6、凉瓜粉添加量0.6%、葡萄糖酸-δ-内酯用量0.3%、凝固温度85℃及凝固时间25min时,所制作出的凉瓜豆腐的口感及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壳聚糖乙酸溶液做豆腐的凝固剂,利用壳聚糖能使大豆蛋白发生凝胶的机理,研究新型豆腐制作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对制作豆腐的关键工艺参数——凝固剂配比、凝固剂用量、凝固温度和凝固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制作豆腐的最佳的凝固剂配方为0.08g的壳聚糖溶解在100mL的浓度为0.1%的乙酸溶液中,制作工艺为混合凝固剂使用量为10%、凝固温度80℃和凝固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4.
芝麻豆腐:将大豆制成豆乳后,加炒熟捣烂的黑芝麻和芝麻油混合搅拌,再添加凝固剂使其凝固。制成后的豆腐,食感细腻可口,营养更丰富。 鸡蛋豆腐:以豆浆和鸡蛋清为主要原料,再按一定比例加上鸡肉、虾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黄瓜汁、胡萝卜汁和番茄汁制作出果蔬汁豆腐,确定了影响果蔬汁豆腐得率和品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依据豆腐得率、感官评定和物性测定等,筛选出最优浸泡时间、磨浆方式、豆乳浓度、处理方式及果蔬汁添加量;经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确定黄瓜豆腐的最优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大豆浸泡时间14h、豆乳浓度1:8、点浆温度75℃、10%卤水添加量50mL/kg大豆及豆乳:黄瓜汁为60:7,采用胶体磨磨浆,得到的豆腐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豆腐的制作新疆阿拉尔九团五连推出的优质高产豆腐制作技术,是以葡萄糖酸内脂为凝固剂,制出的豆腐洁白、细腻、嫩爽可口,且具有产量高(每千克大豆比用传统生产技术多出3~4千克豆腐)、保存时间长(在12℃的环境下可存放5天不变味)的优点、具体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和人们食用的豆腐,一般是大豆豆腐,其实,用大米、花生和魔芋等,也可以加工成大米豆腐、花生豆腐和魔芋豆腐。 1.大米豆腐 用大米加工豆腐,每千克大米可加工出豆腐6~7千克。其加工工艺为: (1)备料 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优质籼米为好,碎米也可,但粳  相似文献   

8.
全子叶豆腐凝胶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CaCl2凝固豆腐为对照,研究全子叶豆腐在组成成分、色泽、质构、微观结构以及持水能力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色泽上,二者色差为3.76,可肉眼辨别差异,全子叶豆腐亮度上暗于普通豆腐;全子叶豆腐中,大豆多糖和纤维素的存在,提高了豆腐的产率和持水能力,并降低了对CaCl2浓度变化的敏感性;由于多糖和蛋白相互作用,在扫描电镜中,普通CaCl2豆腐有精细有序的网络结构,而全子叶豆腐呈现杂乱块状结构;由于多糖阻碍蛋白有序结构的形成,弱化了凝胶的强度,使全子叶豆腐在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上要弱于普通CaCl2豆腐.  相似文献   

9.
用传统方法做的豆腐不但夹有烟糊味 ,而且还难贮存。而用葡萄糖酸内酯代替卤水、石膏做出的豆腐 ,质地细腻肥嫩、味道纯正、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出品率高、耐贮。一般 1kg大豆可做 5~ 6kg豆腐 ,在 2 5℃温度下可存放两天 ,在 12℃下可存放 5天。其制作方法如下 :1.原料与设备 主料为大豆 ,凝固剂为葡萄糖酸内酯 ,保护剂为磷酸氢二钠 ,常用熬豆腐的大锅 ,盛豆腐用的木桶、聚乙烯塑料袋、盒 ,温度计 1支。2 .大豆浸泡 选择颗粒齐、无虫眼、无霉变的新大豆 ,按 1kg大豆 ,加 2 .5kg水的比例浸泡 ,春季浸泡 4~ 5h ,冬季泡 6~ 7h ,浸泡到大…  相似文献   

10.
王微  刘贵军 《农业机械》2012,(24):132-134
以姜和大豆为原料研制姜汁保健豆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豆水比1:5、GDL(葡萄糖酸-δ-内酯)添加量0.25%和豆乳姜汁比6:1.5。该产品呈淡黄色,具有豆香味和一定的姜香,是一种保健型的内酯豆腐。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凝固剂,其产出率高,产品细腻,光亮洁白,保水性好,不苦不涩,储期长,但在口感风味上不如传统豆腐,主要是因为葡萄糖酸-δ-内酯在加工中转化为葡萄糖酸,使内酯豆腐略有酸味,所以将姜汁添加在豆乳中制成姜汁豆腐,赋予豆腐姜的香味,既增加了豆腐的营养价值,又改善了豆腐的风味。  相似文献   

11.
以CaCl2凝固豆腐为对照,研究全子叶豆腐在组成成分、色泽、质构、微观结构以及持水能力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色泽上,二者色差为3.76,可肉眼辨别差异,全子叶豆腐亮度上暗于普通豆腐;全子叶豆腐中,大豆多糖和纤维素的存在,提高了豆腐的产率和持水能力,并降低了对CaCl2浓度变化的敏感性;由于多糖和蛋白相互作用,在扫描电镜中,普通CaCl2豆腐有精细有序的网络结构,而全子叶豆腐呈现杂乱块状结构;由于多糖阻碍蛋白有序结构的形成,弱化了凝胶的强度,使全子叶豆腐在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上要弱于普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去皮大豆,经浸泡、磨浆、煮浆、纳米均质和添加凝固剂等工艺制作无废渣、无废水盒装豆腐,以质构测定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凝固剂的种类和用量对豆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剂为内酯:石膏=1:2,添加浓度为0.03%时,无废渣、无废水豆腐感官评分最高,豆腐的硬度、弹性、黏聚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与市售盒装内酯豆腐相近。  相似文献   

13.
以W/O、W/O/W乳状液形式包埋盐卤,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的新型乳液型豆腐凝固剂,应用于豆腐生产。研究发现:乳化型凝固剂可以减缓凝固剂与大豆蛋白的作用强度,改善豆腐凝胶的空间结构,降低凝胶硬度,而保持原有弹性。乳液凝固剂的使用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豆腐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和大豆异黄酮的物理损失,提高大豆异黄酮保有量。此外,豆腐凝胶亮度与白度均有上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牛奶和木瓜汁为辅料,利用葡萄糖酸-δ-内酯(GDL)作为凝固剂,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风味和成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木瓜双蛋白豆腐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豆浆磨浆料水比1∶6、牛奶冲泡料水比1∶6、木瓜打浆料水比1∶1、豆浆牛奶与木瓜汁之比200∶60、豆浆牛奶比5∶1、GDL添加量0.20%、凝固温度90℃、凝固时间20min。该产品呈淡橘色,兼具豆香味、奶香味和特殊的木瓜风味。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花青素为原料,制备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乳液,研究添加花青素对复合乳液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动态光散射从宏观角度评价花青素复合对复合乳液粒径大小以及分布上的影响,采用乳化稳定性、乳层析指数和ζ-电位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复合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花青素复合后,复合乳液的粒径变小,乳层析指数显著降低,ζ-电位的绝对值增加,说明乳液液滴间的静电斥力大,不易发生聚集。蛋白与花青素的质量比为40的样品具有最低的CI值(41%)和最大的电位绝对值,说明在所有花青素复合的热处理SPI-花青素复合乳液中,其具有最好的乳液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花青素浓度的增加,乳液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率先上升后略有下降,其中蛋白与花青素的质量比为40时,乳液抗氧化性最佳。因此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花青素可以有效提高复合乳液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用传统方法加工豆腐、工序繁杂,出品率低,效益差。采用两项新技术制作豆腐,不但操作简便、产量高,而且产出的豆腐洁白细嫩,蛋白质含量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高产豆腐快速制作法 豆腐快速高产制作技术,是采用热水浸泡原料、葡萄糖酸内脂作添加剂制作豆腐,取代冷水浸泡原料、石膏作豆腐凝固剂的传统加工方法,可提高出品率13%,提高蛋白质含量18%,并省去了点脑、压包等工序。其制作方法是:  相似文献   

17.
七彩豆腐煲     
木子 《山东农机化》2004,(10):35-35
原料:豆腐、豌豆、甜玉米粒、胡萝卜、姜调料:盐、味精、胡椒粉、香油、淀粉、高汤做法:1.豆腐、胡萝卜切丁,待用。2.用沸水将豆腐丁、豌豆、甜玉米、胡萝卜丁焯一下。3.锅内放底油,下入姜片炒香,加适量高汤,放入焯过的蔬菜,小火煨3分钟,调味后勾芡,最后淋少许香油,即成。专家点评:豆类当中的蛋白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不含胆固醇,极少饱和脂肪酸,一直为营养界所称道。豆腐是大豆蛋白质的凝胶,其中加入了氯化钙或硫酸钙凝固剂,又是天然补钙食品。多摄入钙有利于保持心情平和,还能预防夜间抽筋。豌豆和甜玉米粒中不仅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含有丰…  相似文献   

18.
大米、魔芋豆腐的加工技术1.大米豆腐每千克大米可加工出豆腐6~7千克。其加工工艺:(1)备料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优质袖米为好,碎米亦可;粳米、糯米不行,因其粘性太大,难以制作。石灰以新鲜熟石灰或生石灰为佳。大米和石灰的比例为:1千克大米,用4...  相似文献   

19.
致富门路     
此技术所制出的豆腐具有如下特点: ①没有豆渣,节省成本;②500克大豆可制出豆腐约3公斤,比一般方法提高产量近一倍;③制出豆腐乳白鲜嫩、光滑细腻、品味纯正、抗煮、筋力大,可以用称钩挂起来称;④保存期长,最高可达6星期不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内蒙古河套灌区间作模式的边际效应及该区域本土化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模式,在滴灌条件下,设置4种间作技术模式(行比为2∶3、2∶4、4∶3、4∶4(T2∶3、T2∶4、T4∶3、T4∶4)),以玉米大豆单作为对照,对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种间竞争力及边际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玉米叶片叶绿素SPAD及氮质量比总体表现为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进入灌浆期又出现一小高峰,此时,T2∶3模式叶绿素SPAD及氮质量比与单作差异均不显著,大喇叭口期,分别较单作下降0.91%、5.07%,灌浆期,较单作分别提高5.09%、5.17%,且净光合速率均于吐丝期达到峰值,但T2∶3较单作下降缓慢,其它模式的特点是峰值低,出现早(大喇叭口期),降得快。T2∶3模式与单作大豆叶片叶绿素SPAD和氮质量比均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鼓粒期又出现一小高峰,结荚期与鼓粒期,T2∶3模式SPAD较单作分别提高2.32%、5.11%,氮质量比分别提高2.34%、5.77%,且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晚(鼓粒期),其它模式峰值出现早,降得快,尤其T2∶4、T4∶3、T4∶4模式的中行更显著。因此,间作群体花后光合功能稳定期长是关键,是发挥间作优势的重要原因。仅T2∶3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1,达到1.38,且大豆的相对拥挤系数大于玉米,间作大豆侵占力、竞争比率均大于玉米,T2∶3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和竞争力,大豆相对产量增长大于玉米,是竞争优势种。T2∶3模式的玉米、大豆产量最高,分别为9705、2265kg/hm2,占系统产量的81.08%、18.92%。T4∶4模式的玉米产量与叶绿素SPAD、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边际优势,而大豆仅光合速率表现边际优势,T2∶3模式的中行大豆具有光合优势。综上,T2∶3模式是内蒙古河套灌区适宜的间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