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题以"机械系统设计综合性实训"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爱岗敬业"精神为主要目标,依据实训内容和实训标准,从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基于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的梳理,深度挖掘"汽车营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梳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力争将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汽车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践证明,课程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融入"六魂"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文化、有担当"的四有青年,通过"隐性思政"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加工过程中工艺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度挖掘课程中所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及时、有效、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堂,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程学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迅猛发展。针对在线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在家有限的学习条件,依据"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理论先行、仿真辅助、教师示范、返校实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新模式。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疫情、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时政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事务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忽视了或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吻合,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本文分析了当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探讨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让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发展理念。高校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本文阐述了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及现状,提出了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政课相互融合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高校思政课程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下,社会需要技能与德行并重的综合型人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不可或缺。对此,文章分析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提出了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旨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相似文献   

8.
以“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课程教学为例,通过确立课程思政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寻课程切入点,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局意识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变废为宝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育人方针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新时代下,我们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教育要立德树人,将中共中央思想政治方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局面。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从课程思政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旨在为日后课程思政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对培育食品安全领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建设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厘清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通过着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全面加强课堂思政渗透、科学建立思政考核模式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院校中,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技能培养。"无人机植保应用"是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特点明显。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学情分析,课程组教师团队采用OBE理念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制定基于无人机专业及行业需求的"四递进、五步走"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后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课程自身的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育中。课题小组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课为例,将电气162班和电气172班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教师的执行情况、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专业课程的融入方式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定性定量评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有效提升准确把握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能力,做到"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国家大力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要求教师们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机械系统设计与实践"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大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和教学体系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发现,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进行思政教育,课题组分析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为例,对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结合PLC课程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建立了PLC课程思政元素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学习抬头率及作业完成情况都有所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得到了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规范及家国情怀,而且能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案例形式融入"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引导、课中分析、课后延伸的"三步法"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内外。同时,形成包含思政素质和工程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模式,并构建以"互联网+"教学互动平台为依托的材料力学数字化思政案例库。"三步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和浸润,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探索了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方式与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为一体,提高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结合课程建设和全面贯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提出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理实一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及方法,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思政的融入,通过探索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本课题以"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曹旭妍 《南方农机》2021,(6):151-153
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实施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期对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课题组以"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授课内容,以科学家精神为依托,将畜牧机械科学家研究事迹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完善课程培育体系,建立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积淀人文素养,为畜牧业机械化、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工厂供电》课程教学为例,讨论了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路,对该课程"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从专业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了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