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形态学的中华鹅观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青海、四川、西藏地区不同采集地的15个中华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居群的7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分布特征上,穗部性状(包括穗长、穗宽、小穗数、第一外稃芒长)的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91.87%),而植株性状(包括颖膜、株型、叶毛)则表现为居群内的变异(54.86%)略高于居群间。从总体上看。该物种的形态学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形态聚类分析表明,分布在林区的中华鹅观草聚为一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坡地和谷地的聚为另一类,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同时,还探讨了中华鹅观草的保护及其利用。  相似文献   

2.
邹典  朱育锋  喻夜兰  简燕 《作物研究》2012,26(5):508-511
对取自广东、广西等9省20个县的20种龙须草居群叶片光合性能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不仅在居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且彼此间还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相关性;按遗传距离为15,可将20种供试龙须草居群聚为4类.从高光效育种需求而言,处于第三类中的湖南慈利居群和湖北丹江居群是龙须草高光效育种可利用的最优良种质资源,其次为处于第二类中的湖北郧县居群和湖北郧西居群.  相似文献   

3.
对国产野牡丹属6种16个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其表型变异、种间亲缘关系等进行探讨,以揭示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并为其提供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与种内居群间在数量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4.50%,其中花序花朵数、小苞片宽、叶柄长、花梗长的变异较大,果径、花径、花萼长、花瓣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较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间,种内居群间在叶柄颜色、花色上存在差异。表型聚类结果显示当平均距离为34时,16个居群可分为3类,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野牡丹为1类,毛菍、地菍各为1类,同种下各居群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是野牡丹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基出脉、花梗长、茎被毛的变异对其表型分化的作用较小,在进行表型分类时可避免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新疆杂草黑麦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疆杂草黑麦(Secale cereale subsp.Segetale)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差异,对采集自新疆的10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共计300个单株的5个形态学性状即穗长、穗宽、穗轴第一节间长、小穗数和小花数进行了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均在穗轴第一节间长性状上表现出最大变异(CV=12.76%),在小穗数上表现出最小变异(CV=9.19%).以Shannon-Weaver信息指数计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9758).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2.96%),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97.04%),这种居群内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遗传变异的特性是由该类黑麦居群异花、风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的.形态聚类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居群间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本文还探讨了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黄淮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野生大豆居群为研究试材,对百粒重、生育期、荚果长、荚果宽、株高、每荚粒数、分枝数、茸毛色、主茎、粒色、萌发时间、叶形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运用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巢式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表型变异的地理格局;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分(UPGMA)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变异远大于居群内的变异,居群分化较大,百粒重与纬度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纬度显著负相关,粒色与经度、年降水量显著相关,其它9个性状没有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表型性状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百粒重、荚果长、荚果宽、茸毛色、叶形5个表型性状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形态性状。分枝数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荚果宽与每荚粒数、萌发时间呈显著相关水平。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表明,在欧式距离4.67处可以将居群分为3类,在欧式距离5.12处可以将居群分为2类。  相似文献   

6.
征集山西和陕西具有代表性的11个野生大豆种群,在山西中部环境条件下对与进化相关的形态性状进行表现型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性状形态相对单一;种群内个体间的数量性状值相差很大,种群间数量性状的平均差异大小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性,但各性状差异表现不尽相同.利用综合变异系数,筛选出汾阳和沁源2个变异大的野生种群.综合变异系数分别为62.67%和54.33%,闻喜种群变异最小为13.33%,其它种群分布在21.33%~30.67%之间.  相似文献   

7.
优质小麦品种对栽培环境的品质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小麦品质育种、栽培及优质小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4个优质强筋及中筋小麦品种(系)的18个品质性状在陕西岐山、陕西杨凌、河南新乡三个地点上的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质性状品种间的差异、7个品质性状的品种×地点互作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5个品质性状的地点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陕西岐山与杨凌两个点大多数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而灰分、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拉伸阻力等6个品质性状在这两个点均显著高于河南新乡点相应的品质性状,陕西岐山、杨凌点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8.2 m in、6.9 m in;15.1 m in、14.9 m in;72、68)、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62.0 BU、248.5 BU;487.0 BU、418.1 BU;135.0 cm2、98.8 cm2)等指标较强,而河南新乡点容重(798.3 g/L)、蛋白质含量(14.6%)高,但其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4.6m in,9.3 m in、62)、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18.8 BU,373.3 BU、97.3 cm2)等指标较弱。各品种在不同地点间的表现趋势不同,大多数强筋品种在陕西岐山点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而在陕西杨凌、河南新乡点达到该标准的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揭示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天然分布区8个群体的6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米老排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米老排6个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变异丰富,各个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6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33.73%,群体表型性状分化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米老排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90%,变异幅度为9.73%~18.39%;种子的大小系数与种子的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除种子形态指数外,总体上,种子性状变异呈现出以经度为主的梯度规律性;群体间表型性状的Mahalanobis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显著相关(r=0.459 4,p= 0.02);根据 Mahalanobis距离进行UPGMA聚类,可以将8个群体大致分为4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收集保存、评价筛选以及创新利用米老排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麦籽粒大小和形态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挖掘籽粒相关性状的关联位点,筛选相关候选基因为提高小麦产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本研究以337份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Q+K混合线性模型(MLM)在3个环境(E1:2020年陕西杨凌;E2:2020年陕西斗口;E3:2021年陕西杨凌)下对小麦的千粒重、粒长、粒宽以及籽粒长宽比4个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3种环境中,不同小麦品种的4个籽粒性状都表现出了广泛的表型差异,变异系数为5.31%~14.76%,其中粒长的变异幅度最小,千粒重的变异幅度最大。GWAS结果表明,49个显著SNP位点至少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分布在除1B、4A和7D外的染色体上,解释了3.36%~12.73%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一因多效位点31个,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环境下与3个籽粒性状(千粒重、粒长、粒宽)稳定相关的位点,表型贡献率为3.51%~7.74%。对稳定关联的SNP位点上下游各200 kb的物理区间内进行候选基因挖掘,筛选到5个(TraesCS2B01G225400、TraesCS4D01G016900、TraesCS5A01G454100、T...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茶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AFLP标记对仅在云南南部及周边地区狭域分布的茶树近缘植物大理茶11个居群20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在物种水平上,He=0.099,Ho=0.178;在居群水平上,He=0.083,Ho=0.137;(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1606;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为16.04%。AMOVA分析显示:大理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80.97%,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19.03%;(3)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971~0.997。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127,P<0.001)。推测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大理茶濒危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