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年黄麻长果种新品种(系)的区域试验表明,四个参试品种以089—1表现最优,纤维产量十点四重复平均折算亩产纤维179.15/公斤,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15.2%,这极显著水平,抗性较强,纤维支数402.5支,强力38.42kg/g,达优质纤维标准。在长江流域麻区出苗至开花108天左右,能收获种子,适宜在长江流域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纬度地区,苎麻收剥时间和收麻次数不完全相同。我国秦、淮麻区及鄂西高山麻区,一般年收两次;长江中、下游麻区(包括川东北麻区)年收三次;华南麻区可年收三、四次,台湾可年收四,五次。长江流域嘛区,每季麻生长期头麻需85~90天,二麻只需50天左右,三麻需75天左右。  相似文献   

3.
苎麻新品系“75-10”系我所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经品系、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系在长江流域各主产麻区表现增产稳定,品质优良,比对照种“黄壳早”(对照1)增产35.2%,比各地生产品种(对照2)平均增产22.7%,且纤维品质优良,柔软、风伤、斑疵少,单纤维在1800支以上,半纤维素含量(13.95%)比对照种(14.7%以上)低,  相似文献   

4.
第13轮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江西试点)结果综述汪学凤(江西省棉花研究所)1试验概况我所是长江流域棉花新品种区试15个试点之一。目的在于鉴定长江流域各省育成的棉花新品种(系)丰产性、早熟性、稳定性、适应性和纤维品质,作为品种审定与推广的依据。19...  相似文献   

5.
谭石林  陈再华 《中国麻作》1996,18(3):25-28,45
通过两年对7个要常规品系进行了全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KB2品种的丰产性特好,比推广良种7804每亩增产熟麻55.65公斤,增产22.42%,差异达极显著。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性能稳定,生产上栽培一般不会出现早花。适应在全省麻区推广种植。光钝感品种KB2纤维产量比对照7804增产11.08%,在要光温中上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年对7个红麻常规品系进行了全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KB2品种的丰产性特好,比推广良种7804每亩增产熟麻55.65公斤,增产22.42%,差异达极显著。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性能稳定,生产上栽培一般不会出现早花。适应在全省麻区推广种植。光钝感品种KB6纤维产量比对照7804增产11.08%,在红麻光温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黄麻新品种选育目标,1984年以Co60γ射线对宽对长果辐射诱变,经11年选择育成089—1。1990—1991年品系比较,纤维产量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26.24%,分枝位提高33.72厘米,鲜茎干皮率提高0.66%。1993~1994年区城试验,平均纤维每公顷2687.25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15.21%,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分枝位提高22.7cm,鲜茎干皮率提高0.90%。该品种高抗黄麻小黑点炭疽病,纤维细度402.5支,全生育期165天左右,可在长江流域麻区收到成熟种子。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湘苎二号”苎麻良种在我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性状表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多年跟踪观测试验。试验表明:该品种随海拔升高,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海拔300米区域可收四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达252天;海拔600-800米区域只能收三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为225和207天;作为丘陵山区高产苎麻产量均比一般投产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而季产量则以头麻〉二麻〉三麻。并以黑杆1/2-2/3收获,其产量质量均达最佳指标。试验观测还表明,该品种在我区表现出适生性强,产量高(低海拔区平均达256.3kg/667m^2,高海拔区平均达191.0kg/667m^2,),品质优(平均纤维细度达1970Nm,最高达2304Nm)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苎麻属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宿根性初皮纤维作物,茎叶生长茂盛,蒸腾量大,需水多。缺水严重影响苎麻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1]。我国芒麻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一般年收三次,种植面积以平原湖区居多,山、丘区较少。但随着人均耕地日益缩小和粮麻争地矛盾的日趋突出,平原湖区二麻必然要转向山、丘区。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山、丘区芒麻往往因夏、秋于旱而使二、三麻严重减产甚至失收。如何改善和提高芒麻的抗旱性已提到0麻栽培、育种研究的议事日程,而二麻抗旱机理研究则是开展上述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该领域已引起了广泛地…  相似文献   

10.
国营东风农场自从一九六九年引种龙舌兰麻杂交种11648广西叫东一号(以下简称东一号麻)麻以来,到一九七八年已发展到6679亩,收割面积达4943亩,总产干纤维441.17吨。其中丰产田实收面积650亩,产干纤维146.23吨,分别占总收割面积的13.1%和总干纤维的33.1%。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纬度地区,苎麻收剥时间和收麻次数不完全相同。我国秦、淮麻区及鄂西高山麻区,一般年收两次;长江中、下游麻区(包括川东北麻区)年收三次;华南麻区可年收三、四次;台湾可年收四、五次。长江流域麻区,每季麻生长期头麻需85~90天;二麻只需50天左右;三麻需75天左右。可见,苎麻的生长发育和培管季节性很强。要想获得全年苎麻高产,则要季季高产,这就要认真搞好麻收“四快”(快收嘛、快砍杆、快中耕、快施肥)。  相似文献   

12.
“华苎3号”是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 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44%,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年均纤维细诺2100支以上,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1988、2175支,年年2263支。在区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1984和1944支,平  相似文献   

13.
苎麻根腐线虫病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根腐线虫病是导致苎麻败蔸,造成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据主产麻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贵州等省区,万余亩三龄以上老麻地调查,平均发病率56.5%,病情指数32.31,其中长江流域麻区发病最重。从健、病麻地测产和经药剂防治后的增产效果看,发病中等的麻地,产量损失20-30%,重者失收。全国每年因该病损失苎麻10万担左右。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麻区是我国红麻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商品麻基地。它对我国麻纺原料的供应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该区红麻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能在当地留种的品种,单产不高;单产较高的“南种北植”的青皮三号品种,抗炭疽病性退化和不能就地留种。须年年向粤,桂、闽省(区)调种。华南麻区生产种子有限,  相似文献   

15.
麻田沤麻的好处和沤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十年代,我县大部分产麻社队利用自然池塘、河滨等水源沤麻。由于池塘,河滨等水源的水深不同,水温不一,麻皮发酵不匀,沤洗的纤维品质较差,且大量的麻叶和胶杂物质溶于水中,随水流失而污染水质,给群众饮水和发展养鱼业带来困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1972年起,我们采取就地收麻、就地沤麻的办法,1975年,在全县麻区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6.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多数地区年收三季。力争三季平衡增产,是提高苎麻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过去,有人认为二麻生长时间短,往往碰上天旱,很难长出好麻。其实,二麻生长的有利条件很多。在长江流域麻区,二麻的适宜生长期是六月上旬至七月下旬,这段时间,气温高,阳光充足,麻蔸生理活动旺盛,吸收水、肥能力强,长出的麻,茎杆粗壮,  相似文献   

17.
苎麻新品系“75—10”系我所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经品系、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系在长江流域各主产麻区表现增产稳定,一品质优良,比对照种“黄壳早”(对照1)增产35.2%,比各地生产品种(对照2)平均增产22.7%,且纤维品质优良,柔软、风伤、斑疵少,单纤维在1800支以上,半纤维素含量(13.95%)  相似文献   

18.
为了鉴定我所新选育品种的生产潜力、品种特性和适应范围,为生产上推广良种提供依据,1982年-1984年在长江流域麻区的湖南和浙江二省进行了黄麻长果种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9.
青皮麻是我县苎麻的主栽品种,面积达7000余亩,产量占全县总产的80%以上。过去品质也好,1960-1969年重庆麻纺厂十年大样统计单纤维支数达1780支,1979年参加全国10个地方良种鉴定,头、二麻的平均单纤维多数为1616支。1981—1982年,我们收集了66个头、二、三麻的样品测试,平均单纤维支数1255.3支,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20.
于伟东  谢莉青 《中国麻业》2004,26(3):127-132
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和混纺比早在成纱时就已确定,其预先判定极为必要。本文探讨图像技术测量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快速算法及其实用指标。该表征从麻/涤纱的有效切片、纱线截面摄像、图像小波分析去噪开始,到采用形态滤波法,解决图像局部灰度不均匀;使用分水岭法,分开粘连纤维和减少无效分割,实现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切片采样和小波除噪可达清晰采像要求;图像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由此对纤维截面几何特征分析,得出主要特征参数为纤维当量截面积、异形系数和中腔纹。并依此参数及其组合完成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