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工业废弃地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水处理和灭菌及3个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因素六处理野外试验,分别测定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结果]加入灭菌剂苯菌灵后,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植物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并且在高氮水平下水处理与苯菌灵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苯菌灵处理对植物生产力有显著负效应;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氮素含量有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棉花株高与生产力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对基本生活因素要求的前提下,株高、株宽均稳定与单株生产力正相关。在密早栽培中,应重点控制株宽,以换取较大的密植增产效应;适当发展株高,使单株生产力保持与密度相适应的水平,提高群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为给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小麦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2-2013年在南阳和信阳2个地点,2013-2014年南阳、信阳和郑州3个地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10个小麦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受品种、地点和施氮水平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和地点×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地点对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施氮水平对氮肥偏生产力的调控效应最大。10个品种中,周麦28在各地点均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3个地点中,郑州和南阳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信阳,而信阳具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说明适量的氮肥供给对于信阳改善小麦生产非常重要。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且不同地点和品种对施氮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各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的响应,在3个地点小麦在较低施氮水平(120kg·hm-2)下均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但各地点也存在需要高氮肥投入的小麦品种,如郑州的郑麦3596、南阳的洛麦24及信阳的西农509和宛麦16。  相似文献   

4.
杨国正  展茗 《江西棉花》2001,23(6):32-35
采用田间试验,在三种密度和三种肥力的不同组合备件下,初步研究了彩色棉棕-75的生产力。结果表明:彩色棉棕-75的所有性状对肥力水平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大部分生殖性状对密度比较敏感,其中以中密度水平为最好。棕-75的生产力水平只相当于普通白棉花的60%~70%。此外纤维品质较差,尤其是强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5.
经过解放以来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省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省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目前全省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体是:粮食265~270亿kg,棉花250~300万担,油料1500万担左右,牲猪出栏3000万头,水产品产量1200万担左右,水果1000多万担。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标志着主要农产品在数量上已能基本满足省内社会消耗的需求。而且,粮食、油料、牲猪等还能为全国提供相当的商品量。这是我省农业赖以进一步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菠萝气候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海南岛菠萝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介绍的气候生产力“农业生态方法”,计算了海南岛各地菠萝的气候生产力,用以表示海南岛菠萝生产的最好水平。结果表明用此方法计算的气候生产力与实际趋势吻合,从而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省夏播花生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与单株生产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饱果数、生育期与花生单株生产力达极显著正相关;结果枝数、侧枝长与花生单株生产力达显著正相关;主茎高、饱果率与花生单株生产力相关性不显著。而百果重与花生单株生产力为负相关,其中百果重与单株生产力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个主要数量性状与单株荚果生产力的直接通径系数顺序依次为:侧枝长〉结果枝数〉饱果数〉生育期〉饱果率〉百果重〉总分枝数〉主茎高。在夏播花生育种工作中,要注重花生饱果数多、生育期长、结果枝数多、饱果率高的花生材料的选育,这样才能选育出产量高的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以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定义为基础,在各基因型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了低、中、高3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总颖花量不断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够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而拔节期无显著差异。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除够苗至拔节阶段外,其余各阶段均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而逐渐增加。与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相比,中等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显著增加,而高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氮素转移能力较中等类型相比无显著提高。较之中、低生产力类型,高生产力类型水稻品种具有够苗前氮素积累快,够苗至拔节积累少,拔节至抽穗积累稳,抽穗至成熟积累多,且抽穗后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大但不过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绿洲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水氮消耗量大、连作普遍问题,2015-2018年,在河西走廊甘肃农业大学绿洲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两种耕作措施(玉米茬免耕一膜两年用,NT;玉米茬传统翻耕,CT)、两种灌水水平(2400m^3·hm^-2,传统水平,I2;1920m^3·hm^-2,传统灌水减量20%,I1)和三种施氮水平(225kg·hm^-2,传统施氮,N3;180kg·hm^-2,减量20%施氮,N2;135kg·hm^-2,减量40%施氮,N1),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与CT、I2相比,NT和I1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与N3相比,N2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1.6%~30.4%,籽粒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在2016、2017年均无显著变化,在2018年分别降低10.7%和10.4%;N1的籽粒产量降低6.1%~23.5%,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1%~23.0%和27.6%~56.5%。在所有处理中,NTI1N2和NTI2N3处理的籽粒产量三年中均较高,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NTI1N2处理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NTI2N3处理分别提高7.6%~20.4%和16.5%~30.4%;NTI1N2处理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3.8%~22.0%、19.7%~40.8%和29.7%~52.5%。综上所述,在西北绿洲灌区以覆膜玉米为前茬,免耕穴播小麦,配套施氮180kg·hm^-2、生育期灌水1920m^3·hm^-2的种植方式是适用于小麦节约水氮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普通大米供大于求、劣质大米大量积压、优质大米供不应求,因而优质杂交稻的推广应用对早稻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西省棉花产业的调研,从棉花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4个方面分析了江西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提高棉花生产力水平和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的江西省棉花产业发展路径,并提出实行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带动等加快江西省棉花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对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的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12.5kg/667m^2),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正相关显著水平,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在高氮水平下(14.5kg/667m^2),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正相关显著水平,但与低氮水平相比,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按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产量均显著高于前期集中施用的“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深入分析表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充分发挥了沈农265的穗数优势,特别是在低氮水平下产量优势更为明显;“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则具有高穗内因素(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优势,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明显提高。此外,这两种施氮模式在施氮总量为14.5kg/667m^2时均实现了超高产量(〉11thm^2)。从氮肥利用率上看,“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的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较高,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颖花生产力、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表观生产力)低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由于施氮时期过于集中,氮素流失严重,氮素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技术轻简,但由于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因而不适于高产品种的集约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花生高代品系进行合理全面的选择评价,运用DPS数据软件对17个高代品系农艺性状数据进行相关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单株生产力变异系数较大。主茎高、侧枝长与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间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生产力与结果枝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间呈显著正相关。17个花生高代品系根据聚类性状不同而有不同类群,综合性状聚类分析在D2=6.21水平下可分为四大类,其中第二类群3个品系和第四类群的4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皮棉总产和单产部获得了大幅度增长。其中,皮棉总产的变化近似于下图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皮棉总产有三次起伏。下面结合上图分7个时期对我国四十年来的棉花生产变化作一个浅述。1)建国初期(1949年) 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棉花播种面积为4155万亩,皮棉总产444 kt,占当时世界产量的6.2%,单产很低,只有11kg。2)1950—1957年这个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前阶段(1950—1952年)经过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棉花皮棉总产由1949年的444 kt 提高到1952年的1304 kt,单产提高到15.5 kg;后阶段(1953—1957年)通过农业合作化,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皮棉总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刘博  齐国锋 《北方水稻》2006,(Z1):137-13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的是要提高农业科技贡献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从资金投入、国家政策、成果自身、农民科技素质、推广体系等几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新垦地与普通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测定与分析,对种植甜高粱的生产力水平进行观察,提出新垦地种植甜高粱时的主要栽培技术,以期为切实解决新垦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高、不适宜种植水肥要求较高作物的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吉林省东、中、西3个区域51个县(市)的3 060个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量为245~655 kg/hm2,其中东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1.0%、29.4%和34.6%;中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8.9%、21.9%和39.2%;西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41.7%、62.1%和74.3%。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区域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1、41.9和38.9 kg/kg,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10.0、108.1和94.4 kg/kg,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02.5、103.4和83.0 kg/kg。吉林省氮、磷、钾肥在减肥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洪军  彭畅  李强  朱平 《玉米科学》2010,18(6):106-109
利用多年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资料,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耕层养分供应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生产力的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单施氮肥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为68.9%,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单施氮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氮肥与有机肥配施(M2N)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94%,单施化肥(NPK)处理土壤生产力贡献率较平缓,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优于单施化肥。多年不合理施肥,N、P、K养分的供应能力逐年降低,尤其以N素最为明显。化肥配施有机肥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提高土壤养分可持续指数。  相似文献   

19.
以 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生产力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及不同供氮水平下生产力的杂种优势特征。结果表明,吉单 27的单株子粒产量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与其父本四 144相同,施氮量在 0~15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水平增加子粒产量呈递增趋势;施氮量超过 150 kg/hm2后,单株子粒产量对增施氮肥无响应。四单 19的单株子粒产量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与其母本 444相同,施氮与不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75、 150、 225和 300 kg/hm2 4个供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其父本 Mo17对施氮与不施氮及不同供氮水平的变化均没有响应。吉单 27和四单19两个品种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子粒产量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和相对优势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明显不同,吉单 27的杂种优势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四单19的杂种优势随施氮量增加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作物生产力是世界各国农学及有关学科极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作物生产力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不同生态条件下作物的生产潜力、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气候作为农作物的重要生态因子无时无刻不影响到生产力,因而研究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乃是农业气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内和省内农业气象界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农业气象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不同农业气候区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