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8月在武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场芝麻地发现以感病芝麻叶片皱缩花叶为主要特征的皱缩花叶病害,病株矮化。同时发生黄化类型病害,两种病害合计发病率达34%。从田间芝麻皱缩花叶病株中获得一种病毒分离物,暂称皱缩花叶分离物(CrMo—I)。该分离物保存在温室内的芝麻植株上,用于鉴定。  相似文献   

2.
芝麻是河北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六、七十万亩,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山麓平原和低平原≥0℃活动积温4500—5100℃这一地带,作物种植制度基本上是两年三熟、三年五熟和一年两熟,芝麻以春播为主。在种植制度进行改革、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的条件下,为实现粮油双丰产,芝麻在适宜地区要改春播为夏播。而用春播品种夏播,不仅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芝麻种质资源抗茎点枯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90年,以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3108份为材料,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进行抗茎点枯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32份,高耐品种112份,抗病品种885份,感病品种1756份,高感品种323份。江淮一年两熟夏芝麻区的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华北春芝麻区。国外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比例较国内高。单秆型芝麻较分枝型芝麻的抗性强。白芝麻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黄芝麻、褐芝麻,而灰芝麻、黑芝麻抗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套种芝麻是近期内恢复和发展我县芝麻生产,扩大油源,增加社会油品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套种芝麻的实践来看,水莲寨大队第一生产队红薯套种芝麻,1977年红薯亩产3600斤,芝麻亩产29.7斤;总结经验后,1978年红薯平均亩产4600斤,比上年  相似文献   

5.
芝麻并不是一种低产油料作物,在1981年以前就报道过2.5吨/公顷(折合166.7公斤/亩)的芝麻高产纪录。近年来,我国芝麻科技工作者在芝麻高产栽培上取得了较大突破。1984—1988年,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安徽省临泉县农技中心、河南开封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相继在小面积上实现亩产150公斤。1990年,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许昌农场  相似文献   

6.
依据病害症状不同,将我国芝麻病毒病划分为三种类型:黄花叶型、普通花叶型和混合型(皱缩花叶、黄化)。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毒病广泛发生在湖北、河南芝麻产区和北京密云芝麻零星种植区。混合型病害仅1990年在本所农场局部地块发现。采用酶联免疫血清试验方法,检测152个黄花叶样品,与花生条纹病毒抗血清阳性反应率83.6%,44个普通花叶样品,与芜菁花叶病毒抗血清阳性反应率61.4%。  相似文献   

7.
50年代以来,湖北省芝麻受渍涝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54、1980和1983年,同平年相比,产量分别损失75.8%、71%和60.5%,严重影响芝麻生产,如何减轻渍涝灾害,促进芝麻的高产稳产,一直被群众和科技工作者所重视。 (一)芝麻易受渍涝灾害  相似文献   

8.
我县芝麻生产,在经历了自1963年以来连续十八年的徘徊不前以后,1981年芝麻实收总产首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播种芝麻5万亩,总产达550万斤以上。比1980年增产2.14倍,比1979年增产6.2%。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大面积高产和大幅度增产的社、队,出现了1500亩单产200斤以上的试验片和试验田。总结我县芝麻大幅度增产的原因和今后发展芝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秋芝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壤旱地秋芝麻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以赣芝5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密度(D_122.5万株/hm~2、D_230.0万株/hm~2、D_337.5万株/hm~2)和4个氮肥水平(N_00、N_152.5kg/hm~2、N_2105.0kg/hm~2、N_3157.5kg/hm~2),分别于2014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和2015年在进贤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均表现为N_2条件下芝麻产量较N_0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82%和76.53%)。2014年东乡点D_3处理的芝麻产量较D_处理显著增加18.44%,但2015年进贤点较D_显著减少12.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芝麻籽粒含油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减少了17.8%~20.0%的芝麻素含量,而对芝麻林素无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都随之降低,而不同密度对芝麻品质无明显影响;N_2水平时,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稳定在3.29~4.84和9.89~11.17kg/kg。综上所述,红壤旱地芝麻适宜氮肥用量为105kg/hm~2,进贤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单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22.5万株/hm~2,而东乡县及其周边区域适宜密度为37.5万株/hm~2,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值得在红壤旱地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芝麻微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在我国,芝麻微量元素的研究甚少。黄淮平原是我国芝麻主要产区,芝麻单产徘徊在25—50公斤。为了探讨芝麻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1982—1985年我们在河南驻马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区的20多个试验点试验。试验区土壤为砂姜黑土、沙土两合土、潮土、黄老土和白散土等。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ppm):  相似文献   

11.
芝麻种子木质素组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我国芝麻育成品种及高代品系共48份种子的主要品质成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及芝麻特有成分木质素(Lignan)组分芝麻明(Sesamin)、芝麻酚(Sesamol)和芝麻林酚(Sesamolin)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57.78%;木质素总量均值为0.829%,变幅为0.266%~1.278%,其中主要组分是芝麻明,平均含量为0.593%,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粗脂肪与粗蛋白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芝麻明呈显著正相关,芝麻明与芝麻林酚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蛋白质与芝麻酚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地膜盖覆栽培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油料作物中,花生上的应用结果巳有不少报道。为探索地膜覆盖栽培对芝麻防渍、防病、防草荒的综合增产效果,1982—1983年结合芝麻育种工作进行地膜覆盖试验。 (一)地膜覆盖可防渍害 1982年播后的半个月内无渍害,覆膜和对照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磷酸钾铵系由磷酸二氢钾和磷酸二氢铵合成的复合肥料,其纯氮含量为8%,五氧化二磷为47%,氧化钾为13%。为了探索多元复合肥在芝麻上的应用效果,1987年在芝麻花期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芝麻黄化花叶病毒病,又称芝麻黄化卷叶病,是芝麻一种常见病害,在流行年份,给芝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感染病害的芝麻植株叶片出现黄色与绿色相间的黄化花叶症状,有的叶片向内卷曲或扭曲,畸形。病株表现矮化,感染早的病株严重矮化,常收不到产量。 1984年我们从油料所试验地芝麻黄化花叶病株中分离的每株进行初步鉴定。 一、病毒寄主范围测定 采用常规的人工汁液磨擦接种方法,在苗期,每种供试植物接种6—10株,观察症状表现。在测定的25种植物中,该病毒侵染10种植物,其中系统侵染6  相似文献   

15.
驻芝15号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驻81043为母本、驻92701优系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后代在多元病圃连续鉴定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早熟、多抗的芝麻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了全国(江淮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4月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6.
芝麻茎点枯病病原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oid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系一弱寄生菌。病菌主要由芝麻根部和茎基部侵入向茎上部扩展,也有从叶柄基部侵入蔓延到茎部。受害植株茎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叶片卷编萎蔫,蕾蒴脱落,籽粒瘦秕以至全株枯死。此病普遍发生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东、江西等主要芝麻产区。一般发病率10%左右,重病田发病80%以上,使芝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成为实现芝麻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芝麻生产国,芝麻生产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一直较低。要提高单产水平,研究芝麻营养生理是一项重要工作。1979—1980年,我们研究了芝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氮素营养的相互关系,品种类型间氮素营养的特点,产量与需氮量的关系以及施氮肥增产的其他生物学特性。这项试验研究的结果,关于氮肥的增产效应,同我们1974—1977年施肥技术研究所得的每斤纯氮增产芝麻种子5斤左右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一株芝麻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发生在南阳芝麻田块的芝麻枯萎病菌原物,以有效防治病害,从南阳市采集枯萎病显症芝麻植株,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一株镰刀菌ZY-2,依据柯赫法则确定ZY-2对芝麻幼苗的致病性,显微观察形态特征,检测生物学特性,并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1α基因(tef)序列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在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ZY-2与2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参比菌株(GenBank登记号:AF69310和EU285553)在自举值98%相聚一群。在基于tef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ZY-2与3株F. oxysporum的参比菌株(GenBank登记号:KF030591、KF301636和FJ985299)在自举值100%相聚一群。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31℃,最适为28℃;pH2.0~10.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为pH6.5~7.5;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营养生长,但在以葡萄糖和L-脯氨酸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