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试验过程中常要测定油菜的角果表面积,但由于其外形呈椭圆状,不同部位的粗细不相同,对角果表面积的测定和计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人们所采用的大都是一些近似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与角果表面积的实际大小有一定的偏差。本文通过对春油菜三个不同品种的角果表面积的测定,采用统计学原理,推导出了计算角果表面积的几种方法,以冀得出简单又准确的测量和计算角果表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西藏黄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以西藏主要农区采集的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农家品种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柄长度、薹茎叶着生状态、分枝习性外的27个表型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平均多样性指数达1.840,高于国内白菜型油菜平均水平1.709。变异系数(3.92%~52.84%)也表明了性状变异的丰富性。基于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取卡方平均距离0.80为阈值,将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角果最长,每果粒数最多;第Ⅱ类分枝部位最高,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最多;第Ⅲ类分枝部位最低,主轴有效长度最短、有效角果数最少。此外,白菜型黄籽油菜籽粒以极大型和大型为主,种皮色泽丰富。  相似文献   

3.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明确油菜新种质表型变异水平,筛选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新型甘蓝型油菜54个品系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性状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9%,遗传多样性指数1.64~2.04;2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6。其中角果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生育期、有效分枝高度、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等7个性状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水平,表明芥甘种间杂交能够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2)主成分分析将44个表型性状转化为10个综合指标,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芥酸、亚油酸、油酸、蛋白质、含油量等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是反映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特征的主要差异指标,表明通过这些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可获得目标品系。(3)受甘蓝型油菜定向选育的影响,本试验参试材料具有偏向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点;聚类分析综合44个表型性状将54个参试油菜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29个品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聚为一类,代表了甘蓝型油菜亲本群;18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远,营养生长无优势,产量较低,综合性状较差;7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近,表现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和丰产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可作进一步选育对象,为西藏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油菜的源库关系研究Ⅰ.角果大小对油菜后期源库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于2001-2002年度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不同油菜品种后期的源库大小测定结果表明:(1)角果皮面积占油菜后期总光合面积的比例随角果的增大而直线增加,茎枝表面积所占的比例则随角果的增大而直线下降,果柄表面积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2)每角粒数随角果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单个籽粒的体积和每角籽粒总体积则随角果增大逐渐增大.(3)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和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体积(SVPA)随角果增大而呈指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最适宜的叶绿素提取条件,优化叶绿素提取方法,本试验以159、158两个油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绿素提取过程中相关因素对其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处理方式较未处理、剪碎2种处理方式更能充分地溶解植物体内的叶绿素;样本量为0.5 g时能有效减少油菜角果之间的个体差异;以95%乙醇作为提取液浸泡12 h最适宜,其提取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0.5 g的样本量+研磨处理+95%乙醇浸泡12 h的提取方式较适合油菜角果叶绿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甘蓝型油菜(B.napus)华油8号为材料,标志主花序中部花朵开放时间,从开花后10天开始,每隔5天取样一次,测定角果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鲜重、千粒重、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角果长度在花后15天基本长足,而宽度在花后20天才接近定型。花后10~20天是角果体积和表面积急剧增长的时期,以后变化不大.角果鲜重在花后10~25天增加最快,25天达最大值。花后20天至成熟是千粒重和含油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芥酸在花后20天为1.056%,成熟时达40%,而亚油酸则相反,花后15天为43.7%,以后逐渐下降,成熟时为15.03%,其它脂肪酸也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7.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方法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效、分枝有效角果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受施肥处理影响较大.不同施肥方法处理对植株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大.施胶膜复合肥处理的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别比习惯施肥、普通复合肥及不施肥处理增加3.2~10.4个,增幅为7.5%~29%,分枝有效角果数分别增加11.3~28.7个,增幅为12.9%~40.8%.在每公顷施用胶膜复合肥450~900 kg的范围内,施肥量的增加均能有效改善油菜的经济性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敌草快对成熟期油菜脱水和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机械化收获对种子成熟的要求,研究化学催熟剂敌草快对油菜角果脱水和种子质量的影响,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阳光2009在油菜成熟期进行田间喷施敌草快试验,测定菜籽含水量、发芽率、千粒重、品质和敌草快残留。结果表明:于油菜角果黄熟期主花序角果转色时用1.8L/hm2的敌草快水剂喷施处理6d,与自然成熟(喷施等量清水)的对照组和人工割晒组相比,油菜脱水效果显著,角果和籽粒含水量分别为7.8%和10.49%;与对照组相比,角果和籽粒含水量分别下降52.66%和24.84%。该浓度处理下对油菜发芽率、千粒重及品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发芽率达99%,贮藏2周的油菜种子中敌草快残留量为0.13mg/kg,符合中国和英国的安全标准;贮藏3周未检测到敌草快残留。建议加快敌草快在油菜催枯用途方面的农药登记,推进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稻米分割后轮廓灰度图与背景灰度图的灰度均值之差和灰度方差之差进行米粒图像分割效果定量评价,对7个彩色通道的稻米图像进行分割评判,选取I1(红色、绿色、蓝色通道的平均值)通道进行稻米图像分割。提取分割后标注的单粒米粒边界的二维坐标向量,对坐标向量进行霍特林变换,通过计算变换后米粒最小外接矩阵来表征稻米粒形,简化了现有的稻米粒形检测算法。检测稻米粒型时,算法在MATLAB7.5.0环境下运行。该算法所得米粒长宽比与人工检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5%,每幅图像平均耗时0.323s;而最小外接矩形算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4%,每幅图像平均耗时2·837s。  相似文献   

10.
为打破瓶颈,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利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为材料,解析它在2个不同环境下(思南和花溪)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分析在思南和花溪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著高于花溪环境,但二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著低。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较高的收获指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则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来提高,同时也需对生物产量进行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性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成熟时角果的开裂性严重影响产量和机械化收割效率。为更多地了解裂角的生理生化过程,选取抗裂角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庆油1号及其母本0911为材料,以两个易裂角材料为对照,测定角果发育过程中角果皮内含水量、乙烯合成速率、内切纤维素酶活性和成熟期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角果成熟过程中,抗裂角和易裂角材料的角果皮内乙烯合成速率相近;在角果发育后期的花后55d,抗裂角的角果皮含水量显著高于易裂角材料,内切纤维素酶活性峰值显著低于易裂角材料,而成熟期IAA的含量则高于易裂角材料。推测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油菜角果的裂角性密切相关;在成熟过程中,角果脱水速率更慢的材料抗裂角能力更强;成熟角果的脱水速率可作为筛选油菜抗裂角种质资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油菜直播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得到广泛运用,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高产稳产栽培措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江西宜春、湖北荆州、安徽六安3个试验点,以中 双11号、中油杂12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1.3×105·hm-2、2.6×105·hm-2、5.2×105·hm-2 和2个施氮水平(N1 90 kg· hm-2;N2 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密油菜产量显著增加,高密比低密平均增产25.6%,比中密平均增产 10.8%。与N2相比,N1条件下3个试点油菜产量分别降低25.9%、36.9%和28.9%。油菜产量均通过单位面积分枝 数、单位面积主枝数和分枝角果数的提高实现增产,且单位面积分枝数与单位面积主枝角果数和单位面积分枝角 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改变密度(或者增密至5.2×105·hm-2)对油菜籽粒含油量、芥酸、硫苷和粗蛋白含量没 有显著影响,适当减施氮肥(如在低氮的荆州和六安)能增加含油量、硫苷,减少粗蛋白。不同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 下植株性状的综合得分差异显著,油菜植株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为:地上部干物质重>单位面积角果数>分枝数>千粒 重>主枝有效长>每角果粒数>含油量。  相似文献   

13.
为快速、自动、精准地测定油菜籽粒千粒重,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品种的甘蓝型油菜籽粒进行分样、称取质量、获取图像并经图像处理得到表征籽粒面积的像素数,建立籽粒面积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利用选择性极限腐蚀算法获得每个籽粒的核,并标记在籽粒的梯度图像上,再利用分水岭算法对标记的梯度图像进行分割.提取一次分割后仍然...  相似文献   

14.
黄虎兰 《作物研究》2004,18(1):22-24
湘杂油5号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两系杂交油菜品种.为加速其推广应用,开展了与该省主推品种湘杂油2号和湘油15号的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熟期早,比湘杂油2号早2 d,比湘油15号早7 d;(2)生长发育进程较快;(3)其产量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荚果数多和每荚粒数多.因此,在生产上要在适期范围内促早播,同时还要加强前期肥水管理,为后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杂交和回交技术研究了芥菜型油菜多室材料J163角果的形态特征、单株产量性状构成和遗传控制机制。结果表明,J163的角果由4心皮发育而来,4个果瓣包围种子,2个假隔膜平行,将角果分隔成3个腔室;假隔膜发育稳定,无假隔膜发育障碍或中途退化而形成多室与两室角果嵌合现象;尽管多室材料的千粒重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均小于两室材料,但多室材料每角粒数和单株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多室性状(每角粒数多)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J163多室性状受隐性核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J163和两室材料J248间在多室位点上存在2对基因差异,但J163的多室性状基因是否为2对独立隐性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根据上述特点可认为J163是新型芥菜型油菜多室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11个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和F1的12个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产量性状存在着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且都存在与环境的互作;千粒重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是最高。产量性状的平均优势表现较好,其中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和理论产量表现好。在超亲优势方面,除株高和有效分枝部位为正向优势外,其它产量性状都表现为负向优势。亲本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差异较大,选用合适亲本可明显改善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不同钾素利用效率的植株所具有的表型特征,以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试验小区以最佳肥料用量(每公顷210kg 氮,45kg五氧化二磷,67.5kg氧化钾)种植油菜,比较不同品种油菜对钾素的吸收利用率。根据平均值法可将材料分为四类: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比较发现:A类的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籽粒产量和茎秆干物质均显著高于B、C、D三类,每角粒数显著大于D类,而分枝节位则显著小于D类。A类籽粒钾含量和钾(氧化钾)积累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地上部钾积累总量表现为A(和C)高于B(和D)。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油菜的北方布局,针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养分吸收与利用等问题,采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对不同品系冬油菜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产量性状显著优于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等8个产量性状分别较白菜型冬油菜高出12.41%、108.11%、56.21%、66.91%、5.71%、70.79%、103.55%、103.87%。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单株产量平均为67.693 g/株,为白菜型冬油菜的191.612%。白菜型冬油菜单株氮磷含量要高于甘蓝型冬油菜,分别高出2.481%、29.423%; 单株钾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低34.826%。由于同一生态区的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产量大于白菜型冬油菜,所以甘蓝型冬油菜单株氮磷钾积累量较白菜型冬油菜显著高出84.647%、50.000%、158.616%。冬油菜中养分积累总量趋势均呈K>N>P,氮、磷元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钾元素主要积累于茎和果壳中。甘蓝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6.554 kg、磷0.463 kg、钾14.612 kg;白菜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7.143 kg、磷0.572 kg、钾10.467 kg;甘蓝型冬油菜较白菜型冬油菜氮磷素利用效率高,且对钾素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植物激素对油菜角果生长和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不同植物激素溶液在结角期间处理油菜角果,结果对油菜角果生长和结实均有较好影响,其中1.5mg/L 激动素 1mg/L萘乙酸混合液处理1次,对角果增长增粗和每角粒数增加作用较大,1.5mg/L激动素处理2次和3次对粒重增长作用较大,1mg/L萘乙酸处理2~3次对提高种子含油量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