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烂泥田由于长期渍水,导致土温低,通气不良。土温低,抑制根的生长,提高水的粘滞度,增加水与养分进入根的阻力,同时降低根细胞的代谢强度。通气不良,土壤中产生的还原物质积累过多,稻苗呈现枯黄,稻根发黑,严重影响了水稻根的活力。另外,通气不良,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氧的分压小,和它相平衡的土壤溶液中氧的浓度也相应较低,这些使烂泥田处于还原状态,氧化还原电位低,还原物质含量高,不利水稻生长,导致产量低。烂泥田采用垅畦  相似文献   

2.
曾新明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4):27-29,39
2010年在武平县城厢镇灰砂泥田土壤上进行烟后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22.4%,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小,增产率分别为1.8%和1.5%。烟后稻最佳施氮(N)量为7.90kg/667m2、施磷(P2O5)量为1.19 kg/667m2、施钾(K2O)量为5.12 kg/667m2。  相似文献   

3.
1.四年试验结果:十一个点次2430.1亩的麦、豆、稻年平均由产原粮为1413.5±407.5斤,成品粮为1040.9±292.8斤,分别比相邻的1544.5亩麦、稻、稻平均年亩产原粮1357.2±409.2斤,成品粮970.6±392.3斤,增产4.2%、7.2%。3222.7亩的麦、豆、稻三熟制平均年亩产原粮1147.8±249.4斤,成品粮859.7±204.5斤分别比相邻的3257.2亩麦、稻二熟制的年亩产原粮1019.8±180.5斤,成品粮810.1±155.1斤分别增产12.6%、6.1%。同时,麦、豆、稻茬口下年的三麦、早稻产量又分别比双季稻茬口的麦、稻单产增产22.1%、15.3%。 2.四年3379.7亩麦、豆、稻平均年亩产蛋白质138.6±39.6斤,分别比麦、稻、稻,麦、稻增产48.2%、94.7%。年亩产脂肪增加221.3%、334.2%;热量分别增产2.2%、35%;仅醣类低于麦、稻、稻11.8%,而高于麦、稻3.6%。 3.麦、豆、稻三熟制年亩/总产值四年平均267.4±18.9元,比双三熟制增产15.2%;比麦、稻二熟制(?)收42.5%。而年亩生产费用麦、豆、稻63.9±18.9元低于麦、稻、稻三熟制29 6%;比麦、稻低12.1%。全年亩净收入,麦、豆、稻二旱一水制203.3±71.5元比双、三熟制增收62.9元;比麦、稻二熟制增收90.7元。在用工方面,麦、豆、稻平均年亩用工82.2个(八小时制),比麦、稻、稻99.7个工少用17.5个  相似文献   

4.
为使地膜复盖栽培技术在双季稻区耕作制度中发挥作用,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水田地膜花生——杂交晚稻(或晚粳)一年两熟制试验示范。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一、试验示范基本情况 采取简单对比试验和多点示范相结合,以邻田“油(菜)稻稻”、“肥稻稻”两种耕作制度为对照。各点多选用二塝或高塝田,水稻土,质地粘重,肥力中、下  相似文献   

5.
机插秧与麦秸秆全量还田相结合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主推技术。但机插秧秧苗素质弱,生产上普遍存在缓苗期长、分蘖发生迟等问题。传统的稻田整田方式主要为水耕水耙,翻耕、泡田过于频繁,土壤通透性差,不利于幼苗早发根、早分蘖。采用旱耕旱耙方式有利于减轻这一问题。关于旱整方式对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形成、根系及土壤有关性状影响的研究极少。为此,笔者在上海农场、江苏五图河农场,研究了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整田方式对机插水稻镇稻99上述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整田茎蘖动态年度间有一定差异,高峰苗与水整田相近,但成穗率高于水整田;旱整田产量高于水整田,平均增产8.36%。旱整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少,结实率较高;旱整田抽穗期、灌浆结实中期的叶面积系数高于水整田,中、后期光合面积明显增加,单位面积颖花量高于水整田;旱整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均大于水整田,结实期茎鞘叶干物质比重降幅小于水整田;旱整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单丛不定根数多、单丛根干质量大,有利于前期分蘖的发生,也有利于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提高光合功能;旱整田有效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6.
苏北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腹部平原水网地区,在70年代以前种植制度多为一熟水沤田,改制以后耕作制度基本为稻麦一年两熟,是我省大麦生产区之一。根据历年亩产量资料统计:50年代到60年代增产幅度33.3%~50%,60年代到70年代增产幅度100%~83.3%。70年代到80年代增产幅度为25%~33.3%,到90年代亩单产仍在80年代300kg以下徘徊。但大麦早熟适应性强,在冬季作物布局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为一步挖掘大麦的增产潜力,分析其原因和改进的技术是发展大麦摆在面前的课题。1产量徘徊的原因1.1冷板渍的土壤。里下河地区土壤母质多为湖淀沉积…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耕作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稻比常耕抛秧稻分蘖早10~13 d,分蘖节位低1个节位,成穗率高6.82个百分点;单株总根数多88.9条、根总长多902.9 cm、根系体积多4.7 cm3、根系干重多0.91 g;后期绿叶数多0.7张,假茎粗0.08 cm;每公顷有效穗多24.15万穗,每穗总粒数多3.9粒,每穗实粒数多5.7粒,结实率高2.02个百分点。不同的耕作方式相比,直播稻比抛栽稻生育期缩短3~6 d;穗粒结构以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最好,产量也最高,比非还田免耕直播稻增产4.78%,比免耕抛秧稻增产6.39%,比常耕直播稻增产11.79%,比常耕抛秧稻增产11.39%。不同留桩高度对免耕直播稻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免耕直播稻纹枯病危害较轻,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纹枯病最轻。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病田损失更大。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防治稻曲病重点是针对感病品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预防。“爱苗”可以有效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稻曲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等病害,且增产效果最佳,对水稻安全。是值得推广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探明免耕直播稻的生长规律和免耕直播的环境效应,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后,土壤容重降低和孔隙性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与翻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稻分蘖能力较弱,但无效分蘖较少,成穗率高.直播条件下,免耕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除齐穗期外,其它生育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强,平均比翻耕提高4.45%.在最高分蘖期,免耕直播稻的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高于翻耕直播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及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稻的实际产量为8.6 t/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8%.另外,免耕直播稻的收获指数比翻耕直播稻高,增幅为13.3%,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
苎麻进行冬培,是保证麻田稳产、高产的关键。特别是对“头麻”的增产作用更加明显。苎麻冬培,通过深中耕,可以松土除草,改善土壤肥、水、气、热条件,有利苎麻长根、孕芽。据报导(夏藻清,1963年)冬季深中耕土壤硝态氮可以提高41.6%,速效磷增加25%。速效钾增加14.3%。中耕后配合追肥、培土,更可以促进根群发达,增加防冻、防旱、防倒能力,使土壤源源不断地供给苎麻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麻株生长高大粗壮,使头麻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1.
甜菜丛根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Ⅱ.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蓉  刘浩  杨芳  李锋 《中国糖料》2000,(3):26-28
对3个引进品种在不同病害程度条件下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重病绝产地,平均根产量达67t/hm^2,增产37%~470%,Beta4035和Beta4776的含糖率高达17%以上;在中度病田,平均根产量为80.9t/hm^2,增产210%~260%,含糖平均在15.1%;在轻病地,平均根产量高达87.9t/hm^2,增产153%~160%,含粮率平均为15.2%。真实地反映了这项综合防治技术的可行性和引进品种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根系形态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系是固持植株,吸收水养分,合成各种氨基酸和某些重要激素的器官,同地上部保持着一定的器官形成量和机能上的均衡。稻根研究费力费时,与地上部性状的研究相比,研究资料相当有限,但是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在形态建成、生理机能和与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进展。一、稻根形态建成研究)11田(1982)、山崎(1984)、森田(1987)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冠根及其分枝根的原基分化、组织结构、形态特征和伸长动态。明确:水稻从基部密集的节间萌发大量不定根——冠根(crownroot),每一节位萌发上位和下…  相似文献   

13.
桃江县有稻田53.19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0.79亩。稻田耕作制由单季稻—冬闲、冬泡制逐步演变为稻—稻—肥,稻—稻—油、稻—稻—麦等耕作制。但稻—稻—肥连作出现了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杂草增多,病虫加重和早稻僵苗等弊病;而稻—稻—油则有利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稻谷增产、收入增加;稻—稻—麦有利粮食增产和为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扬麦25为材料,于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设计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冬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的土壤氮素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其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同时草木灰还田处理下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木灰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佳,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3.65%和6.70%,主要原因在于穗数的增加。综上,草木灰还田对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提高以及冬小麦增产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施肥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武平县四种土种烟后稻氮、磷、钾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四种土种上氮肥的增产效果均最好,增产率从大到小为灰黄泥砂田>灰砂泥田>灰泥田>黄底灰泥田,平均增产21.4%;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小,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5%和3.9%。烟后稻最佳施氮(N)量为7.9~12 kg/666.67m2、施磷(P2O5)量为1.19~2.3 kg/666.67m2、施钾(K2O)量为3.63~6.34 kg/666.67m2,最高经济效益为964.8~1117.5元。  相似文献   

16.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表明,采用"一封一杀"的动态防治模式,以"封闭为主,茎叶喷雾为辅"的防治策略较为符合浙中稻区水稻直播田生产用药实际."一封一杀"是指播后芽前每667 m2用30%丙草胺EC100 mL进行土壤封闭,苗后杂草用300 g/L丙草胺EC100 mL+3%氯氟吡啶酯OD 53.3 mL、13%氰氟·氯氟吡啶酯EC 8...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19.
硝酸钠在我国北方的黑土、白浆土等贫钾偏酸性土壤上施用,对甜菜有显著增产效果,与尿素比增产11.2%,在强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故在钾素缺乏的土壤上施钠肥,可起到以钠代钾的作用。但施钠肥可使根中钠的含量增高,影响出糖率,也会增加土壤中钠的残留,因此应在低钠潮湿的土壤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抛秧,特别是低龄抛栽,肥水条件较好的,大田分蘖多,成穗率低是普遍现象,据调查成穗率一般只有42%~47%,这么低的成穗率往往是生产上存在的弊病,解决办法是够苗烤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但够苗时常遇多雨天气,烤搁田难以进行,无效分蘖多,提高成穗率的目的难以达到。为此,1998和1999年进行了喷“920”,控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 永定县培丰镇长流村,海拔360m,稻作类型为菜-稻-稻,土壤类型属灰泥田。1-2 试验材料 供试组合:早籼汕优016,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