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2017,(5):283-289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源,分别设置0,45,90,135和180 kg/hm25个氮素施用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及GGE双标图分析了产量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当氮肥施用量为T2(N 90 kg/hm2)时,在2014~2015年试验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表现最好。其中产量,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相比对照CK分别增加67%、30%、63%、30%;而氮肥施用量为T4(N 180 kg/hm2)时,尽管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而且株高较T2处理增加4%,但是相比T2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下降18%,商品薯率降低12%;产量、单株薯块重量对各试验处理差异的区分力和对目标农艺性状的代表性较好。因此,试验结果表明,精准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方差分析与GGE双标图结合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加客观、有效地分析肥料施用量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3.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4.
稻草覆盖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商品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布置稻草覆盖田间试验,探讨稻草覆盖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最终拟定适宜当地的稻草覆盖量。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覆盖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中覆盖4 500 kg/hm2稻草处理(S300)商品薯产量和总产均最高,但S300、S400(6 000 kg/hm2)和S500(7 500 kg/hm2)处理的商品薯产量和总产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稻草覆盖量各处理的商品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达到95%以上。就经济效益而言,S300处理最高,显著高于S200(3  相似文献   

5.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红美’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巨大,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利用L_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对于彩色马铃薯品种‘红美’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佳高产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的密度和氮磷钾肥对‘红美’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极显著,对单株块茎数的影响不显著。密度、磷钾肥均以中间水平时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商品薯率随着磷肥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处于中间水平时商品薯率最高。‘红美’最佳高产组合为T9组合,即密度5 000株/667m~2,施氮量15 kg/667m~2,施钾量10 kg/667m~2,施磷量5 kg/667m~2时,‘红美’鲜薯产量可达2 149 kg/667m~2。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中规模推广级无性系热研7-18-55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橡胶树热研7-18-55的3种种植密度——500株/hm2、667株/hm2和833株/hm2的生长、产量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开割前,不同种植密度间的茎围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开割后,500株/hm2的茎围年均增量极显著大于833株/hm2、显著大于667株/hm2的。(2)500株/hm2的单株干胶产量极显著高于833株/hm2的。(3)3种种植密度间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无显著差异。(4)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5)种植密度越大,原生皮的厚度越小,再生皮生长的速度也较慢。(6)500株/hm2的死皮率较低,风害略轻。建议热研7-18-55的种植密度以5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以K326为对照,采用小区试验对8个烤烟新品系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移栽后35 d,供试品系叶片数、株高、茎围、最大叶长与叶宽存在差异。 ZYH-4叶片数最多(13.6片),DZ-4株高最高,茎围除YQ-1和ZYH-4外其他品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K326,MT-2、SX-1、ZYH-5叶长和叶宽显著高于K326。(2)移栽后60 d,供试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 MT-2叶片数最多(24.3片),除YQ-1与MT-2外其他品系株高显著高于对照K326;WY-1茎围最大(11.16 cm),SX-1的叶长最长(83.8 cm), MT-1叶宽最宽。(3)供试品系产量变幅为1863~3380.85 kg/hm2。产值、产量、均价和上等烟率表现最好的是MT-2。(4)聚类分析表明,MT-2、DZ-3、YQ-1、SX-1、WY-1的综合经济性状显著优于其他品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0.
季节性干旱下农艺节水措施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农艺节水措施在甘蔗应对季节性干旱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粤糖94-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有机肥(T1)、保水剂+有机肥(T2)、蔗叶覆盖+有机肥(T3)、蔗叶覆盖+保水剂(T4)4个处理,以常规种植为对照(CK),研究不同农艺节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和出苗率、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光合活性和根系指标以及经济性状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前期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地膜覆盖>蔗叶覆盖>无覆盖;T1处理出苗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K。2015年,与CK相比,T1处理显著增加株高(18.1%)和+1叶长(30.6%),T4处理显著增加茎粗(21.8%),而T2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宽则显著降低;T1处理显著增加+1叶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和叶片SPAD值(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值),T3处理显著增加+1叶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其余各处理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T1、T2、T3、T4处理的总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94.5%、-37.0%、53.4%、79.9%;T3处理显著增加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根数,T2处理各根系指标则显著降低;T2和T3处理单茎重高于T1处理,但有效茎数远低于T1处理,有效茎数高是T1处理高产的主要原因;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田间锤度,T3处理增幅最高。2016年,与CK相比,甘蔗不同处理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但与2015年相比,T1处理农艺性状指标呈下降趋势,而T2处理则呈上升趋势;各处理+1叶的ΦPSII均呈下降趋势;T1、T2和T3处理总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而T1和CK则呈上升趋势。T3处理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显著高于CK,主要是由于细根增加所致;T4处理有效茎长显著高于CK,但茎径和单茎重并无显著差异,产量差异源于有效茎数的差异;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田间锤度且各处理的田间锤度与2015年比呈上升趋势。综上,农艺节水措施主要通过在旱季减少土壤水分散失而提高甘蔗出苗率从而增加有效茎数,并通过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促进根系生长以应对季节性干旱,进而保障后期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1.
磷素对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盆栽试验研究不施磷P0(P2O5 0 g/kg)、适量施磷P0.04(P2O5 0.04 g/kg)和过量施磷P0.08(P2O5 0.08 g/kg)对鲜食型甘薯‘烟薯25’和‘普薯32’生长前期(栽后0~40 d)根系活力、根系形态分化、潜在块根重量、结薯数、薯块重量、根生物量、叶面积、茎叶生物量、根干物质分配比例、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根形成期(栽后0~3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显著提高了甘薯总根条数、根尖数、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和总根鲜重,并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提高了潜在块根鲜重;显著提高叶面积、叶鲜重、茎鲜重、地上部总鲜重;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干重、根干重和植株干重,显著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为块根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而过量施磷抑制干物质在根中的分配比例,导致根冠比降低,不利于块根的形成。在封垄期(栽后4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可以显著增加单株结薯数(主要提高直径5 mm以上的块根数量)、单薯重和单株薯重,若继续增加施磷量将导致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显著降低。因此,适量施磷可以促进甘薯根系和茎叶发育,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提高单株薯重,促进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为甘薯丰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 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新陆中50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密度梯度,分析密度对棉铃时空分布、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对籽棉单产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0 361株·(666.7 m-2)处理的“三桃”总数、伏桃数、内围铃数、上部铃、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铃重显著高于对照(14 965株·(666.7 m-2));10 361株·666.7 m-2和12 627株·(666.7 m-2)处理的单株成铃数显著高于对照;12 627株·(666.7 m-2)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密度与籽棉单产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0 005 78x2+0.118x-164.72。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花生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近二十年在河南省推广的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改良。2000年以后审定的近期品种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比早期(1994年以前)和中期(1995-1999年)的品种平均增产540kg/hm^2,增产幅度达6.8%。近期品种在单株果重、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单株有效果数上比中期和早期有极显著地增加,500g仁数显著降低,产量性状中只有出仁率和500g果数变化较小。近期品种的脂肪含量比早期品种有显著和极显著地提高,近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中期品种有所下降,比早期品种都有极显著地提高,而且幅度较大。近期品种的株高较中期品种降低4.9cm,侧枝长减少4.33cm,总分枝数比前期和中期减少了2个左右,但结果枝数变化不大。生育期明显缩短,由前期的135~140d缩短到近期的120d左右。近期审定推广的珍珠豆型品种远杂9307与早期品种鲁花12号相比,大多数性状得到了明显地改良。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有效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果重的改良幅度较大,出仁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小。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近二十年审定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86—2004年在河南省推广的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改良。2000年以后审定的品种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比 前期(1994年以前)和中期(1995—1999年)的品种平均增产540kg/hm2 ,增产幅度达6. 8%。近期品种单株果重、 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单株有效果数比中期和早期极显著增加, 500g仁数极显著降低,产量性状中只有出仁率和 500g果数变化较小。近期品种脂肪含量比早期显著提高,比中期极显著提高;近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中期有所 下降,比早期品种都有极显著的提高,而且幅度较大。近期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4. 9cm,侧枝长减少4. 33cm,总 分枝数比前期和中期减少了2个左右,但结果枝数变化不大。生育期明显缩短,由前期的135~140d缩短到近期的 120d左右。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有效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果重的改良幅度较大,出仁 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小。  相似文献   

17.
冀西北盐碱地马铃薯无性系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调查和测定了种植在盐碱滩地的31份CIP马铃薯无性系的出苗率、株高、单株重、单株结薯数、淀粉含量及商品薯率等农艺性状,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按累计贡献率≥85%选出前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对31份无性系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聚为3类,第1、2类包括23个无性系,其综合农艺性状较差,第3类包括8个无性系,不但农艺性状较好,且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20.
水稻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3个氮素水平下对7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进行水培试验,对氮素利用率与苗高、根长、单株分蘖、单株干重等4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秧龄4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该秧龄的秧苗氮素利用效率与苗高、根长及单株分蘖数目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0.97**,-0.88**;而秧龄期为3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不显著,且氮素利用效率与4个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初步认为47d秧龄期可作为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合适时期。秧龄47d时的苗高、根长、单株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重等4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和变异系数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表现最大,表明40mg/l的氮素浓度可作为苗期氮高效评价与筛选的适合浓度。并发现秧龄47d时,氮素利用效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仅与单株干物质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初步认为,单株干物质重可作为苗期氮素效率高低的筛选指标。由于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47d秧龄的K优52单株干物质重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最大,并且其吸氮速率与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亦最大,故初步认为K优52是一个苗期氮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