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克服制茶用煤不足的困难,我场在1982年春将16台珠茶炒干机的煤灶,装上3.6kw 电容丝的电炉盘,改成电炉灶,以电代煤,炒干茶叶。从春、夏茶的生产实践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炒青眉茶是我国主要茶类,由于初制的炒干机性能不善,制成茶叶存在松、扁、碎、钩缺点,制约了品质提高,前人曾为此作了许多探索,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致使眉茶炒干机成为茶界公认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试验台多方位的探索.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功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长锅炒干机——6CC-86型炒干机,其制茶性能比现有机型显著改善,碎茶率大幅度下降,条索紧结完整,精制率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珠茶是我国特有的绿茶类型,自古以来珠茶加工依赖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珠茶炒干机的研制成功,使珠茶加工彻底摆脱了手工炒制的繁琐工序和繁重体力劳动,还提高了珠茶品质。本文介绍了我国国内首台获国家发明奖的茶机产品——珠茶炒干机的研制过程,以及由珠茶炒干机延伸出的曲毫形茶炒制机,及此类机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珠茶炒干时温度低、时间长的特点,设想改用热风炒茶。绍兴县青坛茶厂于1990年10月下旬开始砌炉筑灶,着手探索怎样用好热风节省燃料。经10多次试验,初步证实1台热风发生炉,可向12对珠茶炒干机供应热风,第1只锅子温度在200℃以上,  相似文献   

5.
王钟音 《茶叶科学》1966,3(1):49-52
1.眉茶色泽的形成,是茶叶对锅壁和鼓壁互相摩擦作用的结果,属于物理现象范畴2.要使眉茶获得优良色泽,茶条表面必须保持一定的干度,水分含量在4.0%以下用茶叶最容易上色,增加茶叶的摩擦力和摩擦系数也易上色。3.在精制技术处理中,第一遍火温度掌握高些,得到的色泽和经济效果都好。但火过高也会导致茶条底色枯褐、色泽灰枯。烘车处理易产生外干内湿现象,产品易退色,一以烘炒车处理为好。4.茶叶现烘、现炒、现车和轻重分开车,可以提高车色效果。5.车色机投入量要适当多些(以一箱为原则),多不但容易上色,而且碎茶也可减少  相似文献   

6.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自动炒茶机实现了茶叶的批量生产,解决了人工炒茶中的人力问题,大大提高了炒茶效率,但是,传统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技术并不成熟,炒茶工艺也不够规范,也不能满足茶产品企业的技术需求,而基于PLC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炒茶工艺的规范,并且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根据茶叶的种类进行不同的炒茶工艺,提高了炒茶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扁形茶炒制机(龙井茶机)是按照扁形茶手工炒制工艺要求生产的,集手工炒制工艺杀青、理条(压扁)、辉干为一体的多功能茶叶加工机械,以其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等优点赢得了广大茶农的青睐和好评。扁形茶炒制机在全国特别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区广泛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名茶生产机械化,促进了茶叶产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童云 《茶叶》2006,32(3):170-170
无公害茶产品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3类,它们与普通茶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茶产品?国内外对于无公害茶产品是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无公害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茶叶生产和经营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珠茶炒干机是在60年代问世的,较眉茶初制机械迟了许多年。该机问世使用后立即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广大茶业界人士也认为它结构简单、成本不高、功能特好。它的推广和普及仅花了近10年时间,据1982年的资料,宁波市各县共有初制茶厂1280多座,拥有茶机6800多台,其中珠茶炒干机就有2470多台,茶农梦寐以求的珠茶初制机械化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刘新 《中国茶叶》1991,(6):28-29
近几年来我国名茶生产不断扩大,传统的手工炒茶已不适应生产的发展,不少茶农和茶叶生产单位纷纷寻求小型制茶机械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名茶的手工制作。这种形势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名茶制作机械的开发与生产,许多茶机制造厂纷纷推出了小型杀青机、小型揉捻机、小型烘干机等各种各样的名茶制作机械。但是这些产品,除了少数是通过了较长时间的考验外,多数都是新近开发的,其工艺性能和使用的可靠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考验。因此,对于迫切需要的用户来说,应了解这一点,不可盲目地采购。笔者就如何选择小型制茶机械作一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相对大陆茶叶生产历史而言,台湾发展茶叶生产历史较短。1980年,台湾政府推出“还茶于农”的政策,茶叶加工由过去大型茶厂转为茶农自产自制方式,推行茶庄园、茶旅游等休闲式茶叶生产,提供游客休闲游憩。同时台湾利用发达的食品工业优势,对茶叶副产品及提取物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应用,开发出一系列茶食品、茶用品,大大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和茶叶附加值。  相似文献   

13.
珠茶炒干机,是初制机械最成功的一种。但经过几年来生产的实践中,发现该机离合器破损,调位杆有折断现象,往往影响生产。为此,我们在珠茶炒干机应用地区调查、选型,作了一些改进。(一)动力应用问题:要求用单机转动,以节省电力,但有时碰到停电仍要用柴油机拖动,须有小型的联装,我厂设计了单机与联装二种机型,以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微型茶机适合市场需要,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多种系列化产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茶叶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使茶机突破现有水平,向着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使各种高档茶和名优茶的制作也实现机械化.目前生产的微型茶机中,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提香机等用三相电加热的机器,温度恒定,不能随着被加工茶叶的老嫩、含水量以及不同季节的鲜叶作温度调节,因而既影响了制茶品质,又限制了机器的更广泛使用.本文介绍一种用晶闸管同步控制三相电压的高低,从而达到控制微型茶机中三相电炉丝温度从室温至最高加热温度之间实现均匀调节的三相调温电路.  相似文献   

15.
84—3型珠茶炒干机是根据工农84型炒干机加以改进而设计制造的。一年来经过各地使用单位反映,单机操作便利,机件不易损坏,较其他类型的炒干机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16.
制茶炉灶漏烟,不但污染工作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燃料热能利用率低,也使茶叶产生烟气。制茶灶漏烟主要是灶腔内排烟孔的位置不当而引起的。将排烟孔开在灶腔的最上方,使受热膨胀的烟气能畅通无阻地自下而上进入烟道,排出室外,这样就可解决漏烟问题。排烟孔的大小对烟气排出也有影响。过大,热能损失严重,降低热效率;过小,会造成烟道阻塞,妨碍排烟。实践证明,排烟孔的截面积为炉栅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较为合理。现分别对槽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和瓶式炒茶机的漏烟问题作一分析,并从中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18.
俞锦美 《茶叶》1991,17(2):40-42
我区为富阳县主要产茶区,年产茶1164吨,其中扁茶占40%。炒制扁茶历来以松、杂柴作燃料。由于近年来扁茶发展较快,年耗柴量已达3400吨,相当于2000立方米木材。因此,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很多茶区茶柴已不能自给,直接影响扁茶生产。为了解决扁茶生产燃料困难,我们会同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共同设计,并通过多次改进,研制成蜂窝煤茶灶。通过夏、秋2季茶叶,3个生产单位试用,普遍反映良好。1990年10月省科委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该灶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茶叶加工机械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据行业部门统计目前产量已占全国三分之二。在国内茶机行业中,由于浙江省起步较早,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茶叶机械生产企业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生产,产品基本能满足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的需求。随着我国茶叶加工机械技术水平的提升,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当今茶机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有效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标准化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赵明阳 《福建茶叶》2016,(12):120-121
茶叶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产茶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而茶叶发展的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迅猛增长,应用发展茶机技术极为必要,有效提升茶机技术,能更好促进茶叶生产技术提升。当前我国国内茶机生产智能技术水平不足是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计算机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就是当前解决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策略。本文拟从茶机生产技术提升与需求分析入手,重点结合产业生产力提升和茶叶机器生产发展的方向阐述,探索计算机技术与智能技术与茶机的具体融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