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丹玉90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燕  李海春  刘长远 《杂粮作物》2006,26(3):236-237
模拟2004年沈阳地区丹玉90玉米大斑病流行动态,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能反映丹玉90上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从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末,衰退期从9月末到玉米生育后期,最佳防治时间从苗期初见病斑到6月中旬。  相似文献   

2.
2007年吉林省玉米主要病害调查及其发生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9月对吉林省的长春、四平、延边和白城等9个地区25个市(县)、乡(镇)的生产田、吉林省区试和生试试验田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病样采集。结果表明,吉林省大部分玉米产区大斑病和灰斑病普遍发生,白城和松原地区部分玉米产区大斑病发病率高达100%,灰斑病发病率高达90%,未来几年可能成为吉林省主要玉米病害。2007年许多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茎腐病、纹枯病、瘤黑粉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等病害发生也较为普遍,甚至在某些玉米产区成为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春 《玉米科学》2008,16(6):111-113
玉米灰斑病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能反映该病害流行动态,其次为GOMPOERTZ模型。该病害流行阶段为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该病害防治时间在6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在免耕模式下的病情指数最高,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栽培模式,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  相似文献   

5.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计算出两种病害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7.
浦子钢 《玉米科学》2013,21(4):119-123
对玉米品种先玉335和改良先玉335及亲本进行玉米大斑病田间最大病斑平均面积和病情指数的动态模拟分析,得到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的曲线图和逻辑斯蒂模型。结果表明,改良先玉335及其亲本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上优于先玉335及其亲本。根据逻辑斯蒂模型分析,先玉335在本地区种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佳时期是7月27日前。  相似文献   

8.
吴启坤 《杂粮作物》1998,18(5):52-53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是云南昭通地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尤以阴湿冷凉山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0%左右,重病时减产30%以上,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解决玉米病害危害的根本措施是选育推广抗多种病害的品种。1974年昭通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组...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菌对广州地区甜玉米的致病性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桂甜和华珍两个甜玉米品种的玉米大斑病病斑扩展速率及病情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病斑的产孢特性显示,病斑首次产孢量显著高于再次产孢量。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量,分析出广州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主要构成属于高温型。  相似文献   

10.
玉米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发病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孢菌 (Cercosporamaydis)和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ijn)叶斑病均为发生在玉米叶片上的病害。 1996年辽宁省部分地区严重发生玉米弯孢菌斑病(拟眼斑病 )和尾孢菌斑病 (灰斑病 ) ;1997年作物生育期间高温多湿 ,庄河地区玉米普遍发病 ,其中沈单 7号、掖单 13号、东试 7号等品种表现较为严重 ;1998年发病比上一年稍轻 ,玉米叶斑病主要表现为拟眼斑病和灰斑病 ,发生也较重。拟眼斑病和灰斑病可使玉米减产 10 %~ 2 0 %,个别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 5 %~ 30 %,所以研究玉米尾孢菌、弯孢…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金欣  吕淑霞 《玉米科学》2011,19(3):138-140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玉米瘤黑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双核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pH为3,碳源为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双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pH为8,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光照条件对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舒怡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1,19(3):141-144
以郑单958、辽单565和丹玉39为试材接种玉米纹枯病菌,对玉米纹枯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将3年数据进行分析拟合。结果表明,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的周期性流行动态情况且符合该病发展的生物学意义;通过脉冲Logistic模型可以发现,年度间同一品种玉米纹枯病的最大病情指数(KN)和初始病情指数(dN)存在较大差异,表观侵染速率(rN)的差异较小;经Lo-gistic模型推导,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14.
经三年的试验资料表明,晋薯9号马铃薯的结薯规律,与地上部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株高生长最快时期是在块茎膨大盛期前夕;分枝生长最快时期是在花期左右,与块茎膨大盛期同步。复叶生长最快时期是和匍匐茎发生与生长同时进行。当植株茎叶鲜重生长进入高峰时期,块茎也进入膨大盛期。匍匐茎的发生是伴随着根和芽的生长而发生。在幼苗期考察,已有匍匐茎3~5条,出苗30d后基本全部形成,约7条左右。现蕾期后一周,匍匐茎顶端形成小块茎,单株出现10~50g块茎,即块茎形成期。出苗后40d左右,正是初花,单株出现50~100g块茎,地下部块茎进入膨大期。当株高、茎叶鲜重达到全生育期最大值时,单株出现100g以上块茎,当时正是花期后的两周,即出苗后60d左右,单株块茎日增量增至18~27g,块茎进入膨大盛期。  相似文献   

15.
采种甜菜喷施“天达-2116”试验结果表明,以4叶期喷施二次效果最好,甜菜的株高、根长、根重、叶重明显增加,母根增产达23.3%,而且施用成本低,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要与碱性物质混用,喷后8h内遇雨应补喷。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试验对采自2003年我国部分玉米产区的大斑病菌17个标样进行了分离并对其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我国的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繁多,出现了0、1、2、3、N、12、23、123、13N、23N、123N共11种类型,尽管0、1号生理小种仍为优势小种,但出现的频率尚不到20%。在此基础上利用菌株对峙杂交法测定了其交配型,发现A、a和Aa共3种交配型,且交配型为Aa的两性菌株所占比例最大,占47.06%,比以前大幅度提高,说明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品种的更换,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04%、82.85%、5.63%,对圆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4.90%、79.90%、10.81%,对弯孢霉叶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98.79%、95.05%和6.23%。温室盆栽试验表明,Y2的最佳施用浓度为1×10~7CFU/m L,最佳施药时间为接种病菌前8 h,对4种叶斑病的预防效果分别达80.83%、84.62%、84.33%和87.74%。田间试验表明,Y2悬浮剂对4种病害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5.90%、69.21%、67.97%和70.22%。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从美国新引进的B37、B37Ht1、B37Ht2、B37Ht3、B37HtN和OH43、OH43Htl、OH43Ht2、OH43Ht3、OH43HtN两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来源于我国15省33市(县)的39株玉米大斑病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共鉴定出0、1、2、12、123、1N、123N共7个生理小种,其中以0号和1号生理小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3.3%和35.9%;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种类多,其他省(区)小种种类相对少。  相似文献   

19.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